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12-04-29刘世平庄恒扬
刘世平 庄恒扬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耕作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耕作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体系,可开阔学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耕作学研究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98X(2012)06(c)-0174-01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对当代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多目标性的特点,在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耕作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
1 发展现代农业,创新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我国的农业生产提出了“增产增收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24字”方针,确立了农业科技创新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耕作学在农业的高产、高效和持续发展方面,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模式的选择,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的知识是片面的,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和思路运用在耕作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紧跟时代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求得农业的全面持续稳定增产,合理耕作制度的建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技术措施。耕作制度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为目标。耕作学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粮棉油等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为发挥耕作制度的技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要不断更新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充实、完善耕作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工作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也应掌握一些耕作学方面的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我国的农业生产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注重高产量,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目标转变为“高产、高效、优质”;进入21世纪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目标又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重。农业生产目标的变化赋予了耕作学新的研究内容,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耕作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需求,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收入增加、资源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村发展等许多问题日益突出,且都与耕作制度改革紧密关联。现代农业由注重农田生产向农户经营和区域协调发展方向拓展,由注重作物生产向种养结合及产业化经营延伸,由注重高产高效向兼顾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协调、资源节约高效于一体的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因此,在耕作学教学时,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创新性人才。
3 利用现代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互动,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从简单地灌输知识变为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中理解知识要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传统的耕作学教学更多地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利用投影、录相等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言语表述,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手段已被广泛采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查找、收集新的资料,补充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开展问题式、研论式教学,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通过课程的专题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耕作学发展与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如在讲到作物布局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作物布局的要求,以先进典型为引导,补充农业结构调整的专题讨论,探讨作物布局与现代高效农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明确不同农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现场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不同的形式走出教室,参观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等。通过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耕作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实现周年作物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的实用技术。
4 注重学习过程,建立考核体系
研究性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和锻炼,要建立相应配套的考核体系。不仅要考察理论知识,还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试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重视能力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耕作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体系,使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增强,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娟.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
[2] 唐健,李敏华.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3] 冯金侠,张卫建.中国耕作学学科的历史成就和新世纪若干发展问题[J].耕作与栽培,2005.
[4] 陈冬梅,林文雄.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 陈雨海,邢金亮,董树亭,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农学本科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