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激励—探究”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2-04-29周长波
周长波
摘要信息化条件下,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人,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探究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0 背景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校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校各学科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已不能满足我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在我校信息课日常的教学中,虽然课堂教学为现代信息技术所武装,但在许多情况下仍然是强化传统的知识灌输,强化继承性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运用“激励—探究”教学模式,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1 “激励—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1.1 理论依据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探究式教学与情感激励进行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主体性教育理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使学生逐渐转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从而促使他们自主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开展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学生小组学习,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方向性指导。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激励为情感要素,将“课本内容—探究学习—激励机制”三者进行整合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2)成就动机的理论。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对新知识内容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得到增强。
1.2 本模式的内容
“信息化条件下”一方面是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来实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时代”背景下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方法、途径、模式,学生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等。“激励—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资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设置探究情景。在上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演示文稿制作》最后一课要求学生探究学习:用已学过Powerpiont知识制作以“爱护环境我应该……”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学生在此探究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有用和无关信息,如何按照老师要求设定探究取舍(PPT的切换在自然、内容要反映时代特色、文字和图片的比例适当、页面不少于10个),对学生的概括、辨别、理解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于解决问题,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
1.3 “激励—探究”教学模式的目标
(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2)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辨别、加工,应用信息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实现过程
(1)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通过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调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资料的搜集、加工和分析处理信息,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创新操作,以解决各种与学生实际或经验相关的问题等,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部分同学原来认为上信息课只是上网、打字、玩游戏而已,但通过几堂“探究—激励”教学模式的小组学习后,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改变,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已经可以自如地在网上搜索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保存和适当加工。
(2)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上《计算机病毒与防治探究》中,教师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生动案例,计算机病毒与什么条件有关、如何防治等问题。在课堂通过展示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2008年对病毒的一些统计数据图表, 分析病毒的危害与发展,得出初步结论、进行班内、组内交流与讨论,并针对造成的后果和传播途径提出防治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上网查资料修改防治方案,查找最新防病毒方法等。结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形式多样且有创意,让教师感到惊奇,而有些学生搜集到的技术资料更是老师前所未闻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科学探究的要素,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体验。
(3)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极大转变。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习过程的控制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变得更加民主、活泼、平等和多姿多彩。并由此对学校其它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直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都朝良性方向改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
[2]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文版由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3]顾明远.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辨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2.
[4]扈中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教育研究,1989.8.
[5]燕国材.再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J].少先队研究,1993.5.
[6]魏立言.教育的规律性与主体性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7]文黎明.论教育改革的体制障碍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0.2.
[8]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三联书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