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落山前 再赶一程路

2012-04-29姜华

慈善 2012年2期
关键词:馆长义工书画

姜华

一位82岁的老人,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极其简朴,却拿着募集来的2100万元善款,帮助山区上不起学的孩子。在连续7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统计中,这位老人与捐赠上百亿元的大慈善家无法相提并论,也从未有机会上榜,但他依然坚持在太阳落山前,再赶一程路;依然要多募集一些善款,多帮助一些山区里的孩子。至于上不上慈善榜,那是别人的事。

这位老人就是红荔书画馆馆长黄南美。

红荔是富有的 也是赤贫的

早在1989年,深圳以主办“荔枝节”为契机,打开国际交流通道。当时深圳市领导决定:由61岁的黄南美先生担纲组建深圳第一家民营文化机构——深圳市红荔书画馆。

红荔书画馆选址罗湖区东湖公园。公园依水库大坝,傍梧桐山脉,可远眺梧桐山美景,近瞰水库粼粼秀色。红荔书画馆就坐落在这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怀抱中。罗湖毗邻香港,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先发优势,这里成为深圳特区最早的商业圈,这里的繁华街市、这里的霓虹闪烁……就连空气中都飘散着从罗湖桥那边吹来的都市风。

当年,黄南美馆长在抢救少数民族地区失传文化的工作中,了解到贫困山区的学子需要师资、求学需要资金等信息时,一个“文化扶贫”的理念倏地在他心中闪现。虽然书画馆不是一个经济实体,但其字画资产是无形的,他开始带头捐赠书画作品,并以书画馆为基地,广结善缘,募集社会力量,在书画界倡导字画义捐义卖义拍,发起“爱从深圳出发”文化扶贫项目,得到国家民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港澳侨胞、国际友人及深圳各界人士的肯定和积极响应,终于成就了红荔的富有。

红荔的富有,表现在21年里以画馆为基地,向社会大众、书画家、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家募集善款,同时将字画拍卖、义卖所得1790余万元慈善款项,全部用于为边贫山区的美术音乐教师免费培训、为上不起学的孩子筹集学费,捐建希望小学、将军小学20所,捐送50余吨物资,培训美术音乐教师960余人,资助大中小学生3900余人。

而红荔的赤贫,则表现在最基本的工作环境,外面下大雨,办公室下小雨,长年如此,导致了墙壁潮湿发霉;表现在办公室里有五六台电脑,只有两台半还能缓慢操作;表现在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仅有1600元……然而,就是这样粗陋的工作条件,红荔坚持走过了21年。

21年来,红荔在曾被喻为文化沙漠的地方创办起书画馆;在被人认为充斥着金银珠宝的地方倡导文化扶贫。在躁动与繁华并进的时代,红荔在富有与赤贫中艰难跋涉,就像穿梭于深圳高楼大厦中的一叶扁舟,与繁华的对照是那样的鲜明!

冬季里的牵挂 万双冬鞋送山区

2008年年底,已进入年三十的倒计时,我国大部分北方城市早已是银装素裹,当人人都忙于购年货逛花市贴对联的时候,黄南美馆长心里的冬季却有着别样的内容:“冬天到了,在边远偏僻的大山里,还有许多贫困孩子没有鞋子穿。某县的民政部门,为山里的孩子送去200双塑料凉鞋,600位小学生轮流穿。要不是在现场亲眼目睹,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他最近逢人便讲的话。前不久,黄馆长率红荔爱心团队在扶贫地区亲眼目睹了这一现状。回深圳后,边贫山区的孩子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拖鞋,山区天寒地冻,孩子们穿这样的鞋怎么过冬成为他这个冬季里的牵挂。

