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风痰论治轻度痤疮41例疗效观察

2012-04-29徐一平查日煌张频

中国美容医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丘疹痤疮皮损

徐一平 查日煌 张频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为特征。粉刺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无炎症性丘疹,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分为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和白头粉刺(闭锁性粉刺),内充满脂质样物,可单独存在,或与炎性痤疮的丘疹、脓疱、囊肿并存[1]。临床上有不少痤疮患者皮损以粉刺为主(称之为轻度痤疮),皮损虽轻,但病程长、数量多,对患者容貌有较大影响,按肺经风热治疗效果常不理想。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笔者以风痰论治,采用祛风化痰的方法治疗轻度痤疮患者4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轻度痤疮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16~38岁,平均(26.85±5.74)岁,病程1~54月,平均(17.02±11.99)月。41例患者中,有7例为初诊,34例曾在多家医院和美容机构就诊过,曾使用过玫芦消痤膏、克痤隐酮凝胶、他扎罗汀凝胶等外用药物,20例服用过疏风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28例服用过丹参酮胶囊,3例服用过异维A酸,25例接受过粉刺针治疗。

1.2 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实用皮肤病学》[1]和《中医外科学》[2]:针尖大小丘疹,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等多脂区,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白头粉刺为皮色丘疹,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顶部呈黑色,挤压后可见顶部黑色而体部黄白色脂栓排出。

1.3 纳入标准:符合粉刺的诊断;治疗前1月停用所有治疗粉刺的中西药物,包括外用药及粉刺针治疗。

1.4 排除标准:兼有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者;兼有面部湿疹、脂溢性皮炎及其他面部皮炎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者;未按要求服药及中途退出者。

1.5 临床特点:所有病例皮损均分布在颜面部,少数泛发至胸、背部。皮损为1~3mm皮色或白色丘疹,质软或中等,突出或略高出皮肤,无触痛,间有少许黑头粉刺,数十至数百个不等;舌象:以舌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为主,少数舌红苔薄黄,部分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脉弦或弦滑,个别滑数;伴随症状:少数患者伴慢性咽炎,咽喉痰粘难咯,腹胀纳差、大便稀。

2方法

2.1分组说明:由于所纳入患者大多接受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且效果不明显,均要求单纯中药治疗,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进行观察。

2.2治疗方法:基本方:茯苓15g,胆南星5g,羌活10g,制白附子3g,防风10g,白芷10g,僵蚕10g,昆布10g,海藻10g,夏枯草15g,连翘15g,陈皮6g。湿偏重者:皮损质软,头面部皮肤油脂分泌旺盛,苔腻或厚浊,脉滑或弦滑,基本方加泽泻15g,薏苡仁30g,厚朴10g;偏热者:皮损瘙痒明显,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基本方加黄芩1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脾虚者:形体较胖,易感冒,舌淡,舌体胖有齿痕,脉偏弱,或伴腹胀纳差,大便稀,基本方加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冲任不调者:经前加重,经后减轻,基本方加柴胡15g,郁金10g,当归10g。煎服,1日1剂,分2次口服,忌辛辣、牛羊肉、海鲜及饮酒。1周复诊1次,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评价,如不到4周痊愈者则在痊愈时评价。

2.3 临床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采用计数法统计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粉刺的数量,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分标准[3]:0分:无;1分:少于25 个;2分:25~50个;3分:51~75个;4分:76~100个;5分:>100个。

2.4 疗效评判标准[4]: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皮损消退,疗效指数≥90%;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90%>疗效指数≥6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60%>疗效指数≥21%;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有新皮损出现,疗效指数<21%。总有效率以痊愈+显效计。

2.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

3结果

3.1治疗结果:41例患者治疗前积分为3.76±1.02,治疗4周后积分为1.27±1.24,差值为2.49±1.27,t=12.56,P<0.01,提示治疗后积分明显下降。4周后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68.3%。

3.2 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无较重的不良反应,有3例患者在治疗初期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嘱服药时兑入适量蜂蜜,于餐后0.5~1h服药,不适症状很快消失。

4讨论

以粉刺为主的痤疮在临床上相对较少,但病程长,顽固难愈,有的表现为深在性丘疹。一般无明显不适,但有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痒。西医常规治疗为外用维A酸类制剂及局部用粉刺针挑破或二氧化碳激光穿孔后挤出内容物,前者效果不明显,后者患者的依从性较差且复发率很高。中医通常采用宣肺清热的治法,但疗效较差。

中医对该类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张介宾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王冰注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英而瘦(疑为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隋代《诸病源候论·面疱候》“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之气生疱,头如米粒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诸病源候论·嗣面候》云“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以上文献对以粉刺为主的痤疮皮损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该病的发生与风邪密切相关,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风湿入侵肌表,脂液凝聚。

我们在临床中注意到,此类痤疮的发生具有风邪的某些特点,即发病迅速而突然,往往几天之内患处就出现大量皮疹,病变部位集中在人体的上部,如面部及胸背上部,有些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粉刺外观呈黄白色或肤色,不红不热不痛,内充满白色乳酪样物,属于中医“痰”的范畴。因此,此类痤疮的病机可以从风痰角度加以概括,风痰的形成一是由于风邪外袭肌表,致营卫失调,经气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而凝结为痰,导致风痰互结于肌肤[5];二是因为先天不足,脾虚湿盛。过食肥甘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学习工作压力过大,焦虑紧张,思虑伤脾,脾虚生痰。运动量小,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痰浊内生。在以上伏痰的基础上复感外风,形成风痰相夹,凝结腠理。治疗上我们以风痰论治,采取祛风化痰的方法,以玉真散、二陈汤化裁组成基本方。方中制白附子、胆南星、僵蚕祛风化痰散结,防风、羌活、白芷祛风胜湿,茯苓健脾渗湿,陈皮燥湿化痰,海藻、昆布消痰软坚,连翘、夏枯草清热散结。白附子和胆南星为治疗风痰的要药,虽有一定毒性,但经过加工炮制,小剂量应用,未发现毒副作用。全方清散共用,寒温并存,通过适当加减,对轻度痤疮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我们对部分治愈病例进行了1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李伯埙.现代实用皮肤病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680.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70.

[3]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寻常痤疮分级和疗效标准初步制[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3(4):41.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

[5]周唯.论风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192.

[收稿日期]2012-04-09[修回日期]2012-06-15

编辑/李阳利

猜你喜欢

丘疹痤疮皮损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