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应遵循的原则
2012-04-29吴金祥
吴金祥
摘要: 为了把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亦即历史教学内容讲得线索清楚,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发,对教材加以精心剪裁和组织,这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正确认识重点、难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材重难点遵循原则
处理历史教材的重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一般处在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合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知识容量性和多方向传导性的特点。难点则处在与重点重合或不一致的位置,具有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征。因此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既互为一致,又不尽相同。正确认识与处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蓝本,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课后复习和作业的基本工具。为了把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亦即历史教学内容讲得线索清楚、主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发,对教材加以精心剪裁和组织,这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更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一
什么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教材中集中体现教学目的要求、反映教材中心思想的那部分内容,是指对历史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教材的重点有时集中在一课中的某个和某些段落里,有时则以教材的中心思想构成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中。它是教材基本内容中的关键部分,处在知识系统各个有机部分的结合点上,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因而,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教学确定性和多方向性。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如能选准重点,环环相扣,解决了重点,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所谓难点,主要是指课文中头绪较多或较抽象、艰深,而教师又难以处理、学生难以掌控的知识点。对此,教师若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易,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是科学的、清晰的,反之,则是片面的或模糊的。难点具有不确定件、相对性和人为性,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可以转化的。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者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往往混合在一起。这种交叉性关系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当难点也处在知识系统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它和重点是重合的。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重点本身也是难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独立战争爆发的内外因是教学的重点。讲清独立战争是由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而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高压统治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独立战争的正义性质、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至于教学的难点,应是独立战争胜利后制定的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特点和实质。因为这部宪法几经修正,至今仍在使用,其“三权分立”的模式成了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仿效的对象。而许多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实质认识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肯定这部宪法在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封建统治或更落后社会形态下所具有的进步意义的同时,着力用该宪法所带有的鲜明的阶级及种族歧视的烙印,指出它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这一节课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二是当难点不处在知识网络状结构的结合点上时,重点和难点是不一致的,即重点不等于难点。如世界现代史部分,讲到《列宁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这一课时,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为重点,而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为难点,因为学生难理解。
总之,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来支撑教学的构想和实施.是对教学任务某些关键性、核心性部分的强调,是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有计划地组织”这一教学过程本质特征的内在决定因素。因此它们都是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正确认识重点、难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对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根据一般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应当特别注意遵循四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处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必须具有整体意识,即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总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系统,才能把握全局,使教学活动科学有序。
(二)独特性原则
处理教材的独特性原则,主要是指研究教材的个性化问题。如果说整体性是对教材全面把握,主要解决共性问题,独特性原则则主要是对一类或一节课具体把握,主要解决个性化问题。
历史教材是由一个个不同历史课题组成的,可以说历史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历史课题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规律,熟练各种学科技能。换言之,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历史教师正是通过对这些各具个性的课题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根历史知识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善于根据不问的历史课题,明特点、理要点,从而抓住重点,化解难点。
(三)创造性原则
对教材的创造性分析和把握,是处理教材重点与难点的高级形式。它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充分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因素与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中对教材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还应充分注意其实用性,即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进行钻研。这并不要求把钻研的结果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教材,如当教学难点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时,它与教学重点的地位是不同的,处理随方法自然随之而异。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教师应着重讲清楚重点,对于难点并非一律要对学生讲清楚,使他们当堂理解,因为某些难点对学生无法讲清楚,更无法使他们当堂理解。所以应当暂时不讲,以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保持学习上的兴趣,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