为帮助山区孩子能穿上一双回力鞋过年,黄馆长多方联系鞋厂,敲定15元一双回力鞋后,立即在圈内圈外发起“万双冬鞋送山区”的招募令。红荔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书画家们也在画馆门前摆上纸墨,深情挥毫,赠送字画给捐赠冬鞋款的好心人。但万双冬鞋毕竟不是小数目,何况又近春节。那段时间,始终挂在馆长嘴上的话就是“要补上这个缺口”。所以,老人家只要听说哪里有活动,而活动组织者又邀请红荔参加时,他是一定要带着扶贫项目去赴会的。

有一次,我随馆长参加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的国际金厨联合会议。被聘为联合会高级顾问的黄馆长,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忽然从贵宾席中走过来对我说,“你写几句话,等会儿请主持人在台上念一下,意思就是请大家为大山里的孩子捐一双鞋。”好。我立刻动笔。题目就叫《请为大山里的孩子捐一双鞋》。馆长看了,说可以。然后就满会场找主持人,我跟在他旁边,直到办妥此事,才送馆长重新入坐。

看着这位老人矮小的背影,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为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为了孩子们一双过年的冬鞋,他到处奔波、四处化缘。这样的年龄,这样的时刻,本应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可他天天守在画馆,只要有爱心人士来访,只要是诚意求宝,他都不惜为人挥毫,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个来访者了解红荔、支持红荔的文化扶贫事业。事实上,他不懈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来访者、求墨宝者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帮助、支持并参与到红荔文化扶贫项目中来。那是一种精神感召所致,更是黄南美的人格魅力所在。

从2008年12月开始,红荔先后在深圳、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发起多次“万双冬鞋送山区”字画义卖义捐义拍活动,并在春节前由“爱从深圳出发”爱心团队满载着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成果一万双回力鞋,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广西、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地,为万名贫困孩子送去回力鞋和一批衣物、文体用品。

红荔与义工 共同的奉献情结

《红荔报》自红荔书画馆成立就开始编辑出版,至今已出版100多期,每期免费为馆员寄出6000多份。《红荔报》每期的印刷、邮寄、信封等费用是画馆最大的支出,为省下每一元钱,工作人员自己折叠报纸。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义务工作者来到画馆帮忙,从搬运、折叠再到粘贴信封。总之,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红荔报》就是这样经过许多义务工作者的手,寄往海内外。

2010年4月,《红荔报》印出来后,平时来帮忙的义务工作者一时抽不出空,情急之下,我向辛姐求援,请她带几个义工来帮忙。辛姐,罗湖区义工联3班班长。2004年成为义工,2006年被评为深圳五星级义工,连续三年被评为罗湖区优秀义工。我是在去年“奥运安保”活动的采访中认识了她,后来,我们经常进入对方的博客,既是义工朋友、博友也是好姐妹。辛姐接到我的电话马上行动,一边分头联系班上的义工,一边向义工联秘书处请示。当义工联得知红荔书画馆既是民间社团也是慈善组织后,立即让我递交一份邻里互助申请,没多久,申请得到批复,红荔书画馆便正式成为罗湖区义工联的邻里互助单位。

义工队伍第一次开进红荔,齐刷刷地十几个人,红艳艳的马夹和小红帽,伴着墨香围茶几而坐,从分页、折叠、装信封、粘贴浆糊到最后的打捆,每一个程序都有人员到位,既有明确分工又配合默契,俨然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从此,红荔书画馆每期报纸折叠、装信封不再成问题,在以后的系列公益活动中,罗湖区义工联派出的义工,也都成为红荔值得大书特书的中坚力量。

2010年8月,红荔在市民中心举办将军书画展活动,其间正值台风来临,风夹着猛烈的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断断续续地下。开幕式早上,我一直担心雨继续下会使义工来不了。雨也的确没有停,然而,开幕式前20分钟,我在门口看到了辛姐、二班的香香班长和更多的义工朋友,焦急的我又欣喜又激动,大家立即分派岗位、布置任务。

