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心思你别猜
2012-04-29小鱼
心理学一直都是大学校园乃至社会上诸多人倍感神秘的一门专业,我女朋友就是个学心理学的,我常常被她嘴里蹦出来的专业术语和拗口理论整得摸不着头脑。平时里咱们眼中很平常的现象在学心理的人那儿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更夸张的是我身边的哥们儿都成了她们实验的小白鼠。本着好奇,我特意采访了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的女友。一番对话下来,我发现其实心理学并不神秘,只是大家对于它的了解太少,而学心理学的他们也真的不是会周公解梦的算命郎中。
我们不是活半仙儿
小鱼:你们经常被很多人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吧——“学心理的是不是都会读心术?能看穿别人的心思?”
惠子:我也纳闷了,我的高中同学但凡知道我是学心理的也都是这么一套嗑,我都不想看穿了,我想直接刺穿他们的心!我又不是活半仙儿,又不会算命,拿什么看穿你们的心思??其实社会上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理解都片面了,大家都只停留在对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这个角度上的理解。真正的心理学远远不止这些,心理学的定义叫做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学的心理学是一本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并非读心术这么玄乎。
心理学其实包括很多领域,有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有关人类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过程,比如感知觉的产生,如何思考,记忆,以及人类逻辑推理的规律;有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发展历程,这其中包括了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学,说白了就像婴儿几岁会叫爸爸妈妈,都是我们研究的方面,成年和老年也有研究;还有脑神经科学,这就比较高级了,我们利用先进的脑神经仪器测查认知过程的生理机制,试图通过生理干预的方法帮助那些有认知困难的人,比如帮助有阅读障碍、数字困难的患者。
而社会上大家所了解的那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乃至心理医生,仅仅是应用心理学分支下小的不能再小的一个理论分支。比如我,我的研究方向是儿童心理学,对于心理咨询只停留在很浅的层面,说实话,还真不如算命的厉害。
生活就是实验,招被试
小鱼:学了心理学,你们的世界是不是变得跟我们一般人的不太一样?
惠子:肯定不一样啊,在我们眼里没有别的专业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实验,招被试”。因为我们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基本上所有的结论都必须通过客观的实验数据来说话,因此每天我们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想实验,就要有人愿意参加实验,也就是招被试,所以招被试就成了我们每天都在奔走的事情,这是一项既无聊又繁琐但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基本上我们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项研究,因为每个人都要上将报告,所以寝室里大家有时候干脆就互相帮助,彼此为对方的实验做被试。被试一般就是填写问卷,一到了课程结业的时候,寝室里经常是电脑乱飞,大家互相传接着笔记本帮彼此填问卷,又热闹又紧张。
我在导师那研究儿童心理的时候就更有意思了,所有的被试都是从微博上找来的一岁半到两岁半的小宝宝,管理起来真的特别多的意想不到。有一次我们招了一大堆宝宝做空间定向的实验,记录被试时,小孩子的名字让我们头疼了半天,光那一天要来的被试里就有3个叫天天的,3个叫果果的,还有2个豆豆,3个小宝外加1个大宝??搞得我们的登记信息一团乱,小孩子到了之后也分不清谁是谁。那时候真心在想,父母们啊,你们为什么给孩子起名字这么容易随大流呢?看,叫个什么花生土豆不是很好嘛,多有个性?
最无奈的要数我们寝室一个做老年心理学姐妹了,有一阵子她要做一个关于老年人再婚情况的调查,为了收集被试她经常到老年人家里去了解情况,可老人年纪大了话就多了,更何况是谈及婚姻这种问题,那些爷爷奶奶们常常和她拉家常,大谈特谈自己的婚姻经历、子女问题,有时候谈得高兴了声泪俱下,但对我们研究的回答往往根本不在主题上,拦都拦不住,只有静静地听她们说完,没个个把小时根本结束不了。
实习另类欢乐多
小鱼:心理学这么神秘的学科,实习时是不是也和别人不一样?
惠子:那是必须的啊!我们实习的地方,说句大话,其他专业的同学是想进去都困难。最让我难忘的当属是去精神病医院和幼儿园实习了。尤其是精神病医院,这辈子就去过这么一次,就足以让我大开眼界了!
