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长的基本条件
2012-04-29曾杰曾广圆
曾杰 曾广圆
人才成长的基本条件是人才学特别是人才成长思维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成才思维学是社会思维学的应用学,成才只有在社会思维场中即集体思维的相互作用、相对相关中才能实现。成才的主观条件是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较高的智力,它的客观条件是有利的社会环境和适时的机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也希望天老爷重新振作精神,打破用人的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发挥才能,振兴中国。
(一)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维环境。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制度性质、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科技发展和国家的人才政策等等。一般来说,进步的社会制度、昌盛的国势、开明的政治、安定的环境、发达的经济形势、正确的治国方略和人才政策,适宜于人才辈出。
人们在国运昌盛、社会稳定、工作顺利的环境下更容易取得事业上和学术上的成就。据说,英国剑桥大学在上世纪培养出来的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是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急剧转变时期,也可以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涌现和学术文化的繁荣,就是明证。当然,这里主要是民主的学术空气,有一个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孔、孟、荀、墨、韩、老、庄等诸子百家自由争鸣,各展所长。同时,士人可以自由流动,择木而栖。
所谓社会小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地域与工作单位、行业与社团、社交与人际关系、学校与师生关系、家庭与亲属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朋友、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同事等,无不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授业传道、诲人成长的学校,更是人们迈向人生的最早起点。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在于它的传统效应和师承效应。一般来说,名校都有一套优良的教育传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英国历史上有29位首相、50位诺贝尔奖得主毕业于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剑桥大学有700多年历史,逐步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摇篮。俄国莫斯科大学培养了莱蒙托夫、冈察洛夫、别林斯基等杰出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评论家。著名大学不在大楼多,而在于培养和聚集第一流的大师,成为大师荟萃之地。名师出高徒。例如,1972年以前,美国92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一半以上(48位)曾在前辈获奖人手下当过学生、博士后研究员或低级合作者。正如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汉斯·克雷布斯所讲:“我毫不怀疑我之所以有这个幸运的机会,得归功于我在科学生涯的关键阶段里有过一位杰出的老师。”
工作单位有时对人才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的单位压制人才、嫉妒人才,有的单位培养人才、提拔人才。一个人碰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好的单位领导人、好的单位同事,应该是一种幸运,就可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得到使用又得到培养,从而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反之,如果碰到一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单位领导人和尔虞我诈的工作环境,就很难促进人才成长,而只会扼杀人才。
至于家庭对人的熏陶和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影响、道德风气和生活条件的作用来实现的。它对人的成长与未来成就有着巨大影响。许多资料显示,有相当多的领袖人物、政治家、企业家、学者和科学家出身于中等和高级专业阶层家庭或所谓“世家”“书香门第”。据美国1901年到1972年精英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资料:最高法院法官的父亲职业中,专业人员占54%,经理或企业主占34%,合计90%;企业领袖的父亲职业中,专业人员占15%,经理或企业家占57%,合计72%;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亲职业中,专业人员占54%,经理或企业家占28%,合计82%(其中4位中学教师、5位牧师、6位大学教授、11位医生、4位工程师、2位学院院长、2位律师、1位牙师、1位外交官、1位作家和1位艺术家)。可见,家庭这种社会群体对人们成长的重大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是多方面和错综复杂的,它包括政治背景影响、经济状况影响、道德教化影响、职业影响和文化影响。一般来说,家庭背景优越、和谐、和睦的家庭有利于人才的顺利成长,当然也有“寒门出贵子”、逆境成才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和事业。毛泽东、鲁迅、朱德等都曾回忆过母亲对他们成长和成功的影响与教诲。青年歌手谭晶说得好:“我从不知道什么是一夜成名,我的每一步都是妈妈的陪伴、自己努力的结果。”爱情和婚姻对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很大作用。它不但直接影响家庭生活,还可以成为人们事业上的一种精神动力。美满的婚姻和爱情曾经给了许多杰出人物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生活、工作、奋斗与牺牲的勇气。马克思、居里夫妇的爱情生活就是一例。
人才的成长总会受到社会思维环境的影响。在社会群体中和群体间,必然进行思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各层次主体之间的思维相对相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关系系统,不断地提高人类思维质量,这就是社会思维场。社会思维场主要由知识场、观念场和心理场三部分构成。社会知识场亦即社会信息场,“信息圈”实际上就是知识信息的气氛。知识信息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传递和交流。社会观念场是由人们思想观念的相对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群体观念场。在人类认识体系中,往往要建立各种分析、论证和评价事物的观念模型即思维活动所遵循的普遍原理、规则。这种观念模型一旦形成为某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力量,就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起到指导、定向的作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线路和思维结果。社会观念场的表现形态主要有: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社会传统、社会舆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等。社会心理场即社会情意思维场是指人的群体感情、群体意志、群体动机等社会心理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总体倾向。
