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寻发现劳动与价值创造

2012-04-29朱方明贺立龙

教学与研究 2012年2期

朱方明 贺立龙

[關键词]搜寻劳动;发现劳动;自然资源价值

[摘要]长期以来,關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这是由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人们普遍忽视了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中所体现的搜寻和发现劳动。其实,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只不过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是由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当自然资源成为商品时,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的私人劳动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单位商品资源中所包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成为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

[中图分类号]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19-07

长期以来,關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问题的认识,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这种观点过去很长时期占据主流。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稀缺性认识的加深,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不过,这些人普遍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这既不是什么新观点,也显然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因此,深入研究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源泉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文献综述

学术界關于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迄今为止,人们的看法仍不一致,甚至可以说“非常混乱”。主要观点有: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依据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是“天赐之物”,不是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包含物化劳动,因而没有价值,虽然它们对人类有巨大的效用。这种观点曾经很长时期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主流。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但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正变得日益明显”出发,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价值是指它同人的需要之间的關系,或指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和能力。是人的需要同自然资源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仅具有虚拟价值。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虽然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却具有价格,而这种价格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虚拟的价值,只不过这种虚拟价值是人们后来赋予它的。”第四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有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第五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因为“在自然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大量投入,这使整个现存的自然资源都表现为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产品,它们参与流通和交换,因而具有价值。”“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就是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有人认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资源被再生产出来时,原始的自然资源就不因其未投入人类劳动而无价值。它的价值需要按再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算。第六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多元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劳动价值理论中,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缺失的,”并且从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生存的环境空间出发,断定“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进而认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其中包括生态价值、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七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价值是“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出发,认为“生态文明时代,自然环境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能不同,自然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第八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在商品经济社会是有价值的,其价值是由勘探、开发和再生产自然资源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在非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有价值,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在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对其勘探、开发、再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形成的。”

上述观点不是有關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学术争鸣的全部,但是很有代表性。这些观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循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并且认可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另一类则是超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讨论的价值范畴完全不同于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如有的学者是基于哲学视角或其他学科的。不同学科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价值”概念,是有不同含义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范畴来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可以相互补充,但是正如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一样,不同的价值范畴之间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本文不打算讨论超出经济学范式的自然资源价值观,而是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讨论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

在遵循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的前提下,学者们關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认识也很不相同。代表性的观点也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在这一类观点中,有些人坚持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而另一些人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但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另一类是偏离劳动价值论的。其中,有的人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等同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的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于它的效用和稀缺性等等。综合而论,无论是坚持劳动价值论者或偏离劳动价值论者,都没有给自然资源的价值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严峻挑战,也给自然资源的价格决策和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价格调控政策带来麻烦。

二、劳动价值论中几个被误解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价值是作为经济范畴的价值,而不是日常生活中或其他领域使用的价值概念)。人们据此认为,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天然的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也就没有价值。

上述观点表面看来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逻辑推论,实际上,在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上存在几个

认识误区:第一,将使用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有形商品,即商品体或特定的物质产品,从而将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生产特定物质产品,即商品的物体特征的劳动,而忽视了无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有形商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特征。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要开发利用某种矿产资源的使用价值,就需要获得相应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同时还需要获得该种资源的相關信息。第二,将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直接生产商品体的过程,而忽视了与使用价值生产密切相關的环境生产和生态修复劳动过程。例如,商品房的使用价值不仅表现在作为商品房的单体建筑的功能上,而且表现在住宅小区内部及周边的环境功能上,因而,建设商品房的劳动过程也包括相關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样,矿产资源的开发可能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破坏,而获得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劳动,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劳动。第三,忽视了商品、价值等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性质。商品、价值都是反映社会经济關系的范畴,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非一切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有价值,劳动产品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为价值;并非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重要,人们就会“滥用和浪费”,也并非有价值的东西人们就会节约,就不会滥用。第四,将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加工制造劳动,而忽视了其中的搜寻、发现劳动。如人们能够看到金矿开采和生产各种黄金制品的劳动,却忽略了搜寻、发现金矿的劳动。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

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可以是有形之物,也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如服务、专利技术、工作和生活环境等。第二,人的需要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因而,物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基本功能或核心利益上。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有5个层次:核心利益,即顾客真正购买的基本服务或利益;基础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期望产品,即购买者购买产品时通常希望和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即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即该产品最终可能会实现的全部附加部分和新转换部分。“许多最成功的公司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中增加了额外的优惠和好处,使得不仅让顾客满意(satisfy),而且令顾客愉悦(delight)”。第三,物品的使用价值与其存在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高度相關。某种过去有用的东西现在可能没有用了,在一个地方有用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用不上。“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第四,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劳动过程。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人们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劳动,而且经常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各种使用价值本身也或多或少存在某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条件不仅是使用价值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之一。第五,使用价值可以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也可以部分地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如野生动植物是早期人类的第一富源,今天,人们依然对野生鱼类、菌类、中草药等有强劲需求。从自然界搜寻和发现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但是,并不能与商品体画等号,一种产品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而一种使用价值可能存在于多种不同的产品中,此外,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时空场合和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既包括生产特定的物质产品的劳动过程,也包括搜寻和发现天然存在的有用物的过程;既包括直接加工制造有用的物质产品的过程,也包括为特定的物质产品发挥其功能创造条件的过程。

