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营公路东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2-04-29赵庆国韩冰
赵庆国 韩冰
摘要:按照居住生活﹑社会活动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倡导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促进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居住生活规划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091-01
1 区域位置
规划地块西临沈营公路(现已改为城市内部主要道路),与市政府以及市政府广场隔路相望,北临光明路。中间由明南路穿过,将地块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地块用地46971.36m2,北地块用地22991.12m2,总用地为69962.48m2。地块周边规划路网完整,交通便利。
2 规划原则
2.1 适居性原则
按照居住生活、社会活动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不同需求,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2.2 多样性原则
充分考虑地块的特殊性,统一布局,合理分区,保证布局结构、空间结构整体统一和相互协调的前提下,营造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强化空间的感染力和可视性。
2.3 生态优化原则
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原有资源,倡导人与自然的真正融合,促进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4 弹性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设计充分理解现状条件和局限,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弹性,避免不合理的僵化,切实有效地指导开发。
3 规划布局
地块形状比较规则,呈南北向带状布置。地块中分别布置有商业网点、景观广场和居住建筑。
规划地块西侧为市政府,沿着沈营公路一侧的建筑物起着展示城市形象、烘托城市氛围的作用,所以沿街布置形象挺拔的点式高层。其中将17层和12层的高层建筑交错布置,使空间起伏、多变。跃动的空间与建筑布局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城市形象,烘托出活泼向上的城市氛围。明南路南北两侧高层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留出宽敞的视线通廊,使城市景观和空间联系紧密,强化空间的感染力和可视性;防止因道路交叉口处高层建筑临街过近而产生的压抑感。
高层住宅底层沿沈营公路设置商业网点。沈营公路为城市主要道路,是车流和人流的主要来向,沿街安排商业网点既便于经营也满足小区内住户的日常需求,还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为了保证交通安全不影响城市干道的通行能力,沿沈营公路红线退后20米设置绿化景观隔离带,把行人流和客流分隔开来,减少拥挤和局促的感觉,道路秩序井然。绿化景观隔离带还可以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是整个区域的绿化景观中心,是居民和顾客游憩的理想去处。
府前路与沈营公路交叉的丁字路口处由北、东、南三面底层商业围合出购物休闲的商业广场。在府前路的对景点设置富有现代商业气息的开敞空间,着意建筑的立面设计,形成建筑景观和空间景观的主要节点,还兼具休闲游憩和疏散人流的功能。本地块紧邻市政府和政府广场特殊的地理位置会使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图1)。
小区内住宅建筑以多层为主,高层和多层住宅相结合布置。高层住宅多沿城市主干道布置,自然围合出小区内外的不同空间。为避免多层板式住宅产生的呆板和空间沉闷,将高层和多层住宅结合、交错布置。通过不同楼型的组合,有序成组排列,不仅使空间富于变换、跳跃,而且灵活界定出不同空间,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增强。
户型多为50~90m2,也有90~120m2的较大户型。大、中、小户型的搭配设置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也使开发较为实际,便于操作。
小区内道路红线宽度为4m。以地下停车方式为主,地面少量车位服务车辆的临时停靠。
良好的景观环境是现代都市人选择适宜居所的重要因素。本地块用地狭长,不利于集中景观绿地的设置。所以运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在小区内每一个组团绿地内设置风格一致,但细节却各不相同的绿地景观和观赏小品,使居民在此有步移景异的视觉感受。组团内的每一个绿化景观节点与商业网点前面的绿化景观隔离带相互呼应形成区域内的绿化景观系统,不仅彰显了小区内丰富多样的绿化效果,而且自然的将绿化融入到各个建筑周边。
整个小区布局注重空间围合,道路和绿化景观按照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置,营造出有归属感的良好居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