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学英国奢侈饕餮进阶

2012-04-29张凡

大学生 2012年15期
关键词:老干妈半成品薯条

张凡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吃,才是留学生们在读书之外,练就的最实在的生存本领。

最近网上有个挺流行的相册,叫做“咱英国人会做饭”,以调侃的方式展示了岛国人民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有限的食材用充满喜感的方式烹饪出来。比如,在蒸熟的茄子上淋满巧克力酱,或是拿黄油和面裹在鱼上,烤熟之后美其名曰“酥皮三文鱼”??这些在我们看来堪称“惨不忍睹”的食物,对英国人来说,虽不是常规做法,但也真的是可以下咽的。

而事实上,每当有人提及自己即将启程奔赴英国,周围的人总爱做出一副同情甚至可怜的表情,伴随着诸如“从此之后山高水长,这个倒霉蛋就要天天和炸鱼薯条作伴了”的内心独白,更让人感觉好像留学英国是一件很折磨肠胃的事情。但当飞机降落在大不列颠,又有几个人真的天天面朝东方流口水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吃,才是留学生们在读书之外,练就的最实在的生存本领。

开始最爱“老干妈”

虽然在出发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知道留学生活肯定要吃苦而非享福,但是在摊开行李,依次拿出菜刀、菜板、电饭锅,甚至五香粉、胡椒面等调味料之后,我还是被给我收拾行李的爸妈吓着了。曾经以为自己是个自理能力优异的人,但从没想过原来为了填饱肚子,需要准备这么多可以装满一个大柜子的杂货,再加上当时上网查资料,各种“前辈”形容所谓的“英国菜”就是以各种方式把土豆这一种食物弄熟,所以在出发留学前我甚至去了一趟北京郊区的批发市场“囤货”,唯恐这一年对不起自己的舌头。当然,一个月之后,我就知道自己背着一大箱食物来英国这件事儿有多么夸张多么愚蠢了,其实哪怕身在海外,也还是有很多食物可以就地取材,并且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烹饪出来的,用最亲切的味道一解乡愁。

新学年伊始,作为一名刚刚抵达伦敦的新鲜留学生,虽然宿舍可以选择每周租金91.5镑那款全校最便宜的,但每天三顿饭怎么吃还是需要斤斤计较一下的,哪怕曾经在北京是个下馆子不眨眼的豪爽姑娘。真让我面对所有的数字都要乘以10才是自己习惯的价钱后,必须承认,第一个礼拜,我每吃一口饭都十分心疼甚至肉疼。于是在入住宿舍的第二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敲开邻居同学的门,相约一起去逛宿舍附近的菜市场,开始自己做饭的自助生活。

在伦敦买菜,最好的去处便是集市,价钱便宜量又足,比起质量上差不多的超市,能省下好几倍的预算。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英国人在数学这件事上头脑不太灵光,集市上卖菜的方式通通是“一镑一大盆”,无论是茄子、土豆、西红柿这些我们习惯吃的“大路货”,还是柠檬这种在北京并不便宜的“奢侈品”,菜价没有差别,都十分平等地被装在大小一致的塑料盆里,买几盆就是几镑钱。

留学生普遍自己做饭吃,买多了吃不完,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还有更省钱的好办法,比如每个人负责买一种菜,回到宿舍交换共享,你给我两个小土豆,我给你一个大茄子,基本上每个人只需要三四镑的花费,就可以一个星期都有新鲜蔬菜吃,算下来并不比在北京做饭贵多少。

另外,如果一起买菜的同学跟你自己的生活背景不同,那正好有机会拓展新鲜食物。比如最开始和我住在同一个宿舍的是两位台湾姑娘,她们喜欢买我之前从没见过的一种叫做“秋葵”的菜,用水焯熟,蘸我带去的北京甜面酱吃,这种混搭的创意菜在大家最初抵达英国的时候十分流行,既新鲜又好玩儿。

