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换位体验”的操作误区及矫正策略

2012-04-29沙建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9期
关键词:矫正策略

沙建华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换位体验”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经常会出现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的误区。鉴于此,需要教师采取有效对策,从而使学生能真切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换位体验”;操作误区;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48-0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换位体验”,语文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操作的误区,需要语文教师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课堂扫描】

笔者曾在一次教学竞赛中听到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义,教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意图通过对文本人物的换位体验,深入体察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内驱,生成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当老师询问“谁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边喝酒一边亲热地聊天”时,学生捂着嘴儿偷偷地笑。后来,老师喊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别扮演“翁”和“媪”。此刻,下面的孩子笑得更欢了,表情有些诡异。当那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开始根据老师的“指导”以老公、老婆相称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大笑,课堂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案例反思】

尽管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将“换位体验”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深度阅读的良好途径,但不可否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的运用和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

时下,一些老师把换位体验作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轻视学生的阅读起点,轻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能力,一厢情愿地运用“换位体验”,结果往往南辕北辙。如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分别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态,相继与小露珠打招呼。孩子们光顾着摆造型、演动作,全然忘记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可爱模样,对小露珠的那份喜爱也随之烟消云散。

误区二: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换位体验”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特有的心理体验过程,要求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体验”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滥用,定会成为教学的一大败笔。上述案例中课堂上“翁媪”的角色体验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为了所谓的“出彩”,置学生的实际情感状态于度外,设计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换位体验”活动,使教学大煞风景。笔者曾听一位男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在学习重点段落,品味了文本语言之后,孩子们纷纷被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忧伤在孩子们的心头萦绕。此时,教者置孩子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不顾,让孩子们扮演彭德怀,表演其摘下军帽、背过脸去、深情地看着、敬礼等一系列动作,试图通过角色表演来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那份特殊的爱。结果事与愿违,课堂上竟笑声一片,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和课文所营造的情感场在所谓的“换位体验”中荡然无存。

误区四: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

换位体验如果漠视学生的角色经验,乱用甚至是滥用,不仅难以达成得意习言的目的,有时还会画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古诗《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诗句含义之后,设计了“换位体验”: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烧的石灰,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此处,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对体验角色的经验积累。缺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与感受,学生是很难真正触摸到石灰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的发言也就愈发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矫正策略】

针对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换位体验”运用的操作误区以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我们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进行调整和修复。

策略一:深入解读教材,据文而用。

语文教学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换位体验”运用的选择性。教者应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文体特点,尤其要重视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合理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运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群鹅破冰”的场面时,并没有让学生直接体验天鹅的角色,而是让学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听天鹅们非同寻常的叫声,去感受叫声背后蕴藏的含义。这样的换位体验,既吻合了文本特点,又符合了学生实际。学生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策略二:准确把握学情,因人而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情需要,根据教学现场需求,合理而准确地运用“换位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一课,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者喊上了两位男同学,要求他们通过朗读表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两位男同学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饮酒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其他学生和听课者的一片掌声。

策略三:激发情感体验,顺势而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的文章。教学中,如果能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体验的前提下,顺势运用“换位体验”,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理想的风筝》第5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的“换位体验”:如果你也是刘老师的学生,当你看到刘老师一次又一次旋转板书的一幕幕,你为什么而激动呢?在情感的推波助澜之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孩子们将心比心,在角色的体验中完成了对文本语言的深度品析和感悟,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之情。

策略四:关注教学生成,适时而用。

“换位体验”的运用既需要课前的充分预设,也需要教学现场临时变通。在教学中,根据教和学双方生成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达成对文本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理解。

猜你喜欢

矫正策略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初探与矫正策略
中职学校英语教案编写的误区与矫正策略研究
浅谈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教学方法
谈学生学习不作为的正向引导
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矫正策略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让儿童科学“前概念”从“谬误”走向“科学”
教学目标设计常见问题与矫正策略
调动自控意识,克服不良习惯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