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农村档案建设为抓手服务“三农”探索农村档案文化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2012-04-29李亚吕新民
李亚 吕新民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问题及其与之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包括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而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创新档案事业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农村档案文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适应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形势的需要,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结合本地实际,在开展新农村档案建设和促进农村档案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其经验有着一定的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党委和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涉农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是推动新农村档案工作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
2011年4月,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根据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的精神,将桃城区被列为新农村建档示范区(县)的情况及时、全面地向区委、区政府进行了汇报,并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方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7月桃城区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即专题研究并通过了《关于新农村建档示范县建设的报告及对新农村建档试点乡镇给予财政补贴的请示意见》。会议认为:新农村建档体现了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和正当其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村档案进行规范和管理。会议要求,采取先试点,成熟后再向全区农村推广的办法,要在抓好新农村建档的基础上搞好制度建设,在有效的管理机制下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会议决定,立即全面启动桃城区新农村建档工作,为该项工作拨首批专款11.6万元,用于补贴农村档案装具。为加大对新农村建档财政上的支持,区级财政在以后的具体实施中共补贴乡及六个试点村档案橱35组,免费提供了档案盒、目录等装具;乡及试点村配备了专用档案室,投资两万多元对档案室进行了装修和设施配套,安装了防盗门窗、防光窗帘、电扇等;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兼职档案员、大学生村官为成员的新农村建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村主任主管,村班子成员或会计为档案员,层层有人负责,级级有人落实的工作机制,并积极调动组织、农工、信访、农牧、民政、卫生、教育、社保、财政等涉农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新农村建档的合力和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同时,以区委、区政府两办的名义印发《衡水市桃城区新农村建档示范区建设方案》,对新农村建档的重要性、现状、背景、时机、思路、模式、机制等作出详细阐述和提出明确要求。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档工作的进程。
二、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举措。
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是立足长远、实现以计算机技术、新兴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农村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而要坚实地打好这一重要基础,就必须建立适应当地工作和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做到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等各方面的档案工作。为此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在宏观层面,起草了《桃城区关于新农村建档示范区(县)建设的报告》,在微观层面,统一制定了《新农村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村级档案管理制度》、《村级档案分类方案、收集归档范围》、《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应知应会流程表》等,要求严格依照流程和相应规范开展农村建档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建档示范点和其他村建档工作的指导,从一开始,业务人员就深入到示范村开展蹲点式档案技术服务,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做到文件材料收集尽可能齐全完整、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的出台,使得新农村建档工作从起步就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注重调查研究,先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稳步推进新农村建档工作,初见成效。
2011年1月始,衡水市桃城区档案局组织精干力量对全区农村档案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档案形成机制缺失、管理制度未建立、档案管理无人员、无责任、无接续,甚至根本就没有档案等诸多突出问题。进一步分析表明:有78.8%的村民有希望能够查阅档案资料的强烈愿望,有99.2%的村干部需要凭借档案记载或澄清其所负责的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财务活动的事实,有71%的农村各种纠纷与无档可查相关;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与之相关的大量档案资料的形成有着加速递增的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新农村建档工作的指示精神,桃城区档案局提出和确定了“行政主导、点面结合、建管并重,有序推进”,即先试点,后推广、分阶段稳健进行的新农村建档基本思路。具体做法是,把桃城区新农村建档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一镇加一村”的“1+1”模式和“一乡加六村”的“1+6”模式进行试点,总结经验,确保成功,并于9月在试点乡邓庄乡召开了全区新农村建档推进暨培训会,推广示范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全区新农村建档工作的深入开展;第二阶段,以邓庄乡作为试点乡,按照“适者必建”的原则,在2011年10月底前完成全部农村的建档,其他乡镇选择二至三个村按照统一标准建档;第三阶段,于2011年底前完成其他乡村的新农村建档工作。截止到2011年11月初,全区三乡二镇一办(办事处)共完成建档村36个,其中示范乡邓庄已完成建档村25个,占全乡总村数的76%,其他5个乡镇办均完成试点建设,共涉及11个村。共整理各类档案4809卷88件,其中文书档案1268卷,会计档案3334卷,实物档案88件,户籍档案119卷。
四、注重人才培养,为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持续开展打造一支会管理懂业务的人才队伍。
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档工作,桃城区档案局遵照“建管并重”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新农村建档人才培养工作。为此,他们已举办了11场各种形式的培训会。其间,市、区两级参与档案专业技术培训的讲师达22人次,培训讲解达40多课时,参训的村干部和专兼职档案员计6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多份,并进行了十多次的乡与乡、村与村、乡与村之间的档案业务技术交流和现场答辩活动。同时,为提高建档的速度和质量,区档案局的业务人员还坚持深入下去,沉到底,开展了与村档案员面对面、手把手的示范教学活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由乡档案管理人员组织了8次对农村专兼职档案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政策水平。目前,经过严格培训和认真筛选确定的大部分农村档案管理员,均已能够独立或半独立地开展农村档案的收集、分类、立卷、装订、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这为今后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新农村建档,抓住乡档案室质量这一关键并以乡带动村级档案室的建设,将档案工作与其他农村阶段性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农村建档的小高潮,注重选拔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村干部或村民做新农村建档的牵头人或档案员,注重乡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包村干部的协调配合与前期动员工作,实行独立建档独立管理、村档乡代管、独立建档统一管理、划区建档统一管理的多种管理模式等等,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