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尔斯泰:为农民子弟办学的慈善作家

2012-04-29张晶鑫

慈善 2012年2期
关键词:子弟托尔斯泰作家

张晶鑫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辛勤笔耕,先后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他还与法国的维克多·雨果和英国的查尔斯·狄更斯并称为19世纪三大人道主义作家,较为成功地将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和慈善事业相互融合,扶助并教育了许多农民(农奴)子弟。

托尔斯泰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县亚斯纳亚·波良纳一个世袭贵族家庭,虽然他一贯反对将人道主义和慈善行为完全等同,但却成功地将二者有机融合。长期以来,他在传播“托尔斯泰主义”的同时,主张贵族平民化,将他的土地分给当地农民,自己亲自耕地劳作,并于1859年起为农民的孩子兴办多所学堂,使其既过上温饱生活又免费得到了良好教育,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慈善作家。

早在1857年第一次出国途中,托尔斯泰就产生了为农民的孩子免费办学的念头。1859年10月,俄国农奴制(1861年废除)尚未废除之际,托翁就大胆地在亚斯纳亚·波良纳创办了一所专收农民子弟的国民学校。校舍设在其庄园的一幢两层楼房里,两间房子作为教室,一间房子作为办公室,另外两间供教师起居。房间宽敞干净,台阶屋檐下挂着一口小钟,每天教务长派一名住校生敲打,楼上摆着学生们劳动用的工作台,楼下则设有各种体育器材,设备相当齐全。

不过,当地农民起初获知这一消息后非但没有欣喜若狂,反而惶恐不安、议论纷纷,甚至一度怀疑这是他们的老爷为讨好沙皇,变相征兵远赴土耳其而精心设置的一场骗局。因此,直到开学那天,学校仅仅招收到22名学生。可托尔斯泰依旧兴致勃勃地料理学校一切事物,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为了将学校办得更好,他还创办了教育杂志《亚斯纳亚·波良纳》,先后发表了《论国民教育》(1874)等11篇教育论文,并于1860年至1861年4月两次出国,游历德国、法国、瑞士、英国和比利时,访问和考察当地的多所学校。随着这所农民子弟学堂的口碑蒸蒸日上,那里的学生也由最初22名陆续增加到70名,托尔斯泰将其分为大、中、小三个班。在这里,托尔斯泰为学生们设置了阅读、书信、文法、俄国历史、算数、绘画、歌唱、自然科学讲座等课程,还时常给他们讲述自己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的戎马生涯。不久,学生们就学会了四则运算,并且能阅读较为浅显的书籍,甚至能写信了。

随着其声誉的不断提升,这所学校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学生越来越多,校舍也修缮得更加漂亮,增加了放置各种教学仪器和动植物标本的陈列室,并为学生们增添了一些较为实用的植物学、土地测量和劳动常识等课程,上课时间也应学生们的强烈要求几次延长。同时,托尔斯泰还渴望学生能养成劳动习惯,为此他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划出来专为学生们练习自己劳作、收割之用。之后,为了满足更多贫苦农民子弟接受教育的愿望,托尔斯泰又从莫斯科等地陆续请来一批大学生担任教师。1861年秋至1862年,托尔斯泰在附近农村先后创办21所学校,让当地许多农民子弟免费接受良好教育。

虽然最终这些学校因沙皇当局的阻扰和迫害在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被迫停办,但这段受教育的美好时光却让许多学生终身难忘。一个名叫华里西·莫罗佐夫的学生回忆道:“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巩固,学习上很轻松,游戏时很快活。我说过,教师是一些快活的人,每位老师讲课我们都很容易懂,一切都记得住,我们很乐意回答问题。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本人几乎和我们形影不离。他教书很认真,好像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找到深刻的东西。”直到晚年,托尔斯泰也仍将其看作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即“把全部生命奉献给为他人服务的事业的时期之一”。

猜你喜欢

子弟托尔斯泰作家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江东子弟多才俊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教育老兵”李守义:为打工子弟打开一扇窗
忘记自己的人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