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学解读

2012-04-29肖飞燕

科教导刊 2012年18期
关键词:神话偏差想象

肖飞燕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学习、思想的后进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受到不良文化,不良教育因素以及中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的影响,容易出现偏差行为。本文尝试以心理学有关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理论,对中职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进行解读,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认识及应对中职学生偏差行为的一种新视觉。

关键词中职学生偏差行为自我中心想象观众个人神话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中职学生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的原因,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找到理论解释。在此,笔者仅试从心理学有关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这一角度,结合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实况,对中职生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进行一些解读,与同行共商。

1 “自我中心”的源起

“自我中心”的概念,最早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他提出人的认知依循着感觉动作期、前运作期、具体运作期和形式运作期而发展,每一阶段都有亟待完成的任务。而青少年进入形式运作期(11-16岁)后,开始拥有内省能力,他们会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一同思考,从别人的看法,来判断自己的外表、智力、人格是否有对错。从整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来看,“自我中心”的概念已含在此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肯(D.Elkind),对皮亚杰只注意在青少年所出现的心智结构的观点予以扩展,从社会认知的观点,着重这个时期的组合思考、反省及构思的新能力,协助说明这个阶段的经验和行为特质,发展出青少年“自我中心”(adolescent egocentrism)的概念,并逐渐被接受作为了解青少年自我中心特质及其通常可观察到的青少年行为之关系的概念。

2 “自我中心”对研究中职生偏差行为产生的意义

艾尔肯指出,个人的认知发展依循着皮亚杰的四阶段认知发展期而进行,包含三个亟待完成的任务:一是分化现实中的暂时面与恒存面;二是分化现实中的客观面与主观面;三是分化现实中的普遍面和特殊面。在每一个认知发展阶段中,这些任务虽然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结构,但是却都有相同的形式和分化任务必须进行,每个人如果在任何发展层次无法进行这些分化工作的部分或全部时,就会出现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的性质也会随着发展阶段而改变。自我中心并不含有轻蔑的意味,而是一种个人检视事物或了解他人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对他人及事物的认知态度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是认知发展上的消极性却是必要的副产品,因为它在每一个新到达的认知思考层次会再产生出一套不切实际、缺乏客观性的表征。

中职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时,从年龄标准上划分,正是处在青少年形式运作期,而此时期的中职学生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转型与统合,在这样的人生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就不足为怪的。

3 “自我中心”的主要特征

艾尔肯认为,“自我中心”现象里存在两个主要的特征: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

3.1 想象观众(imaginary audience)

想象观众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不能区分思想领域中主观面与客观面所致,它是指“青少年相信他是众人注意的焦点,然而,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众人存在”。

根据该理论,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作期,开始能用抽象的、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维以解决问题,中职学生既能够拥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有能力把别人的思维历程概念化,但是,由于他们较缺乏人际互动经验,以致无法区别他人思维所关注的对象与自己所关注的对象是有所不同的。再者,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在短时间内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较以前注意自己的身体形象、行为举止以及在他人眼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在脑海中虚构出一群“观众”在注视着他们,因此他们认为“观众”所注意的焦点与自己所关心的是一样的。例如,某职校女生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够漂亮,感到相当苦恼而走路弯腰驼背,担心成为别人(想象观众)的笑柄,殊不知这些“异样”可能在别人眼里根本微不足道。

3.2 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

从青少年在面对单一与多数、普遍面与特殊面之分化的思考层次来看,如同自己无法分辨主观上与他人客观上关注事物的差异而导致想象观众的产生一样,当青少年在观念尚未能分化其特殊性与普遍性时,也会引起一种特殊的构念,称为个人神话。这种概念在青春期达到高峰,至他们长大成人后,则逐渐下降。下面将“个人神话”中的三个特性与中职学生的某些行为加以说明:

(1)全能性:指相信自己在能力的表现上,是胜于其他人的,拥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例如:当处在班集体之中时,某“高个人神话”的中职学生就会有一种“众王之王”的感觉。

(2)独特性:指过度区分自己的感受、信念与别人的不同,认为自己的思考、感受是唯一的,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即过分强调人我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了人我之间的相似性。例如:某中职学校男生与女生交往遭到父母反对时,该男生就一定会认为是父母亲没谈过恋爱,因此,他们无法体验恋爱的滋味,并且有“为何没有人了解我”的想法。