记得当时我们小组第一次分配到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听大夫说已经患病十几年了,他有严重的幻听和幻想症,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一直特别神秘地说自己是重要人物,能够听到很多已故的伟人在呼唤自己,还告诉我们要小心,这不是医院,是软禁他的地方,周围的医生都是特工,为了监视他,临走前他还求我们一定想办法把他救出去,弄得我们一帮人是哭笑不得。
后来还遇到了一个患有妄想症的小姑娘,非说自己是王妃,还总是给我们展示她有多美,看着其实挺心酸的。我们还遇见过有狂躁症的病人,见到我们特别热情,感觉好像是老熟人一样,一见面各种打招呼,上来就要给我们唱歌跳舞,搞得好像联欢一样。
去幼儿园就是和小孩打交道了,其实幼儿园的老师大多对孩子都是哄着,可是我们学心理的知道,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会更加强化及加剧孩子们的依赖和任性。有一次一对双胞胎在幼儿园门口和父母分开的时候哇哇大哭,老师和路边的家长都说让妈妈抱抱就好了,可是我们很清楚,这是一种分离焦虑,如果妈妈抱他们了,就会强化他们只要自己哭妈妈就不会走的意识,那样一来反而无法解决问题了,所以当时我们只有特别冷血特别另类地一直催着妈妈离开。其实这就是心理学里大家没有看到的一面,也是科学与常识有差别的一面。
学心理的心里都有点变态?
小鱼:以前在网上看到过有人说研究心理问题的人心理都有问题,你们真的是这样?
惠子:是不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但是被很多人说久了我们也就以此自嘲了,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前几年曾经有学院的老师做过研究,对各个研究生院的学生做过一个有关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是相对其他各院系的同学,心理系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指标略低一些。
我们当时都分析了原因,一是有些同学之所以选择心理学的确是因为他们有心理障碍,想通过学习来寻求帮助。二是有些同学的亲人有心理障碍。这两点和学医的有些相似,许多学医的是因为自己或家人、朋友有疾患。当然更多的人是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觉得其神秘无比想一探究竟。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人和环境相互互动的结果。
听说很久以前学院有位老教授,讲授变态心理学时跟学生介绍,说他以前有一阵子在精神病院与精神病人打交道,时间长了他竟然养成了精神病人的一些习惯,比如没事的时候会注意人们细微的行为,常常对人敏感,他说过分敏感就是一种心理问题,这是习得的,整日和精神不正常的人在一起,人自主不自主地肯定会受到影响。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知识的滥用,学变态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大家都会相互调侃,“哈哈,你这是妄想症!”,我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分析,对着各种症状给自己和对别人归类。因为对于心理问题了解的多了,也就发现自身的问题了,所以大家会觉得自己多多少少有些心理问题。
寝室里都是莫名其妙
小鱼:听闻你们寝室都是学心理学的,大家生活在一起的氛围岂不是很诡异?
惠子:倒也还好,就像刚才提到了,我们在别人眼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变态,所以有时候在我们寝室里发生的事情也会有些莫名其妙。比如,我们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学习过一种叫做空椅子的治疗方法,目的是治疗心里对别人有怨言或者矛盾无法解决的患者。治疗时,为患者准备两把空椅子,先让他以自己的身份坐在一把空椅子上,将另一把空椅子幻想成自己的矛盾对象,然后以自己的角度阐述心中的不快,痛哭甚至辱骂都行,总之要发泄出来。等他发泄完了再坐到另一把椅子上站在对方的角度尝试和自己解决矛盾,这种方法是为了训练大家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掌握了这个理论,经常有别的专业的同学在寝室门口听见我们屋里有两个人在激烈地交谈,推开门,却发现只有一个人,这常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还有就是我们常常深陷自己的烦恼没法解决,有种医者难自医的困境,身边的朋友又难以中立的思考,这时候就会让好友装成完全陌生的路人倾听自己的烦恼。所以在寝室里经常会看到有人在QQ上和一个没有头像的陌生人掏心掏肺,聊得兴致高昂,而就在她上铺的姐妹正用自己新注册的QQ号忙碌地敲打着键盘??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