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论的英语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策略探究
2012-04-29金小玲
金小玲
摘要: 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研究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以模因论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对语言学习所具有的意义,并认为模仿背诵应当渗透到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语言材料的恰当选择,灵活创新的使用都是有效的运用策略。
一、引言
面对人们热衷的交际性,启发性语言教学方法,一些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诸如模仿,背诵等显得有些呆板无趣,缺乏活力,甚至被认为是妨碍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绊脚石。但随着专家学者们在语言教学领域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上述传统语言教学方法又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其价值也正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模因论作为语用学领域的新理论,对研究语言教学有较大的启发与帮助作用。我在其指引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现象产生了较大兴趣。本文拟以该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对英语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提出些许见解。
二、模因论与英语传统教学方法
Richard Dawkins在其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这一概念。“meme”在国内有许多种译法,何自然教授将之译为“模因”。[1]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2]语言通过语言使用者的模仿,复制,得以不断积累,运用,最终实现了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模因论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教学起到指导与启发作用。
从本质上看,模因的核心就是模仿。语言本身作为一种模因,其传递复制自然也离不开模仿。结合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与传播来看,模仿行为贯穿其中。同化记忆阶段表明只有通过与模因的接触,并且反复接触才能使模因真正进入宿主大脑;表达传播阶段使得模因被输出,并传递给其他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模因。这是模因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发展过程,缺一不可。着眼于此,语言的学习或者说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通过模仿复制输入,表达输出,最终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因此,模仿、背诵这些传统方法理应成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帮助学习者增加语言输入,并为其语言表达做好铺垫。它们与诸多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并无冲突,而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当然,要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基础”这个作用也并非易事。模仿、背诵不能成为语言学习的目的,也不能孤立地将语言学习等同于模仿、背诵。如何将模仿、背诵合理运用到语言学习中,将模仿、背诵与语言创新相统一,将模仿、背诵灵活地融入到语言交流中都成为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模因论的英语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策略
提高模仿、背诵这些传统方法有效度能更好地实现其帮助语言学习者积累正确的语言,运用地道的语言,从而促进语言传播的功能。我认为合理有效的模仿、背诵要杜绝任务式的,孤立的,不加选择的死记硬背。结合模因论相关内容,本文对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1.模仿、背诵需渗透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
从模因复制传递的四个阶段看,模因在同化阶段进入宿主的记忆,在记忆阶段较长时间停留在宿主记忆中,实现其内化;随后,模因通过宿主和外界手段在表达传播阶段得以输出。同样,语言模因在人类社会中也必须经过这四个阶段复制并传递下去,既需要前两个阶段的输入行为,又离不开后两个阶段的输出行为。
结合我们现实中的语言学习来看,在听与读的语言训练中,模仿、背诵地道的,有价值的英语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接触,反复接触,理解,内化这些语言模因,这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假说不谋而合。充分实现语言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表达所需的各种语言形式。在听力练习中,纯正的听力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音环境,地道的语言表达。学生的任务不仅局限在听懂并完成练习题这一阶段,而且应该就某些对话通过Pairwork进行模仿,提高语音水平,熟悉地道的口语表达。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Speaking Out板块,通过让学生模仿Model,帮助他们纠正改善语音,还可以帮助其掌握一些常用表达,譬如,表达喜好厌恶之情,除like,dislike以外,还可以用“Im crazy about...”,“They make my stomach turn.”之类的表达。它们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信息,这也正合乎“形式不同,内容相同”的基因型模因的复制传播规律。就“读”这个环节而言,我们大多数的精读课堂都正努力融入这些传统手段。我认为,背诵段落并不是模仿背诵的唯一形式,我们还有许多形式有待挖掘。我们应鼓励学生借助录音跟读,大声朗读,通过模仿强化学生对连读,吞音等形式的掌握。我们还可以适当补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与其说这是重复,不如将其看成一种模仿。两篇相似的文章有助于学生熟悉某一话题或者领域文章的风格,抑或有助于用词或句式等语言形式的重复性强化输入。譬如,学生学习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篇文章,我们又选取了另外一份材料The Voices of Time,文章内容既帮助学生强化有关时间观的语言表达,又有助于其对文章提到的因时间观的理解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做进一步理解。
