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理念与慈善服务

2012-04-29陆镜生

慈善 2012年2期
关键词:修学布施佛家

陆镜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是我们研究中华慈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思想。

我们中华儿女幸运的是,我们有着悠久的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学术界有一种共识,儒、释、道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佛家而言,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在我国古代,政府有两个教育部门,一个是佛陀教育部,由皇帝亲自领导,一个是孔孟教育部,由宰相管理,同时用孔孟学说和佛陀学说来教化民众,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这保障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不幸的是,自19世纪末叶以来,佛教被视为宗教。这实在是很大的误会。儒家和佛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慈悲,都涉及慈善理念和慈善服务。如今,人们对儒家的仁爱思想多少有所了解,但对佛家的慈善理论和方法则比较陌生。其实,佛家讲慈善要比儒家更究竟,更圆满。在古代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学习孔孟学说作为进一步修学佛陀学说的基础。

佛陀的教育是从根本上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讲,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体,是同体。佛(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究竟觉悟者)与众生也是一体,觉则为佛,迷则为众生。这与儒家所言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相似的。儒家认为人人皆有“本善”,即本性是相同的。为什么有人善,有人恶,或有人善多恶少,有人善少恶多呢?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习气不同。习气是后天形成的。人们受良好的或不良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的影响,迷失了“本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迷的程度不同,善恶的程度也不同。儒家的教育是为了引导人们“格物(格除物欲)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期望人们能成圣,成贤,成君子,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佛家更为究竟的是,佛家的教育对象不单单是人类,而是宇宙一切众生,除了帮助众生辨明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转迷为觉,转邪知邪见为正知正见,转污染为清净,过有觉悟的生活,还特别指明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体,因此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众生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有“同体大悲”。有了同体大悲,每位众生对自己就会自爱、自重、自尊,对别人自然会一片慈悲。这种慈悲是“无缘大慈”,就是说,对其他众生的慈悲没有条件,因为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体,也就是宇宙是我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是自己帮助自己,自然没有条件。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自利利他。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共存共荣。这是大心量,起心动念会利益宇宙一切众生。大心才会有大爱。

儒家和佛家讲慈善是有理论,有方法的。儒家学说的教育着重“伦常”。“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五伦”是教导我们,每个人是什么身份,就应尽什么样的义务。这就是“敦伦尽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念叫常道,也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是推己及人。而仁与义、礼、智、信是一即五,五即一。以仁待人蕴含有义、礼、智、信。佛家有着更圆满的理论,更周详的方法,并且两者圆融在一起。但每一部经几乎都阐释着以慈悲为中心的慈善理念和慈善服务。佛家的修学强调“三学”、“三福”、“六度”、“六和敬”和“十大愿”。

佛家的修学无论修哪一个科目都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领。戒是持戒,简言之,要守法,守规矩,“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由戒生定。定,简言之,是内心息灭贪瞋痴,而具有抵御外界一切诱惑的强大力量。由定生慧。慧,简言之,是对一切事理、因果的真相清楚明白,而对人、对事、对物保持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和慈悲心。

“三福”包括三条。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个人要学做善事,要从孝养父母和奉事师长做起。儒家和佛家都以孝为根本,慈善是以孝为出发点的。不过,佛家更进一步强调知恩报恩,教导大家要报“四重恩”,即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和众生恩。孝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奉事师长,是因为师长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报国家恩,因为国家护持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安居乐业。笔者曾在美国目睹众多非法移民,他们得不到国家的保护,常流离失所。报众生恩,因为我们生活在群体中,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众生的奉献。整个佛法都在重点讲“孝敬”,以孝敬心为基础,生发出大慈大悲,善待一切众生。“修十善业”,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骗人)、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说话不粗鲁)以及不贪、不瞋、不痴。修十善业就是教人做善人。“福”字,人们都耳熟能详。人人希望幸福美满。然而,要想幸福,就要修福,“三福”的第一条做到了,就会有福,有了福不能独享,要与众生共享。“三福”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则是修福的更高要求,限于篇幅,暂不陈述。