在文博会红荔展馆,那天的阳光炽热地烤着大地,为了与我们会合,几个义工在场馆外围转了几圈,当我们终于相遇时,我发现他们的衣服已经汗津津地沾在身上,然而,见到我们的刹那间,他们远远地挥着双臂,晒得红扑扑的脸上挂着灿烂的亲切的笑,那样的笑在那样的夏天就像一丝丝春风。

在红荔书画馆清理要发往贫穷山区的衣物、书籍等物品时,在红荔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中,义工们随叫随到。这其实超出了我事先向罗湖区义工联申请邻里互助协议的范围。为此,我总是说:不好意思,又麻烦大家了。

回答是:没关系,公益活动,我们愿意来。

在一次分装报纸时,我知道了他们中有人是下了夜班,有人是晚上要上夜班,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利用休息时间来了。这种奉献,让我有些内疚与不忍。最终,还是辛姐坚持让下夜班的和要上夜班的回去睡觉。

以往6000多个信封,怎么也要一两个星期才能装完,自从来了罗湖区义工,十几个人,几个小时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时间缩短到3天。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那一天,馆长特别激动,也特别高兴。他说,义工为红荔服务,红荔也要为义工服务。说着,他展开纸墨,为义工朋友一一挥毫题字。义工朋友的叫好声,在红荔书画馆响起,那种气氛真好。

其实,红荔的爱与义工的爱,是凝聚着一种共同的情结的,这种情结就是奉献。

“爱从深圳出发”进行时 撒下爱的种子

2009年6月,红荔“爱从深圳出发”第十四回爱心团队为贵州三都恒丰民族学校300名贫困中小学生送去8万元助学款和一批文体用品。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严重制约了各项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得到红荔资助的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都在300~400元之间,学龄人在生活和完成学业上确实困难重重。爱心团队的助学款能帮助300名贫困生完成一年的在校学业和解决基本生活费用。

捐赠开始了。300名学生分10人一组,分别上台领捐助款,爱心人士牛哥、海哥、绮妮、汪菁和小丽等队员把300元和200元分别递到中、小学生手上,我在旁边一一接过学生们的感谢信。学生们接过捐助款,说谢谢深圳的叔叔阿姨,我一定好好学习。秦坤雁是多次来三都捐资助学的企业家,当他知道红荔的行程后,一定要随团前往。他再次面对学生时,依然热泪盈眶,是那样厚道而率真。

当我接过一位女学生递过来的感谢信时,听见她低声说,我会好好学习的。她说完这句话,用极其复杂的眼神看着我。我们的对视着,我心里阵阵发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只希望小姑娘在我的眼睛里看到信任,感觉到温暖。当她拿着钱走下台时,我的视线开始模糊,在接下来的捐赠过程中,我的心情始终不能平复,那位女学生的目光直到今天还时时在脑海浮现。那种场面,那种目光对每个给予者和接受者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

而馆长倡导的红荔文化扶贫、一对一捐赠,要的就是这样对一生的影响。正如他所说,今天的爱心之举,点燃的是300个孩子的希望火花,撒下的是300粒爱的种子,等到这些爱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他们也将会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呀!

爱心团队成员汪菁在整个捐赠过程中,没有忘记朋友的嘱托。原来,曾同她一起来书画馆捐赠的朋友,因为工作不能随爱心团队同来,遗憾之余,汪菁请朋友放心,说我到了学校,一定找到你捐助的学生,同她合影带回来给你。细心的寻找过后,这个承诺还真让汪菁兑现了。

恒丰民族学校校长对我们说,深圳爱心团队的捐资助学活动像一缕春风、一泓清泉,温暖滋润着全校师生的心田。这种扶困济贫、积德行善义举,体现出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典范,这也必将对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捐赠结束,爱心团队在校园里种下了一棵爱心树,并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探望山沟里的保尔·柯察金

有一位跪教36年的教师陆永康,人称山沟里的保尔·柯察金。爱心团队带着敬意专程从三都水族自治县去羊福乡探望陆老师。从县城去羊福乡,只有一条一个半车道宽的盘山路,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几乎是绕着弯儿颠簸前行。