在最开始每天只舍得窝在宿舍自己做饭的留学记忆里,我和两位台湾姑娘“相依为命”的日子充满了苦中作乐的正能量,当每天面对的课本都是用中文也读不懂的“后现代主义”,约好每周五晚上一起做一顿大餐,便是支撑我们一整个礼拜的精神动力。基本上每个有过留学经历的人都对“老干妈”这个国内超市里平凡得不得了的辣酱充满感情,它在国外的中国超市里能买到,虽然价钱翻了几倍,但也勉强可以接受。于是留学生们就在这一种调料的基础上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老干妈炒鸡蛋、老干妈炒青菜、以老干妈为基础材料的水煮肉、老干妈拌面??甚至最后瓶底剩下的辣椒油也不能浪费,加热、浇在炒熟的菜上,能产生“我简直就是个正宗川菜厨子”的自我满足感。聚餐时受欢迎的菜式还有土豆泥,一是因为土豆这种食材在英国够便宜,招待多少人都能管饱,二是因为做土豆泥只需要把土豆切成小块、上锅蒸熟蒸透,再拿勺子把足够软的土豆捣成泥这几个简单步骤,哪怕是出国前从来不进厨房的新手也能成功。所以基本上每次参与人数多过3人的饭局上都能见到这道菜的身影。当然,也有人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做土豆泥给自己吃,并且不忘在出锅之后加上一勺老干妈。

如今回想起自己做饭的日子,关键字真的绕不开“省”,除了最直接的省钱,长久的如何省心思也是必须花心思去琢磨的技术活儿。作为原来在家就不爱刷碗的懒人,最初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觉得最浪费的不是食物,而是精力,于是便绞尽脑汁地琢磨怎样才能省事儿一点,再省事儿一点。几个星期的独立生活之后,省时省力又好吃的方法终于被我找到了——把木耳、香肠这些从国内带去的食材切丁,和米饭一起放进电饭锅里焖熟,打进一个生鸡蛋再焖五分钟,一碗营养充足味道又好的香肠饭就出锅了,全程不需要煎炒烹炸,吃完了需要洗的也只有一个碗和一只锅。当然,这是在还有精力泡木耳、切香肠的前提下,到了马上就要交论文的大限之前,有什么吃什么基本上是所有人的吃饭准则。比如我有一次就在期末遇到一个真的“面有菜色”的同学,她没时间也没心情逛超市了,于是就把仅剩的西兰花用热水烫一下,拌上酸奶吃一碗,作为赶论文期间的“营养配餐”。在那种极端情况下,重要的不是省钱,而是怎样在论文大限已经紧张得可以读秒的情况下,让自己的体力支撑到打下论文里的最后一个句号。

发现超市宝贝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适应,当留学生活渐入佳境,每次掏出钱包,基本上也就不再想得起汇率这件事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出门消费了,像个正常的英国人一样。而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也是一件值得仔细筹划的事,花好了,物有所值,能比在国内淘到宝贝还有成就感。

英国的超市有两种食物特别吸引留学生,一是贴着打折标签的,二是新鲜的、原来从未在国内见过的。在Tesco、Sainsbury's、Marks and Spencer这几家英国的主要超市里,货架上永远少不了打折货品,有些是即将过期的,有些是常规打折的,而且打折力度很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买一送一”(buy one get one free)或者“降价百分之几十” (XX percent off)。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家自己最习惯的超市,隔三差五去逛逛,几次下来,就能找到更具体的淘宝秘方,比如Sainsbury's这家超市,光是自有品牌就有好几种不同档次的分类,有的是被称作“basic”的超值系列,有的是和超市里其他品牌同等质量相似价钱的普通系列,还有特别标注为“organic”的有机系列,哪怕是不会精挑细选的消费者,从包装的精细程度上也能看出明显不同。而对于预算有限的留学生来说,在所有货品都有最基本质量保障的前提下,买一些“basic”系列,大约两三镑一大盒的鸡翅,是并不算特别委屈自己的省钱妙招,周末约几个同学一起,买一些这种价位的鸡翅、培根,再去集市上买几盆玉米,举行宿舍烧烤,就是一场特别开心的放松活动。

而对于喜欢“开拓进取”,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发现一些之前在国内没见过的新鲜吃食也是逛超市的一大乐趣。如果你仔细研究英国超市里的每一款食物,总能有一些特别惊奇的发现,顺便感叹一句“这都行?原来英国人比我还懒!”,比如在酸奶货架上有一种叫做“Rice”的食物,是甜味儿的米饭,不知道是不是把普通的米饭加上牛奶、果汁,再经过发酵做出来的,总之当肚子饿得不行的时候来上一碗,特别顶饱,可以随身携带,还不用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另外,对于不擅长把各种七零八碎的原材料拼凑成一道菜的“料理白痴”来说,在超市购买半成品,回去进行最后一步的加工也是“一秒钟变大厨”的好办法。

