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12-04-29赵晓辉
赵晓辉
摘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治国经验。党的十七大制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是救国救民的大计,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14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伟大的英国史学家阿诺﹒汤恩比(1889-1975)与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中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21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弘扬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和平的,是包容的,它没有敌对,它对于一切人事物是忍让的,唯有此才能创造世界和平。不能容忍,处处对立,会带给世界灾难。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研究21世纪人类要走向哪里?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要到中国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去找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当今是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2005年9月29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如今,全球的孔子学院已有三百多家,遍布世界各地。
语文是最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并使语文能力内化为他的终身有用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发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收益的。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教得充实,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也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等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
全国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近颁布,将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课标对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格外重视。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我们提倡让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它们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认证,是正确的做人处世的智慧原则,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例如中国的孝道,三千年前要孝,三千年后也要孝,不止超越时间,还超越空间。中国人觉得这样做人才是对的。所以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在推展孝道,没有人不喜欢。21世纪是以中华文化为主流的世纪。《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重要特色是发自人性,超越时空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是高瞻远瞩地认识读书问题。2010年2月27日下午,他在线与网友交流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读书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典名著,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让我们在学生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倡导他们读中国经典,当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心胸志趣,培养他们的敦厚好学的精神。我们都熟知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沐浴在古圣先贤的智慧里,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使他们将来能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能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