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面临的困境
2012-04-29罗萍
罗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在全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每年的毕业季也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重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审视这些新毕业的大学生们。大学生们在这种种审视和关注下,也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本身具备的特点两个角度分析大学生择业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的择业观与择业困境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对某种社会职业所持有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评价和心理倾向等的影响,所产生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就业上的反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行为产生的思想意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选择多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观与择业困境息息相关。
(1)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大学生们希望在十几年的寒窗之后,得到一份体面,能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这种思想无可厚非。但过高的择业价值期望,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认识不清,对自己的认识不客观,脱离自身能力,加之对现实切身利益的过多思虑,对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等因素的过高追求,必然产生功利主义思想,而这又使得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念扭曲,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埋下隐患。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一些人对财富的追求,使得有的人集体主义观念弱化,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俨然成为部分人的行动准则。而近几年由于市场对知识技能的关注,使得我们在教育中忽视了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精神追求,注重实利,避谈理想的重要原因。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将自己的择业目标与“为社会作贡献”相联系的大学生仅占20%。这种功利的思想极易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带来各种消极的、负面的心理。这成为大学生择业中面对的最大困境之一。
(2)社会从众性明显。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心理是社会人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是人们为了缓解团体压力、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而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从众性带有消极倾向。主要体现于独立性差、自信心弱和对自己认识不充分三个方面。首先,独立性差主要体现于独立思考能力差。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乐意选择被大家认同的工种或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无形中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择业过程中身心俱疲。其次,自信心低。在此次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有50%的受调查学生自信心偏低,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社会竞争中不占有优势。这使得他们在择业中愿意追随大众的步伐。最后,对自己认识不充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对自己认识的不充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更愿意选择没有特殊要求,或大多数人都能胜任的工作。从众心理使得学生在面对竞争时,表现得消极被动。
(3)传统观念束缚。在此次对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择业观主要受父母期望和各种社会价值标准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下,父母的期望和父母的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调查显示88%以上的学生会在意父母的评价。于是他们更希望毕业后通过工作为父母争光,而调查显示为父母争光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收入高、工作体面,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多数学生把满足父母长辈的期望看做是孝敬他们的方式,子女由于在意父母的评价,父母的期望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择业选择。
另外,生活的压力,同学之间的比较,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社会价值标准等传统观念都成为影响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这些使得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关注的工作集中于同学认为好、合适的工作,亲戚朋友觉得体面的工作,从而使得学生在不了解自己本身兴趣、需求的时候轻易决定工作。
二、大学生本身特点与择业困境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在大学中的持续,学生对大学认识的不充分,使得有的学生在大学的学生生活变得无所适从。
(1)发展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生甚至家长在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之后,认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以后不用再拼命学习。于是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只要上了大学,选了热门的专业,基本上就有了保障。进入大学之后对于如何学习,如何发展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大学生活过得没滋没味,当毕业时才发现不知何去何从。还有一些大学生满怀热情地进入自己的学习专业,可是当逐渐了解之后却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可迫于毕业要求又不得不学,导致学习动力不强,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消极情绪弥散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各种学校活动,有时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困惑。跟风一般加入社团,成为社团里“跑龙套”的人,不能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成为很多同学迷失发展目标的原因。
(2)缺乏挑战的精神和勇气。当代大学生过惯了衣食无忧的依赖式生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家长那里索要学费和生活费,不愿意或者是没想过自力更生,大学生活与社会完全脱轨。这种社会接触的缺乏,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自主权, 等待就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更有甚者一些家长把帮助孩子择业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面对竞争消极逃避。大多数学生会在择业中抱怨自己的各项能力不强,却很少有学生敢于向困难挑战,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空待用人单位的挑选,很少有大学生勇于突破自我,迎难而上或自主创业。
(3)忽视自身的发展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已不仅看重学历或文凭,换句话说,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已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应该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理解吸收能力。
大学应该是促进思想发展,提高能力的场所,我们的大学生在大学竞争中往往自怨自艾,将自己的能力固化,忽视自身发展的空间。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考的激烈角逐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水平,所以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往往认为自己就是这种水平,是属于这个层次的,从而忘记提高自己、促进自身进步。
三、对大学生择业困境的几点建议
(1)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促使自身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只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让人有动力,在择业发展中切忌好高骛远,将梦想凌驾于现实之上。制定发展目标应遵循稳步发展的原则。制定目标时可先明确长期目标,然后将长期目标划分为有等级可实现的短期目标,逐一完成。
(2)以科学理论作基础,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择业观念。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学到很多课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它能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3)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帮助学生科学择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获得择业就业相关知识的必要途径。就业指导课除了从形势分析、就业技巧等方面帮助学生择业就业,还可以增加能力分析、创业教育和模拟社会等多种角度和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
(沧州师范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