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2012-04-29杨珺
杨珺
摘 要:隐形教育是指在校园和校园环境中,以课外时间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主,对学生的德育以及影响所发挥的教育功能。这样所得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很长久。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建设应该是“隐形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校园环境;德育影响;隐形教育
虽然学校的隐形教育的表现是潜在的,但是对教育的影响却是明显的,并且无处不在。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请看下面两个具体事例。
一次课间和学生闲聊,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学校的个别学生跳墙出去,对不对?”“当然不对!”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可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几乎天天在跳墙,怎么没人制止。”我愕然!怎么会有这回事。学生继续说道:“在我们学校餐厅和家属楼之间不是有一道矮矮的墙吗!我发现我们的老师经常翻墙而过,老师和校长几乎都天天跳墙,我们学生跳墙有什么错?”“这墙……那……”我无言以对。
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是教工抱球接力,很多学生围在比赛场地周围,为教工代表队呐喊助威。比赛还没开始,各队正在做精心准备。这时,有几位教师在场地中进行着“足球”表演秀。围观学生纷纷喝彩,可是有几个学生不住摇头,原来老师踢的是比赛用的排球。把排球当足球踢,我们的老师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着什么呢?究竟又教育了什么呢?
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隐形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有不同的教育效果。隐形教育通过校园网络、校园环境、教师言行等载体发挥着育人功能,其教育效果是明显而长久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强化隐形教育。显性的德育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再加上“高、空、大”的原因,缺少针对性,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德育的显形教育主要表现在课堂、教材和老师谈话等等。这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这在学校的德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德育影响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由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就是一对“隐形的翅膀”潜伏在学生的身边,默默地感染学生的心灵。
要认真研究学校的隐形教育方法,树立好隐形的教育意识,加强对学生的隐形教育。在学校特别是在学生面前,校长、教职工都应该广泛参与,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实现隐形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学校德育中,注意隐形教育,强化教工隐形教育意识,努力实现隐形教育的积极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强化校园教育环境的功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我国历史上也有“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其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环境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可成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小组,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实行24小时安全值班巡逻。还可以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注意德育的日常化。
二、建设学校环境整体性的识别系统
学校的整体环境识别系统有三大部分。一是理念识别系统包括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教育思想,二是行为识别系统包括校训校风、行为守则、规章制度,三是形象识别系统包括校旗校歌、建筑风格、校徽校服。环境建设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是明显性的物化形态,但是它却起到了隐形的有效的教育作用,所以学习的环境建设是我们“隐形教育”首要考虑的内容。
三、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和行为
一个人的一生当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学生时代。教师是学生行为思想的楷模,要时时处处做好表率,所谓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懂得尊重,学会尊重。尊重是多方面的,要学会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家长等等。其次,要学会沟通。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学会与人沟通尤其重要,不仅与学生家长要沟通,与同事、领导乃至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要学会沟通,学会沟通是做教师的基础。一个不懂得沟通的教师就犹如作茧自缚的蚕,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这样的教师怎么叫他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呢?第三,学会学习。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是小河,教师应该是大海,才能传道、授业、解惑。但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遇到很多知识上的问题,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时时会出现新问题。怎样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以增加自身的修养,用学到的新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适当地宽容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使学生耳闻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特别是与自己的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敬业爱生,奉公守职,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来影响和感召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更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工作方式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檀传宝.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唐凯麟.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河南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