陆老师是一个跪着工作却让站立者叹服的水族汉子,他用残缺的身体搏击命运,用全部精力为山里孩子送去知识之光。9个月大的时候,陆永康因患小儿麻痹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从此只能跪着行走。家境贫寒、身患残疾,并没有磨灭他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反而磨练出一个坚强的身躯。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跪着辗转在家乡几所小学求学,并通过刻苦自学成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1968年底,陆永康所在的孔荣村组织办学,因为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不久最后一名教师也离开了。为了不让贫困夺走孩子受教育的权利,陆永康毅然接下教鞭,一人撑起了一所学校。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羊福乡,沟深谷险,交通十分不便,由于经济落后,村里大多数孩子经常辍学在家。为了寻回失学的孩子,陆永康白天上课,晚上就跪着去家访。为方便出行,他用树杆、旧篮球皮、废轮胎、铁丝做成了一双足有两公斤重的“船鞋”缚在双膝盖上。从此,铜马山丛林间、猴子河畔山道上,经常出现一个跪着爬行的身影,遇到独木桥时,他只能抱着独木桥向前移动……

为了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他常常“充电”到深夜。1981年在全区“民转公”考试中,他以第三名的成绩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并被安排到羊福中心小学任教,而他的教学质量在水族山乡一直名列前茅,即使和正规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相比,也毫不逊色。就这样,他在教室里跪教了36年,直到2004年陆老师的事迹传遍全国,一家企业免费为他装上了假脚,他这才拄着双拐站立起来。

车到羊福中心小学,我们下车,不一会儿,从教学楼对面的一间平房里走出一位拄着双拐的人,他就是陆永康。馆长快走几步,双手紧紧地握住陆老师的手说:我们看你来了,你是我们这些四肢健全人的榜样啊。爱心队员一边向可敬的人问好,一边拿出慰问金、慰问品。陆老师有些激动,几次哽咽。

在陆老师家里,我们看到了那双两公斤重的“船鞋”。馆长让人缚在他的双膝上,说我来试试啊。在场的人安静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老人家膝上的“船鞋”,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想阻止他这样做,但是馆长已经跪了下去……他先伸出左手,再伸出右手,他的双手有些微微颤抖。毕竟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呀,而且刚刚经过3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这时,一左一右紧挨着馆长的海哥牛哥同时出手,老人家在俩人连拉带抱中站起来。他站起身子,用目光扫视着我们,表情凝重,嘴唇噏动着,想说什么,却没有马上说出来。

看着馆长这种复杂的表情和眼神,我转过身去,热乎乎的泪水就这样流下来。在我的心目中,他就像老父亲,而眼见父辈如此感慨,作为晚辈我心里更是翻江倒海……

得道多助 为扶贫“撞墙”

红荔21年,馆员和爱心人士遍布大江南北,从老将军、国家干部到画家、企业家、义工等等,馆员和爱心团队队伍不断扩大。虽然红荔没有经济实力,但是红荔有一面慈善的旗帜,而黄南美老人就是旗手。

黄南美集书法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他每天接待的访客都是一拨接一拨,访客有中央领导、地方官员、著名艺人、文人及爱心人士、企业家等等。只要访客一坐定,他就开始介绍红荔的文化扶贫项目,他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人们传递着一个老人的爱,这种爱是慈祥的、温暖的,也是让人感动的。只要来客有意向他求字,无论中午还是晚上,无论多累多困,他都尽力满足。有一次,我说馆长您累就别写了,休息时间一定要睡一觉。他说其实我也有点累,中午很想歇一小会儿,但总是不忍。刚才那位先生特意从香港来要一幅字,虽然是中午了,我能说等我睡一觉起来再写吗?馆长说着自顾自地笑了。