(3)不可毁灭性:指在无法被毁灭的信念支配下,会深深影响个体对事情与言行的判断,且产生一种错误的能力感,使得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耐,认为自己拥有无人可敌的抗争力,是可以免除一切灾难与不幸。例如:某“高个人神话”的中职学生会抱有“我考试作弊,也不会被监考老师发现”的信念。

由上所述,“个人神话”是中职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方式、想法与感情是与众不同,是不容易被别人了解的(独特性);在从事冒险行为时,也因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全能性),而一厢情愿地认为不好的、恶运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可毁灭性)。“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之关系在中职生的发展中,认知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议题,而中职学生的“自我中心”,对于了解其认知的本质来说,也可接受为公开且稳固的建构。

4 “自我中心”与中职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关系

4.1 想象观众与偏差行为

想象观众的心理往往会使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别人注目的焦点,自己是舞台的主角,然而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上并不如此,但它往往会成为中职生各种行为的动机。许多中职学生爱好运动,喜爱音乐,在其心理上至少有部分是对观众的反应,例如幻想着自己在打篮球时,台下是有许多异性的观众在欣赏的。当他希望博得“想象观众”的赞许时,极可能在公共场合表现荒诞不羁的行为,或者穿着奇装异服,或参与危险活动,甚至故意对师长做出不敬的行为。又例如,若某中职学生的成长文化所产生的“假想观众”想法为“抽烟很酷”,在他们的团体中是司空见惯的,那么这可能使其以为抽烟是被期待的与理所当然的,因而导致他从事抽烟这项行为。

4.2 个人神话与偏差行为

某“高个人神话”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不朽的、独特的;它也是一种动机力量,会促使其从事某些行为举止。独特性对中职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在认为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自身的情绪郁闷也不会对外人抒发,找不到合理的宣泄管道下,其负面情绪愈来愈多,因而可能产生忧郁、精神紧张等问题。除了自以为独特之外,个人神话往往会使中职学生生认为自己是永生不死的,它会使人在带有毁灭性结局的关键性情境的判断,如死亡、怀孕、车祸、毒瘾、网瘾等,都会认为这些倒霉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永远是最幸运的,受到上苍眷顾的。

由上所述,自我中心中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会影响到中职生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是众人注目的焦点,而欲在观众面前有所表现,或者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高估自己的能耐,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

5 辅导中职学生偏差行为的基本策略

5.1 了解与接纳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可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不认同某学生的言行,但需要接纳他们为有价值、有尊严的个体;我们可以直接说明不认同某学生的某些言行,但不可将他整个否决掉或加上侮辱性的标记。所有的行为都有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中职学生的需要或问题,避免强迫式的推销或武断的批判。

5.2 回馈

中职学校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要作为一面镜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形象和行为的盲点,这种盲点常常是一些看不到的缺点,从而产生自行矫正的动机。例如:学生没有佩戴胸卡,老师可以说:“你的胸卡没有戴好”,而不必使用命令或威胁说:“你不戴胸卡,我就要……”这种温和而具体的回馈,是一种尊重,是基于人皆有求善求美的动机,学生往往乐于自动改正。

5.3 澄清

当有的中职学生因观念不清或观念错误才犯错出现偏差行为时,如没物权观念,看到放在操场边无主的篮球就偷去,看到别人的好玩新奇的东西就抢。我们辅导时,要用说理和澄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反问法,使之词穷而自知理亏。

5.4 示范

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模仿;表彰好人好事,使学生“见贤思齐”;鼓励学生结交益友,乃至主动安排友伴;指导学生看励志影视剧、阅读名人传记等,均可产生良好示范作用,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习。

5.5 增强

如果以上四种方式无效时,可以使用增强策略,而最具体的是奖惩。奖惩的原则应是多奖少惩,以奖为主,以罚为辅;要让他了解为何得奖或受惩,而且要及时;精神的和物质的交互并用;奖惩的种类和程度要与行为相称。此外,还要重视个别差异。

综上所述,本文仅从心理学有关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这一角度,对中职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进行一些解读,至于如何应用心理学手段来对中职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有效处理及矫正,就有待今后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魏晓霞,魏星.从中职生低龄化谈偏差行为的矫正[J].发展,2008(3).

[4]孙元,谢秀钿.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4).

[5]蒋佳瑜.青少年越轨行为之分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神话偏差想象
东方神话
快乐的想象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