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财会教学与社会岗位的对接
2012-04-29宋芒果
宋芒果
摘要: 本文针对中职财会学生与社会岗位对接不相适应的原因,从中职财会教学现状的方面入手分析,进而尝试探讨解决工、学结合的问题。
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步入岗位后为什么当会计的少?为什么社会需求又缺少当会计的人?通过很长一段时间就业信息的反馈,我发现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一些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就目前多数行业而言,始终希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顶岗操作能力,这也是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长处。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的人员不花费岗前培训成本就能直接从事工作,而现在很多毕业生不能达到一上班就能顶岗这一要求,从而出现用人单位想用不敢用的状况。加强职业技能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才能较快适应立即上岗的需要。
一、中职财会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基本都有财会专业,相对于机电、计算机、艺术等专业,财会专业可以说是各学校投入资源最少的专业,基本上只有几张工作台,几本账,几张凭证。这些仅能满足于手工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的需要,与会计工作现代化的今天实情是不相适用的。而会计电算化教学,也仅仅是为了会计考证的需要,与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由于实验设施简陋,实训内容简单化,因此,实训效果就不可能理想。还有部分学校就连简易的实验室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培养财会实践能力。有相当多的学校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专业教学成了纸上谈兵。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极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有人才竞争激烈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学校所学的与实际用的脱节,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工作缺乏系统的训练,毕业后,对会计工作既希望又害怕,希望的是能找到一份财会工作,但害怕的是如果给我这样的机会,那么我能胜任吗?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就是由于这种担心而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改行。目前,财会专业的教学,大部分学校以考财政局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要目标,学校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课时的安排,都围绕着考到会计证这个中心,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目前我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只考理论,不考实操,因而学校教学只重会计理论,而忽视了会计实操。这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大部分学校的做法。因此,现在的职中生,毕业后,普遍的问题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有财会专业毕业证,但就是做不了会计。为何学生学了两三年的会计,又有会计上岗证,还是做不了会计?出现这样的局面,难道说我们的教育适应了社会需要吗?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熟悉财会工作,体验实际工作,较好的途径是让学生下工厂,到公司实习,通过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切身了解,亲身实践。这种效果是在学校难以实现的。但校外实习,由于财会资料的保密性,实习点多且分散,因此实习单位落实难,实习内容接触难,单位既不欢迎,又不让学生插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中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实现财会教学与会计岗位对接的探索
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第一,一些学校开设了某些超越中职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有可能在他们毕业之后派不上用场的课程,如管理学、审计学等。第二,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模仿高等或中专教育,存在追求完整的科学体系的倾向。由于忽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而过分追求课程设置的理论体系,因而实习课在职业中学的课程安排中难以找到应有的地位,而这恰恰是职业中学在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又是职业中学的办学特色所在。第三,很多会计专业课程在内容的设置存在着大量重复的地方,如《基础会计》中有关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流程的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各章节的有关各会计要素的具体经济业务的核算存在着重复;《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很多内容与《财务管理》中的很多内容存在着重复。这样在教学上由多个教师任教,教师间往往没有交流沟通,就导致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浪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究竟是培养初中级财务核算人员还是培养高中级财务管理人员?在课程设置上,也还存在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的财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进行调整,不然,我们有可能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失去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而影响学生在毕业后的择业竞争能力,并最终将影响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生存能力。近几年来,我校对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教学目标上,除要组织学生参加市财政局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外,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学生的实习、实验教学,学生在校三年中,最后一年多安排多种类型的实习。在教学内容上,强化实用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多上实训课,多让学生动手,在课时安排上,实训课要求占总课时的60%。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理论—实训—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中职教学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行动起来不那么容易。面对重重困难,想想学生的需要,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作为职教人,我们有责任也必须让学生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做财会工作最起码需要有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一方面,是财会基本功方面的能力,包括以手工和电脑完成基本操作,如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账户的设置,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的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的工作;第二方面,是财会工作全过程的运用能力,即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完成账户的设置→凭证的填制→账户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凭证的装订和资料的保管等一系列工作;第三方面,是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能力。如财务预测、决策、考评等。而对于职中生来说,最主要是掌握第一、二两个方面的能力,即学会如何填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学会对账和结账工作。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中,第一个方面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是重实践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取,关键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练。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企业工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用计算机实现虚拟工商、税务、银行。再如,在电算化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应来源于企业日常碰到的会计实务,还应额外教会学生如何填制支票、汇票、办理银行转账业务等;另外,应让学生掌握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基本常识。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几年来,我们在探索中求提高,在实践中求完善,基本摸索出一条较为适合职中生,又有一定成效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首先,制订三年内的学习实训实习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避免实训内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学年为财会基本功训练,重在会计凭证的填写,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即财会基本功实习。第二学年,具体业务的处理实训,即专业实训,主要是安排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并且鼓励学生参加针对中高职学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第三年,因为专业课题都已学完,安排学生校外见习。学校尽可能多地与民营企业、学生家长联系,为学生找到合适的外出实习单位。最好能使外出实习的单位成为今后就业的单位,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依法办事,依法从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接触实际性的会计技能操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其次,制定财会专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学生技能进行等级评定,将“财会模拟实习”作为独立一门课程来安排,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各种实习,实训成绩作为评定专业技能等级的依据,使学生提高对财会实训的认识。严格实训要求,除要求处理各项业务外,还要求填写规范、清晰,数字公正,严格执行《财会基础工作条例》。
最后,不断完善和改进实训内容,尽可能地使实训内容符合时代,符合当地企业实际业务的需要。实训资料要有一定的真实性,最好能以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实际业务为蓝本,通过专业教师的适当整理,让学生进行操作。手工处理与电算化处理要求相互配套,相互协调,对于一套实训资料尽可能地以手工处理一次,再以电算化处理一次,对两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实训内容的掌握,又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财会实训室应成为学生从事财会业务的演练室,要让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演练,学会财会工作的全部内容,在财会实训时,除了要配备必需的实训设施外,还要有能力强,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就是外请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在实训的组织形式上,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另外,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和评比,选出准确、符合规范并且又美观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展示出来,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果,也让其他学生参考,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在探讨、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渗透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在充分发挥职业中等学校学生竞争能力的同时,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唐淑文.高职会计专业技能设计型实训模式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