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程理念下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2012-04-29姚素丽

考试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内涵

姚素丽

摘要: 作者通过深入分析阐述使学生获得新课程新观念下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实质及内涵,提出几点做法,并通过平时常见的例子加以阐述,从而在更深层次上领悟了学习英语语言的实质。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造成判断失误,交际受阻。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学习第二种语言也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教学。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以下是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意义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都来自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以便理解其深刻内涵。例如:tea这个词在英语国家使用的频率高,由tea派生出“tea-time、tea-break、morning tea、afternoon tea”等,在澳洲甚至可用来指正餐以外的一餐,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就不能深刻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在英语国家,tea-time指日常工作,学习时间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指喝杯茶,人们在这段时间还喝牛奶、咖啡及吃小甜点,如果主人某日邀请你下午去他家“have tea”就是大家聚在一起闲聊,喝上一杯咖啡,吃些休闲的小甜点,这和中国人“喝茶”的意义不同。另外,“black tea”是红茶之意,而不能歧解为黑茶。如果对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了解不透,就经常引起意义上的歧解。比如“green-eyed”不能按字面意思歧解为“绿眼睛”,正确的含义是“眼红的、妒忌的”。还有一些词和句子,因为两种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相差甚远,比如以狗为喻体的词在中国多含有贬义,故有“狗腿子”、“狗杂种”、“狗头军师”等之说,而在西方国家,狗却是忠诚、可靠、英勇、聪明的象征,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宠物,比如说:“Every dog has his dog”(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狗的喜爱。再说“cool”一词。如果按字面上的意思就可能歧解为“残酷、无情、狠毒”等意义,可在西方则是“冷静、新潮、时尚”等含意。现在年轻人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cool”总被喻为“酷”。许多俗语、成语也有它们特定的文化内涵,如“to rain cats and dogs”意为“倾盆大雨”;“a black sheep”为“害群之马”;“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汉译就是“入乡随俗”。很多英语单词也有它们的感情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如“亲爱的(dear)”一词,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表示对人的尊敬、羡慕或爱,或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还常常用“darling(亲爱的)”来表示,而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比较含蓄,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以一窥全貌,以“dear、darling”来看,西方人的热情开放一览无余而东方人含蓄深沉耐人寻味。英语教师有责任架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让学生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最好做一些词汇比较研究,只有比较学习,才能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英语中“politician”和“statesman”都指“政治家”,但“politician”往往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而“statesman”指那些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又比如在课文中出现“peasant”一词,学生在介绍家庭时会说:“My parents are peasants.”其实此处的“peasants”用法不恰当,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会以为中国农民地位低下,教师应告诉学生“peasants”在英语口语中指“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人、粗野的人。在此句中得当的用法应为“My parents are farmers”。

二、注重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

所谓交际文化,主要指两种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发生影响的言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即词、句、段中有语言轨迹的文化知识,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侧重交际文化,因为交际文化会更直接影响交际的成功。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如打招呼、告别、各种称呼,祝贺与赞扬,谈论天气,答谢,年龄与收入,个人隐私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就拿中西方“打招呼”的方式来说,汉语和英语所用的习惯用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吃了吗?”是中国人见面时相互问候的客套话,而英美人日常问候语“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西方人喜欢用名字直呼别人,以示亲切,但若以此称呼中国人,特别是女士的名字,则犯了大忌,表现为不礼貌。如果按照中国的礼貌文化,称西方人为先生、女士,而对方按照西方的习惯,直呼中国人的名字,那么双方都会感到别扭,习俗的不同在于:西方人注意的是呼语上的双方亲切,中国人则更注意长幼尊卑的亲疏远近。再比如在汉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说:“哪里、哪里”“我做得很不够”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在英美文化中,但听到别人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因为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要表现得忸怩不安。再如中国的中秋节和西方的感恩节,虽说两种节日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中国的中秋节庆祝月圆之时,合家团圆之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方的感恩节,感谢上帝赐给人们丰衣足食,感谢劳动者勤奋和智慧,后演变为庆祝合家团聚,与中国的中秋节有着相同的含义。所以说中西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交际文化既存在踫撞,又存在互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教“Thanksgiving Day”这一课时,我们不妨跟我国的中秋节做比较,让学生收集感恩节有关的资料,如感恩节的由来,感恩祷告和感恩节游行等,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这一重大传统节日里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感受感恩节的狂欢和节日里热烈的气氛,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学习中,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注重中西方价值观、思维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价值观通常可确定个人、群体或社会的行为方式、生存形态和交往准则。西方人认同“Self-reliance”(自立)要求个人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依靠父母亲朋。比如美国式的“自己动手”(do it yourself)要求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事无巨细一律自己处理。十几岁的儿童打工赚钱买溜冰鞋或是千万巨富亲自整理花园都是常事,不依靠别人,自我服务被看作光荣的事,西方人崇尚“Equality and freedom”,在社会上,无论是总统和首相与平民的区别只在于职位不同,责任不同,所拥有的权势是民众通过国家赋予的,以权谋私只会遭到弹劾。在家庭,父母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并无干涉子女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学校,师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朋友式的相处,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直呼其名,以示友好、亲密。这对中国学生来说令人费解和难以接受,因为中国素来师生观念较强,有“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人对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对教师直呼其名也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在教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道主义的教育观都重视对人的培养,其差异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是谋求人的道德完善,而西方教育则立足帮助人,发展理性潜力,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正是两种教育的不同,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综上所述,学习英语,不仅仅要学习语言结构,更要学习语言的文化内涵。英语是我们的第二种语言,与汉语言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差异的关系,只有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学习才能更深地领悟语言的实质。现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和对外开放、旅游、经商等使大家更多地接触到老外,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减少交际摩擦和交际障碍,这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英语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还要挖掘课文中文化信息,比如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交际口语中的文化差异及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等等。向学生展示异域风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师生要架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岑国桢.学校心理辅导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3,7).

[4]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编辑部,2003,(5),2006,(8).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挖掘习题的内涵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