社会思维场对人才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才成长需要群体内和群体间相互思维交流开放的思维环境,需要遵循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闭关封锁的社会环境很难促进人才涌现。交流互补、争鸣互促、民主集中是社会思维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人类社会思维质量和促进人才辈出社会环境形成的根本途径。我国南宋“鹅湖之会”就是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和心学(主观唯心主义)两派之间直接讲论为学之道的“讲会”,他们通过书信来往,对太极问题笔战争辩,进行着学术争论和思维交流,从而造就了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这些著名学派代表人物,也推进了我国哲学的发展。学术交流可以产生互补效应。维纳创立控制论直接得益于他与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二进制电子计算机创始人格罗、博变创始人冯·诺伊曼、人工智能奠基人迈克卡洛等人的相互启发和学术交流。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也需要开放交流,才能推进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
其次,社会观念对人才成长十分重要。社会观念包括社会风气、传统习惯、社会舆论等。社会观念可以形成一种社会氛围即社会思维场,直接影响人才成长。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作风、党风、政风的建设,开展过多次整风运动,对于形成大公无私、公正廉洁的思想作风和社会观念起了重要作用。社会风气的形有赖于领导作风的楷模、传统习俗的改进、社会舆论的引导、政治思想的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没有自由民主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治环境,没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社会氛围,就很难使大批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风起潮涌。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坏的社会风气对人才的影响却是十分剧烈的。同时,一些行动集体性强的社会群体(部门、单位、行业……)风气的好坏,对于其取得成绩大小以致成功或失败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总之,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思维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
人才的成长除了社会环境这个客观条件以外,还需要有主观因素,首先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歌德1828年就说过:“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他活82岁,进行了60年左右的创作,单是一部《浮士德》就用了58年。但是,有的人才年纪轻轻就不幸去世了。我国唐代著名鬼才李贺仅活了27岁,三国时的周瑜活了36岁。曹雪芹也是中年夭亡,没能完成《红楼梦》的写作。《简爱》的作者夏洛蒂仅活了39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活节奏非常紧张,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竭尽其全力于人世。美国苹果公司的卓越领导人乔布斯激情四射、创造力非凡,曾表示:“我们一周工作七天,每天18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却很有意思。”可惜这个伟大天才只活到56岁,就退出了生命的跑道。可见,健康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才个体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情意思维素质更是人们成才、成功的必备主观条件。情意思维素质主要讲人才的德性修养,它包括情感和意志。热烈的情绪、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成才所必备的情感因素。情感思维是社会思维的基础,它由情绪、情操、情趣等形式构成。情绪主要表现为心情、激情和热情等。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操是指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而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和操守,如求知欲、爱国心、坚定性等。情趣就是兴趣、爱好,它是形成人们思维能力的催化剂,也是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坚强的意志。意志思维是带有更大自觉性的情意思维。它是人们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为实现预定目的而进行活动的一种心理过程,包括志向、毅力、勇气、信念、信仰等。一个人才个体的情操实际上不单是情感问题,而且也包含有意志问题,是情感思维和意志思维的统一。高尚的情操来源于自发的强烈情感和自觉的坚定信念。所以,陶铸指出:“什么是情操?情就是感情,在我们来说就是无产阶级感情、集体主义感情。操就是操守,在我们看来,就是革命的坚定性。”所谓革命坚定性首先就是指对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百折不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40年时间,而恩格斯为《资本论》后两卷的完成则付出了毕生的劳动。一个人只有意志坚定,才有可能成长为杰出人才。意志思维主要是志向和信念。“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对于人才来说,没有远大理想,就难有伟大的创造和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
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胸怀大志的人。成就的大小和志向、理想的高低是成正比例的。苏东坡就说过:“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王守仁还讲:“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正是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鼓舞、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奋勇拼搏,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业绩。
如果说志向是人们的一种意志目标,那么信念就是人们从理想、目标出发的,自以为确信不移的一种信心、依赖、信仰的强烈心理状态和意志行为。人的意志就集中体现在信念上。一个人信念的丧失,也就等于丧失了意志。信念不但是理论到实践的中介,也是意志的精髓和灵魂。无论是人才群体或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信念的支撑。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早就说过:“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具有这一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一来,不管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失利的情况,不管会经历怎样困苦时刻,相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这种信念,就会使你产生无比勇气和非凡的坚毅精神。”信念作为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既以某种世界观和理念体系为基础,表现为自觉意识,又以非理性的意志行为,深存于潜意识之中。信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意志品质,是以信仰为基础的。人的信念、信心、勇气和毅力,往往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充分信仰。它作为一种人的精神支柱是强大的驱动力。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就不可能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的行动,也就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
