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海明威的缩影
2012-04-29潘亨丝
潘亨丝
摘要: 《老人与海》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他笔下的老人——桑提亚哥以“硬汉”的形象出现,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无论从桑提亚哥的精神世界还是从现实物质生活中浅析,他们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言之,老人,就是海明威的缩影。
关键词: 海明威老人硬汉缩影
一、前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著名多产小说家,成功地创造出“反战小说”及“硬汉小说”,使国际上兴起了“海明威热”,他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小说以简洁含蓄著称,国内学者认为是他成功运用了“冰山理论”。他的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形象神似自己,因为他把自己的性格“复制”到各类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向世人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老人与海》这部他的代表小说里的主人公亦不例外。《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极具自传性色彩,以下我从两个方面浅析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重重叠影。
二、现实生活中的叠影
(一)职业生涯
老人,即桑提亚哥,以捕鱼为生。他终生与蓝天碧海做伴,十分熟悉海的一切,鱼的习性和捕鱼的技巧。他能辨析鱼儿在转弯还是在拼命游走,能感受绳索的力量,从而判断鱼儿的重量。即使在月黑风高的晚上,他也能判断鱼的行动。在他眼里,海水仿佛是透明的,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即使海明威具有作家非凡的想象力,但是,若缺乏亲身的经历,也不可能写得这么生动形象,也不会有饱满的人物,更不会有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其实,海明威从小即受到父亲的影响,喜好钓鱼这一户外活动,是海上经验丰富的钓鱼能手。他的钓鱼记录中曾记载:马林鱼,三百三十磅,用时25分钟。马林鱼,三百六十磅,用时32分钟。马林鱼,五百四十磅,用时30分钟。马林鱼,二百七十八磅,用时22分钟。从他的钓鱼记录来看,他并非只是一个窝在书房,只知道天马行空的作家,他同样懂得生活,将生活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去,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但是老人的渔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似乎和背运交了“朋友”,连续84天捕不到鱼,入不敷出,穷困潦倒。第85天遇到一条马林鱼,在与马林鱼周旋整整三天后,终于战胜了。但是荆棘还在返程途中,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一大群鲨鱼的攻击,做着赚大钱梦的老人与鲨鱼拼死相搏,但最终寡不敌众,只带回了一副鱼的骨架。而这种此起彼伏的困难也体现在作者的写作生涯上。在他取得红色英勇勋章的5年内,他回到父母身边继续写作,但是,他的母亲厌烦他,不接受他的作家身份,还要家里供养他。在他过完21岁生日时,母亲下最后通牒,要么找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住。母亲的决定多少给他的写作生涯设置了一道障碍。之后,他给《老爷》杂志写了23篇文章,虽然在数量上还算是多产作家,但是这23篇文章只是生动,没有多大价值。此外,给他打击最大的是他发表了一篇自我感觉优秀的作品——《过河入林》,而始料未及的是这部小说遭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他因此陷入“两难”泥潭,而这种悲观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地被带入《老人与海》中。
(二)生活圈
孩子,曼诺林,是老人生活圈中不得不提的人物。“但愿孩子在就好了。”这是老人经常感慨的一句话。当遇到困难,只身一人时,老人总会想到他,因为孩子就像老人的左右手,十分亲切,总是在老人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出现。孩子的离开,对老人来说打击很大,同时也削弱了老人的力量。回到作者的生活圈,作者身边的一个人,其作用类似孩子,对作者在写作生涯上的帮助不可估量,这个人就是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她给海明威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使海明威的作品趋向成熟,走向成功。并且建议海明威放弃记者的工作,从事作家这个职业,鼓励他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散文身上,把自己的散文写得更精简些。“这里描写得很多,又写得不十分好。从头来起,写得集中一些。”这是她对海明威作品的评语。她竭尽所能帮助海明威,使海明威渐渐走上正轨,他因此感激万分,同时或多或少对恩师形成依赖。当他步入写作生涯的低谷时期,受到界内外人们的严厉批评时,他也会像老人那样,在心里喃喃自语:“但愿恩师在就好了。”至少可以和他作探讨,来疏解心中的不适。
老人在捕鱼之余喜欢看报纸,并且给孩子讲述棒球的消息。在他和马林鱼激烈战斗,就连自己都生死未卜的那三天内,他还在惦记哪支棒球队会赢。在小说的结尾,筋疲力尽连路都走不稳的老人,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孩子给他带这几天他错过的报纸新闻。老人对报纸新闻的痴迷也是受作者早些年的记者身份的影响。身为记者的他,对获取新闻有强烈的欲望,能瞬间捕捉到新闻的要旨,并且简洁明快。当记者的经历也为小说增贴了几分人情味。