“十大愿”其中一愿是“广修供养”。供养就是慈善服务,而要做到广修供养,必须具足其他大愿,以为其底蕴。如礼敬一切众生。生佛平等,众生平等,乃至一切族群、一切国家都应该平等。现在这个世界乱了。为什么?因为某些西方国家抢着要当第一。美国总统仍傲慢地宣称“美国第一,不当第二。”美国的所谓“民主”,本质上是强势的利益集团抢当第一,所以美国的“民主”不是美国老百姓作主。所谓“和平”,平等了,才能“和”。平等是因,“和”是果。有因必有果,这是宇宙永恒的规律。又如别人做善事,你实在无力做善事,但你真诚地赞叹别人做的善事,你与善人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则善人有多大功德,你的随喜功德也同他们一样大。随喜功德让我们既能保持自己纯正的思想行为,又能乐于护持他人的善念善行。

“六度”是教导我们成为觉悟者的六大原则。六度的第一条是“布施”,可见布施之重要。布施是同辈之间的慈善服务,供养是对长辈的慈善服务。布施慈善服务是为治贪欲的。布施意为“舍”。舍弃贪欲,勤修清净无欲之行,有福不独享,有福与众生共享。布施分为三大类,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指“外财”布施,即慈善捐钱、捐物,以财物帮助众生。法布施是宣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弘扬古圣先贤的教诲,启发众生的觉悟。法布施、法供养这种慈善服务层次高。它包括“如法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等。“如法修行供养”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修正自己的错误想法、错误说法和错误做法。“利益众生供养”是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是采取各种手段将古圣先贤的思想告诉众生。“摄受众生供养”,摄受意为亲近和引导。这是要同众生建立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同众生一起修学佛法,并化为生活方式,特别是我们自己要以身垂范。“代众生苦供养”是说,我们自己日子过得很好,我们看到众生受罪受苦,我们自己要努力节俭,以省下的钱、多余的力量帮助苦难众生。“勤修善根供养”,善根是指身、口、意息灭贪瞋痴等烦恼,从这个根上生起一切善法。布施者力求做到无贪、无瞋、无痴,对财、色、名、食等不起贪心,对一切事理清楚明白。这要求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时时保持警觉心,不迷惑。慈善服务特别重视“真诚”,真心,恭敬。佛家教导我们,做慈善服务“必须真实心中作”(即不能掺假),“不得外观贤善,内怀虚假、贪瞋、邪伪”,这种慈善服务是“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无畏布施”是指我们决不能伤害众生,而且不应有丝毫伤害众生的念头。这样,众生愿意接近我们,而不会有所畏惧。比如我们不杀生,而且积极护生,努力保护众生的生命安全,以真诚心、平等心、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

佛家阐释布施慈善服务时提出“四摄”,即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四摄”是慈善服务的精义。四种摄受的方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摄受众生是教化众生,众生接受教化是为摄受。摄受众生的目的是引导众生觉悟。觉悟了,明白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体,从而真诚地互相爱护,携手合作,共存共荣。

“四摄”中的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是密不可分的。布施慈善服务必然要有人与人的交往,而交往的根本是真诚、平等、慈悲,并落实在爱语、利行和同事上。做好爱语、利行和同事,布施才能做得圆融。“爱语”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语言,即使是批评,也是出于真诚的爱心。爱语摄受是以智慧为基础,不能感情用事,才能抓住适宜时机,选择恰当方法,来摄受众生,达到教化目的。“利行”,“利”是利益,“行”是生活行为。布施者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利益众生。利行的范围很广,凡是能利益众生的事,我们决定尽心尽力地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同事”是“和光同尘”,“和光同事”。教化众生要善于同众生结善缘,与众生和合。帮助,乃至引导众生决不能脱离众生,善于与众生生活在一起,恭恭敬敬地利益众生。至于修恭敬心,佛家专门有“六和敬”的科目,包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大家都能敬人、敬事、敬物,自然和谐共荣。“六度”中除了布施,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学布施,同时要修学持戒等五个项目,布施才能圆满。

佛家阐释的慈善观念和慈善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是一个系统,博大精深。倘若我们摒弃不应有的成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诚地借鉴,定会有助于理解和落实党中央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有助于我们建立中华慈善事业的理论模式,必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修学布施佛家
苏轼布施观研究
德善
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顾恺之募捐
四句话的人生
韩国的修学旅行是什么活动
曲阜修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浅析青少年修学旅游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