(三)
人才成长的另一个主观条件是智力因素。人才的智能结构是才(能力)、学(知识)、识(见识)、技(技术)的动态综合体。清代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才能中鹄。”当代科学家王梓坤教授说:“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的手。”人才的能力结构主要指人才个体的才能,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体系结构。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指人才个体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哲学知识等基础知识的体系结构。所以,比尔·盖茨说:“大学一定要读完。”人才的技术结构主要指考察人才个体的技能,包括读、说、写、作等基本技能的体系结构。人才的认识结构主要是指人才个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个人经验启迪等的智力因素的体系结构。智能结构合理与否,不仅对人才个体而且对人才群体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人才群体都需要有合理、高效的智能结构,以便产生能力互补、知识互补、认识互补、技能互补,从而促进人才群体成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人才互补是人才群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和搞哲学的索洛文及搞数学的哈比希三人曾组成所谓“奥林比亚科学院”,虽然学科专业不同,却能相得益彰。可见,无论人才个体还是群体都受智能结构的影响。
人的智识能力即智力,属于人的认知思维范畴,它包括诸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智力、智商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人生成就和人才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孙子》中有“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说法。杜牧对五德进行注释时强调“兵家者流,用智为先”。并说:“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勾践将伐吴,问战焉,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可见领导者必须重视智的因素。智仁勇,智为先,智为始。人才的成就不单靠先天的天赋聪明,也不完全靠知识、技能的掌握,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往往是想象力、见识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才成长必备的思维素质。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但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严格来说,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应该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性人才。钱学森曾指出:“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他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运用,其中形象思维是关键。从脑生理学上讲,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包括词语、概念等,而右脑半球则主管形象思维包括表象、想象等,只有二者协调互补,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人脑的思维能力是十分巨大的,据说人的大脑资源还有95%没有得到开发。任何人才要取得成就,都必须同时利用和开发大脑两半球特别是右脑半球的思维功能,努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马克思、爱因斯坦正是由于左右脑共同的优势加上客观环境、机遇和主观努力才使他们有了伟大的创造。比如,爱因斯坦就不仅有高超的数学才能,而且音乐造诣也很高,能拉一手出色的小提琴。总之,拥有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智识能力,是人才取得成就不可缺失的主观条件。乔布斯成功之道就在于他直觉与想象力齐飞:人文与科学结合、艺术性与技术联系、融合创造力与技术,坚持真正的创新准则。
(四)
人才的成长,除了受环境因素、情志因素和智能因素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机遇。
人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里所说的“天”“机”“时”就是天时,也就是“机遇”。所以,机遇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天命”“时运”“机缘”等。机遇是包含着某种必然性的偶然性,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交叉点。机遇有的人能碰上,有的人碰不上,有的人碰上了能抓住,有的人碰上了抓不住。处在同样客观环境中的人们,可能具有同样高的情商和智商,都很努力,却不一定都在事业上获得同样的成功。这就有个机遇问题即“赶点”的问题。有的人干事,每次正好赶在点上,而另一些人则总是“差半拍”,赶不上点。如果说,“智力”的本质是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那么把握机遇则是恰巧能适时反映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拿破仑说,无论从事何事,2/3应预先计划,1/3由机会决定。海归博士陈章良说得好:“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我觉得不在出国与否,而在于是否有一种拼搏的精神。同时,把握住机遇,你就能成功。”但是,机遇不能从天降,需要人主观努力去争取,要靠人去及时把握、抓住。《孙子·计》篇强调:“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决策是“智”和“情”的统一。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认知思维和情意思维结合起来,善于适时作出决断。决断的关键在于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机会。日本经营家土光敏夫说过:“决断就是要不失时机。”所以,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机遇、机会虽然重要,但主要还是要靠人的谋算。谋算好了,就能不失时机,谋算不好,即使机遇来了,也会错过。俗话说:“该断不断,必有后患”,该断不断,就是失策。失策就等于失机。“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客观时机,任何人才的成功都离不开时势。所以机遇是人才成长不可缺少的客观要素。当然,不能把机遇简单地归结为“命运”。人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不失时机地做出正确决断,以确保事业的成功。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材料表明,在人生成就中,人的智力商数只起着20%的作用,其余80%是情商、环境和机遇。在人才成长的整个进程中,当其他要素具备的条件下,机遇的因素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可以起到乘积的作用。由此可见,人才成长是主观要素(智能和情志)与客观要素(环境和机遇)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条件是基础,而客观环境和机遇是关键。
(曾杰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
曾广圆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