馆长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句话:太阳落山前再赶一程路。一个“赶”字,让我读懂了馆长的紧迫心情。但我想,这样一位老者,本该是儿孙绕膝、共享天伦。可是,他没有时间顾及这一切。其实,红荔的募捐与捐赠,是不能与慈善榜上的大慈善家相提并论的,当然也从未有机会上榜。但他依然坚持在太阳落山前,再赶一程路;依然要多募集一些善款,多帮助一些山区里的孩子。他说,上榜不上榜,那是别人的事。

在红荔文化扶贫活动中,胡文龙和林崇德两位退休的教授夫妻,就是认准了黄南美的红荔文化扶贫事业,甘愿过平平淡淡的退休生活,却用不多的退休金帮助56名少数民族的孩子上学。

人称牛哥的大鹏俊华生态园董事长林俊明,自认识黄老,深为他的慈善胸怀所感动,多次跟随红荔“爱从深圳出发”团队奔赴山区并出钱出力,其爱心可鉴。去年9月,红荔俊华书画馆在俊华生态园成立,这是红荔第26家分馆。

台湾圣卓表业有限公司潘董事长每月都从公司产品中拿出5款新表,支持红荔“爱从深圳出发”团队,已经有广西隆林者保乡春蕾小学、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广东紫金县小学的10位优秀老师戴上了圣卓表业的手表。

山山在千户苗寨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客栈,以前他一直认为,红荔又不是经济实体,靠化缘去扶贫谈何容易?但接触黄老以后,他不仅参加红荔爱心团队,还执意承担团队成员在千户苗寨的吃住费用。他说,这是对黄老创立文化扶贫事业一种敬意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爱心团队没有理由拒绝。

在“爱的奉献图片展”期间,一位小姑娘看了图片展后,晚上下班来到画馆时已经10点了,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200元钱,那两张纸币已经捏得皱巴巴的。小姑娘执意要捐钱给红荔文化扶贫基金。馆长的心被触动了,他提笔写下“纯朴善良”四个字,并拿出一枚镶嵌着红豆的“红荔相思戒”,郑重地送给小姑娘。这一刻,馆长的慈爱、馆长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爱心人士的尊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此,红荔旗下的爱心人士越聚越多。

在电视台工作的戴全,自从与黄馆长交流之后,深受其“爱从深圳出发”文化扶贫活动的感召,成为红荔系列文化扶贫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他的影响下,民族摄影协会会长刘对现扛着摄影器材随爱心团队奔赴边远山区,回深圳后制作了大型扶贫纪实图片,在荔枝公园等地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荔、支持红荔。

红荔爱心人士许永海,人称“海哥”。憨厚的海哥曾经夸下海口,说要好好“撞墙”,拿“墙”来做慈善事。大家见了他喜欢问,海哥最近在哪儿“撞墙”?有一次,我们在扶贫返回的路上,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发表感言,轮到海哥,这位憨态可掬的大哥笑着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一旁的绮妮不容分说地抢过话头,学着他的福建方言说:我会好好地“撞墙”,拿“墙”做更多的慈善事;有更多“墙”的时候,就买一架“灰”机,我们一起去“灰州”,继续扶贫……呵呵,听着绮妮绘声绘色的转述,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把肚子都笑痛了。

到处“撞墙”的海哥,是馆长坚定的追随者,多次随红荔爱心团队到边远贫困山区捐款、捐物,为红荔文化扶贫事业出钱出力。虽没有赚到买飞机的钱,他的积极牵线搭桥,却促成了“爱从福建泉州启航”活动。

黄南美说,“社会就像一座大青山,山上有很多柴,我就是一个拾柴人,要把山上的柴都聚在一起,让它们集中起来发挥更大的光和热”。红荔得道多助,而黄南美老人要在太阳落山前,再赶一程路,再多募集一些钱,再多帮助一些贫穷的孩子,是他目前的大事紧要事。

他,还在不懈地努力着。

猜你喜欢

馆长义工书画
我的老师是馆长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我要当义工
小小书画廓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
农民“馆长”李铜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