当然,模仿、背诵也应当与说、写训练相结合。以上述听、读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我们应将模仿、背诵延伸至说、写训练中,使模因实现其完整意义上的一个周期。同样,我们就上述例子作进一步延伸。当学生输入“Im crazy about...”,“They make my stomach turn.”之类的表达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该模因加以表达传输才能保证这一语言模因成为真正的语言模因。因此,我们布置给学生这样的任务:根据所在单元的Music这一话题,讨论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并将所学like/dislike的相关表达融入对话中。这样,学生就实现了对该模因的最初步的运用。就写作而言,将开头,结尾,过渡等常用句型结构,不同风格篇章的词句特点等介绍给学生供其模仿是非常好的办法。但是,使模仿成为灵活模仿,使所写篇章达意,自然而不造作则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2.模仿、背诵与科学选取的语言材料相结合
在很多声音相互竞争得到拷贝的情况下,最成功的声音乃是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三个指标上表现值都很高的那些声音。[3]据此,模因又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4]因此这为我们科学的选取语言材料提供了依据。一般意义上讲,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该选取的是含有强势语言模因的语言材料。结合强势模因的特点,不难发现这样的语言模因往往是得到广泛接受的,使用频率高或者说交流中被广泛运用的模因。模仿背诵这些模因将为学习者现实生活中语言的表达,思想信息的交流提供有力的基础。因此在一般的英语学习中,我们就不能选取过于专业的,涵盖较多生僻词汇的语篇。而一些含有经典话语的篇章则是选择中的佳品。它们实用性较强,历经时间的沉淀为大多数人接受,语言一般也较精湛优美。比如,名人演讲等内容经常会用作模仿背诵的材料。
当然,选取材料还应依据学习者自身的专业背景做适当调整。与其专业相关的语言材料对他们来说也可看做是某一领域内的强势模因。比如,艺术类的英语教学,教师就可以补充一些艺术英语材料。一方面,这些语言材料对学生自身专业的发展能够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这些语言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变动的强势模因是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活跃的模因。[4]因而,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熟悉具有时效性的语言。对它们的模仿背诵有利于我们理解生活中用到的新的语言现象,并帮助我们准确表达时效性的信息。这一点在科技领域,政治领域表现尤为明显。英语学习过程中,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语言材料应当予以重视。为此,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媒体优势,我们可以挖掘很多相关的语言材料。
3.模仿、背诵与语言运用的统一
语言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凡是活的语言,都应当说无时无刻不在变异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语言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出现变异。语言正是语言模因不断变异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5]
因此,模仿、背诵与学习者语言运用或语言创新并不矛盾。模仿背诵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活动,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将原文一字不落地背诵完毕并不意味着背诵任务的终结,还需要被灵活运用到现实语境当中,甚至产生语言变异,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从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方式来看,语言学习者既要掌握“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又要掌握“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只有当学习者可以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也能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内容时才能实现其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准确地表达思想这一交流的目的。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宿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模仿背诵,以及随后的语言运用中。从教师为学生创造使用机会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通过替换性练习掌握某些固定语块或者称为语言模因,然后通过翻译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完成翻译等实际任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语言。此外,我们还可以再创造语境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譬如,通过“film”话题的材料学习,鼓励学生课后用所学词汇、语句编造对话,讨论自己喜欢的电影及喜欢的原因,引导学生使用电影获奖情况,演员阵容,电影组成要素等所学知识点。我在授课班级中发现学生表现力很强,他们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门影片展开讨论,自然融入很多所学知识点。此外,学生在表达喜好时,还对前一单元所学的表达喜好的语言结构加以模仿。在运用语言模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创造新的模因组合,对语言灵活的甚至是创新的使用也就得以实现。
四、结语
总之,从模因论角度看,模仿背诵等传统教学方法对语言学习仍具有较大意义。对其有效利用可以为广大师生搭建坚实而又丰富的学习平台。模仿背诵应当渗透到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通过语言材料的科学选择,通过灵活创新的使用,这些语言模因一定能为学生理解,并最终活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2]何自然主编.谢朝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3.
[3]Blackmore著.高申春,吴友军,徐波译.谜米机器(The Meme Machine)[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54.
[4]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9-150.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基金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从模因论角度反思传统英语教学手段”阶段性论文(thc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