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2-04-29李树民
李树民
摘要: 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探究是指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
一、如何发现问题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主体在认知活动和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不断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怎样才能发现问题呢?
1.据题质疑
学习文章,学生第一个接触到的总是文章的标题,标题往往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如能掘题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因此,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应认真审题,从标题入手质疑。
2.对行文“思路”质疑
任何成功的文章,行文总有思路。所谓“思路”,是作者写作的思维轨迹、行文的先后顺序、感情流淌的线索、事情发展的进程。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可见,只要循着作者的思路脉络,沿路而进,登堂入室,就能见到文章的真境,体悟作者的真情,明了文章的真谛。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学生要多做这样的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事情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等等。
3.在出现语言的矛盾处质疑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关注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抓住难句,如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语句,形成鲜明对比的语句、似乎不连贯的语句等,前后对照,联系比较,发现矛盾处提出问题,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文合理的地方,学生围绕语言矛盾处提出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4.抓住模糊点质疑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抒己见。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性意识。
在语文学习中,质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会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质疑的能力,掌握质疑的方法,做到读行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最终提高探究阅读能力。
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情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教师只是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等等,帮助学生获得顿悟的满足、启智的惊喜、审美情趣的享受,最终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1.利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是具有独立个性和发展意义的人。教师不要随意充当传道者和裁别员、不要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禁锢他们的思想。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个价值;要学会适度评价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爱好专长,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成绩,充分肯定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或者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知识。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观念,树立“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让课堂成为“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坦途,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与发展,及时给予点拨、肯定、指引。让教学活动,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活动。让知识的增长伴随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让学生在尊重和激励中,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适时地对学生引导点拨。
教师必须创造平等、互助、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探究知识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精讲、点拨,既可以是对具体问题的解答,又可以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但都必须注意方法的指导和总结及思维的培养,并尽可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点拨的时机,既可以在思考问题前,又可以在遇到疑难时。当然,教师的精讲点拨也包括知识本身,更要关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帮助时,应多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挖掘他们潜在的知识和内在的智能,以及精神品质,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
4.关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
教师要爱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期待效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亲切的音容笑貌或自然的动作神态激励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亲切关怀与信任而备受鼓舞,激发努力学习、深入探究的动因。这种良好的反馈信息又增加了教师自身的暗含期待,从而又能不断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良好的情感双向反馈,会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开发智力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