英国的每个超市都有专门的货架售卖半成品食物,比如把所有原料都洒在面饼上、就差回家放进烤箱里加热的半成品Pizza,把蔬菜和酱料都堆在一个塑料碗里只需要浇上热水的半成品冬阴功汤,用酱料腌好了放进微波炉就可以冒出香味儿的半成品烤翅??如果你自诩为“资深”吃货,还可以找到诸如半成品意大利饺子这种“进阶级食材”,当我第一次在半成品货架上看到它,并不知道怎样才是最地道的烹饪方法,索性直接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它煮熟,拌着同样来自超市的番茄意粉酱一起吃,一口咬下去,发现番茄酱的味道和饺子馅儿里干酪、洋葱的味道配合得颇有默契,着实得意了好几天。

最英国,巨世界

在国内下馆子,同等水平的菜色,“西餐”的价钱总是贵过中餐,可到了英国才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一种被称为“西餐”的菜系,英国菜是英国菜,法国菜是法国菜,甚至西班牙菜和意大利菜也都各成体系,其中的差别并不比中国菜与英国菜之间的鸿沟小上多少。于是在英国这种汇聚了全世界各色人种和各种菜系的地方,品尝世界美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其中有些甚是昂贵,随便一顿饭就要花上四五十镑,有些跟自己做饭差不多便宜,几镑也能品尝到在家绝对想不到的美味。

人在英国,必须要尝的肯定是英国菜。事实上,一来“炸鱼薯条”这道英国菜在味道上其实并不难吃,去年在伦敦朋克青年聚集地Brick Lane甚至新开张了一家窗明几净的炸鱼薯条店,摆脱了人们传统印象中此类店铺到处油乎乎的刻板印象,大块的鱼肉结实又娇嫩、裹着酥脆的面糊,再挤上几滴新鲜的柠檬汁调味,简直是“炸鱼薯条界”的小清新;二来传统早餐、下午茶、酒吧食物这些动辄也都拥有几百年历史的英式传统食物全都堪称美味,只是被炸鱼薯条拖了后腿而已。所以哪怕一个留学生并不在伦敦读书,而是生活在一个偏僻的英国小镇,只要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和一个开放的胃,光是吃“最英国”的食物也不至于营养不良。与国内朋友的普遍想象正好相反,当我习惯了英国的本土食物之后再回国,面对一大桌猪蹄、饺子甚至火锅,最想念的反倒是伦敦每条街边都能见到的Pret A Manger快餐店,一个小小的铺子里,单是三明治就多达30种,用3镑买上一个夹满了鲜虾的三明治,在泰晤士河旁一边走一边吃,堪称简约而不简单的享受。

如果有同好一起下馆子,在伦敦吃遍世界也是一个可以持续整个留学期间的有趣活动。记得曾经我和两个其他学校的女生每周定期见面,看似很有深度地谈艺术、聊时尚过后,固定的收尾节目一定是结伴饕餮,每周吃一家不同国别的饭馆。最初我们的选择还算普通,从寻找伦敦最地道的日本菜、韩国菜入门,一路进行到按照当时政治新闻上最热门的国家进行尝试,比如阿富汗菜、埃及菜,最后以一直寻找而没有求得结果的利比亚菜告终。几个月下来,从冬天到夏天,从生食到烧烤,全都吃了个遍,因为有人分摊花费,价钱平均在每顿饭每个人20镑左右,一周一次也绝对可以接受。

时至今日,我的留学生活已经结束了将近一年,提起“伦敦”二字,最先想起的回忆还是与吃有关。那个冬天号称“史上最冷”,12月,靴子踩在厚厚的雪地里能发出吱吱的响声。某个没有课的下午,我和一个同为“吃货”的姑娘跑到伦敦大桥下面拥有上百年历史的Borough Market食品市场闲逛,哪怕穿着最厚实的衣服还是冻得我俩手脚冰凉、牙齿打颤,于是想起了最原始的取暖方法——找到一家专卖汉堡的小摊,跟老板商量“能不能只卖给我们一盒牛肉,不要面包”。得逞之后,两个人一起蹲在市场的马路边上,用手抓着牛肉大口大口地吃下去,终于获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满足,再到身旁红酒小贩那里用1镑硬币买一杯加了水果煮出来的热红酒,顿时面露血色,心中默念“有酒有肉,夫复何求”。

很多时候,不管身在国内还是国外,最好的东西一定不是价钱上最贵的那一个,这些看起来廉价的零碎消费,一点一滴积攒起来,就是通过味蕾在舌尖上留下的宝贵回忆,最美味,最奢侈,也最幸福。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老干妈半成品薯条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二)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一)
No.7 老干妈跌出贵州民企前10
解锁“夹薯条”游戏
老干妈:决不傍人篱壁
半成品饭菜成新宠
薯条外传
薯条外传(3)
薯条外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