在老人与马林鱼斗争的过程中,身心疲惫的老人怀念自己年轻时的健壮。他回忆起年轻的时候,跟码头上力气最大的大个子黑人比手劲的场面,他们整整比了一天一夜,直到最后老人使出浑身的力量,才赢了这场比赛。这是记录老人年轻茂盛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是作者年轻时的时代。在一战爆发后,海明威激情极高,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由于年轻有为,一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加入这一情节,作者是在感慨岁月不饶人。从朝气蓬勃的青年不知不觉成了被疾病缠身的老人,他在纪念自己曾经的辉煌。
三、精神世界中的叠影
(一)双重性格
从性格分析,无论老人还是作者,有着“硬汉”性格的同时,又具有“多愁善感,柔弱,孤僻”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就是老人的格言,也正是“硬汉”性格的描述,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明知会失败,也不会放弃,反而越挫越勇。连续84天捕不到鱼,老人却没有灰心,懂得苦中作乐。认为85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相信会有好的收获。老人喜欢打倒恶势力,在遭到鲨鱼攻击的时候,不认输,不轻易放弃马林鱼,利用现有也仅有的资源作为战斗武器。这种勇敢的精神就像作者参战的时候,年轻精力旺盛的他,穿梭在枪林弹雨中,面对恶势力、敌人从不退缩,血腥的战场,横飞的子弹,模糊的血肉都没有吓退他。据记载,1918年夏,海明威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身上腿上中了两百多块弹片,但他没有被这无情的战争吓退,他骁勇善战,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战场上,为此这硬汉获得了勇士的勋章。
孤苦伶仃的老人漂流在海上,常常靠自言自语来排解寂寞的场景,他把海洋比做女性,仁慈又十分美丽。他替那些鸟儿伤心,尤其是柔弱黑色的小燕鸥,柔弱、纤细的它们怎么抵挡得住海的狂风暴雨和大鸟的扑食。他怜悯被他钓住的鱼,尊贵、高大的鱼不得不被自己迫害。这就是老人刚强外表下的另一面:仁慈,富有爱心,多愁善感。而生活中的作者亦是如此,作者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曾这么描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以掩饰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由于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亲关系冷漠,家庭矛盾突出,海明威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幸福感,加上获奖后的海明威被多种疾病缠身,战争带来的后遗症折磨着他,并暴露在“迷惘一代”的社会环境中,给他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形成了悲观情绪,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价值观
文中的老人认为只有准备充分,事情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即使不饿,也逼自己把鱼肉统统吃掉,补充体力,为捕鱼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好像作者,当他在写一部作品时,往往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他喜欢用铅笔进行创作,因为铅笔便于修改。一部作品,他往往要改到作品出版的最后一刻,据记录:“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花了5个月修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这就是他严谨的写作态度。正得益于他凡事都喜欢做好充分准备,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佩服的名著。
四、结语
由上可见,海明威和桑提亚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本小说带有自传色彩。其实,无论什么作家,他们的作品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受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及抱负影响。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想象,而是现实事物的创新。一旦作品脱离现实,脱离个人经验,就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海明威的成功就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个人的经历创作小说。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呈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3]张禹九著.总有女人的男人遥瞻海明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姜岳斌,沈建青.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1989,(4):134-139.
[5]贾文宇.浅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1-103.
[6]平凡.海明威[A].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传略[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198-202.
[7]侯晓艳,李华.海明威的幸与不幸[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1-23.
[8]董衡巽.海明威小说创作和冰山理论[A].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