建国初期廉政精神的培育
2012-04-29王群
王群
摘要: 建国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为了保持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进行整党整风,对广大党员干部作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同时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对腐败始终保持高压查处,教育与惩治双管齐下,培育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精神,塑造了建国初期的良好党风,对党的廉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廉政精神培育
一、建国初期廉政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以后,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党在执政以前开展了长期的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七届二中全会特别提醒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袭,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两个“务必”,但是,从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进入和平环境,而且执掌了政权,一些党员干部就开始憧憬执政给个人带来的种种好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滑向了腐败的深渊。党的廉政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具体说有三个方面。
(一)资产阶级腐蚀和旧政权贪腐文化的影响。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执政22年即被推翻,内因就是它严重腐败,导致丧失民心,激起人民的普遍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使得贪腐文化盛行,这种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和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一些不法资本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摆脱政府的控制,也为了获取更多的非法利润,用他们熟悉的官商勾结手段,腐蚀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产生了恶劣后果,“各地工作干部中的贪污分子其贪污行为出于资产阶级腐蚀勾引即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击伤者,均在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以上,大贪污犯更无一例外”。[1]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留用了一批旧机关里的工作人员,还招收了一批旧人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有改过自新、要求进步的表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承袭了国民党的腐败作风,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二)伴随着革命胜利滋生的官僚作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自认为对革命有功的干部,认为该是享受的时候了,因而贪图安逸、贪图享乐。他们在工作中计较个人的地位和待遇,摆老资格,看不起新党员和新干部,看不起党外人士,也看不起人民群众,不求进步,甚至于贪图个人享乐,走向腐败的道路,有的更发展到违反党的纪律和人民政府法令的严重地步,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革命性。[2]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刘青山、张子善。当时的党内许多干部已经沾染了不少官气。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了解下情,对工作不检查、不督促;对待犯错误的党员干部,片面地以所谓照顾干部的历史、情绪出发,不敢或不愿正面提出批评,而是旁敲侧击,轻描淡写;在处理贪污受贿案件时,怜悯姑息。有些领导甚至官官相护,互相包庇,致使党的纪律松懈,党内存在贪污腐化倾向。
(三)制度不健全,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新中国成立伊始,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百端待举,各部门各行业中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有很多漏洞可钻,这就给心术不正、腐化堕落的人制造了可乘之机。
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培育廉政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廉洁奉公,绝对不能腐败,这是党政干部廉洁奉公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廉洁自律当做对自身的要求,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思想建设,要求党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入党,牢记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新中国诞生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整党整风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整风运动的重点是各级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通过整风会或整风班逐级集中整训,中央局、省(市)委、地委和县委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央文件,进行自我批评。
整党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党员登记;(二)审查鉴定;(三)组织处理。刘少奇提出了党员必须具备的8项条件。其中规定:“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即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私人的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人民的‘老爷。一切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地听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地向党反映,并把党的政策向人民做宣传解释,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领导群众前进”。[3]在对全党普遍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的同时,党中央还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全体党员都应“在统一的制度下无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为配合理论学习,从1951年10月到1953年2月,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1至3卷。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全党上下形成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
整党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1954年春基本结束。在总数为650余万的党员中共有41万人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4]通过这次整风整党,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无产阶级价值观占领了思想阵地,廉政精神入脑入心,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通过政治运动对腐败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查处
整风整党主要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廉洁观念。当各地相继揭发出大量贪腐问题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及时果断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运动,对腐败现象保持高压查处的态势,通过活生生的贪腐案例,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廉洁奉公的教育,惩治与教育相配合,筑牢了廉政防线,有效地消除了腐败。
1951年底到1952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根据“三反”运动的要求,要把大大小小的贪污分子通通挖出来,着重打击大贪污犯,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老虎”运动。据统计,在“三反”斗争中,被开除党籍者有23.8万人,被劝告退党者约有10万人,截至1952年6月,共查处犯有贪污等严重错误的县级以上干部4029人,其中省级25人,地级576人。[5]
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运动,把反对资产阶级腐蚀和反腐败结合起来,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国一切城市,向违法的资产阶级开展“五反”斗争(“五反”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以配合党政军民的“三反”斗争。
“三反”运动范围仅局限在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和专区四级,而在县及县以下范围基本上没有开展,加之 “三反”运动的重点是反贪污,对于官僚主义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县以下的基层干部,相当多数因为权力不受监督和限制,违法乱纪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共中央就在“三反”结束后,于1953年紧接着发动了以反对干部违法乱纪为主要内容的 “新三反”运动。这次运动采取了“边反、边防、边建”的方针。“反”就是处理案件;“防”主要是指对党员干部进行认真教育,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建”则是指进行必要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建立人民来信、来访制度。1954年,党在领导“新三反”运动的同时,又开展了新的反贪污运动。
这一系列群众运动式的反腐举措,固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对防止干部贪污腐败,保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数次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既反腐败,又反腐蚀,教育了全体党员干部,表现了共产党知行合一、廉洁从政的决心和信心,廉政精神在党员干部心中扎下根,党和政府的威望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党风政风得到端正,社会风气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刘澜涛在华北区节约检查委员会报告[N].人民日报,1952-2-8,(1).
[2]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N].人民日报,1950-10-10,(1).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64.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18.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