商品和价值作为经济范畴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虽然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但是,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必要或可能转化为商品,因而,使用价值并不一定表现为价值。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明确的排他性的私人产权(这里的私人,是相对整体而言的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第二,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该产品是通过交换才成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在商品体中的凝结,它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价值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關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与该商品的存在形式有關,而且与该商品存在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有關,因此,商品的价值不仅是直接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也是该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的创造过程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由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人类有用劳动的产物,也是自然力作用的产物,加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产一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比在自然条件较差条件下生产同种商品的等量个别劳动能够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可以表现为直接加工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在自然界搜寻、发现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当它被用于交换或者为了交换的目的被其所有者占有时,它已经是有用劳动的产物。这里的有用劳动,第一,表现为发现它的存在的劳动,即搜寻劳动,如发现一片可耕地、找到优质水源、探矿、寻找石油、寻觅古董等。第二,表现为“发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即使是一块处女地,如果没有人发现它的可能用途,它就不是一种使用价值。如果人们认识到它的使用价值,而且,这块地的使用价值与其他经过人们加工过的同样大小的使用价值相同的话,那么,发现这块处女地的存在及其有用性的个别劳动将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并参与社会必要劳动的平均化。第三,表现为维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以及界定和维护这种使用价值的产权属性的劳动。为交换目的而被占有的自然资源在卖出去之前,其占有者必须精心维护他的使用价值;同时,必须有明确的排他性的产权界定并通过适当的社会机制(如,暴力或法律)来维护。第四,表现为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成为真正社会的使用价值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的创造劳动。一种自然资源要成为商品,仅仅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存在是不够的,为了使这种资源成为社会的使用价值,它的初始的所有者可能需要投入很多劳动。如,一个人、企业或国家拥有的某个矿区,如果没有任何

开采条件,可能是不通路或没有电等,或者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具有开采的可能性或开采成本过高等,它就没有商业价值,也就不会有人购买。这样的自然资源只有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周边环境条件的改善,其商业价值才能逐步显现出来(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经常看到在一定时期,一些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却很贫穷)。这个开采条件的改善过程,实际上是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撇开这种劳动的具体性质,作为一般的抽象人类劳动也将形成自然资源的价值。

三、搜寻、发现劳动及其性质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一个案例。“陨石交易”被称为“天上掉下来的买卖”。来自外星球的陨石每克最高能够卖到五、六千美元,远超过黄金,甚至钻石。按照传统的理解,陨石显然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那么,为了得到一块陨石,是否需要耗费劳动呢?柯作楷是国内陨石收藏者中名气最大的人之一,他为了寻获所搜集的陨石,从1990年起游历了大半个地球,耗费的家产高达千万。国内的陨石数量非常有限,很多收藏者会去陨石坠落的地区寻觅,尤其是在北非。据说,全球已知陨石约60%都出自撒哈拉沙漠的北部,很多人为了找寻陨石甚至在沙漠中孜孜不倦地游荡了二三十年。不过,并不是所有陨石都能卖个好价钱,陨石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以及稀有程度。在这个例子中,寻获陨石和探究陨石是否具有研究价值都是需要耗费劳动的。

搜寻劳动是指寻找有用资源的相關信息及其存在的劳动过程。如寻找煤炭、石油、黄金、钻石、铜、铁等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劳动过程。发现劳动是指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用性,即发现自然资源具有某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的劳动过程,如煤炭可以燃烧以提供能源,以及作为化工原料是逐渐被认识的。发现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需要劳动投入的,同样,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成熟的,因此,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改变自然资源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性质。

搜寻、发现天然存在的有用资源的劳动过程,像加工制造其他产品的劳动过程一样,首先表现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表现为有用劳动。从劳动的结果来看,寻获的产品表现为天然的产品,表现为自然的恩赐,似乎没有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痕迹,因而从表象上看劳动过程与产品是分离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偶然发现的天然物甚至似乎连搜寻劳动都不存在。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前,加工制造能力非常有限,自然界大量存在的野生动植物是市场供给的重要来源,因而搜寻劳动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形式。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提升,工业品才逐渐丰富起来。但是,迄今为止,工业生产不仅没有使人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且这种依赖还在加深,而要搜寻和发现这些资源所耗费的劳动越来越多。因此,搜寻、发现劳动仍然是具体劳动的存在形式。其次,搜寻、发现劳动也是人类劳动力在一般意义上的耗费,即纯粹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种抽象劳动凝结在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上,就形成自然资源的价值。偶然发现天然的使用价值的劳动就像在较好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其他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在较少的劳动时间提供较多的使用价值。因此,搜寻、发现劳动与加工制造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

马克思指出,“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在这里,金刚石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是作为商品的全部金刚石的总称,虽然它由许多单个的金刚石构成,因而,发现金刚石的劳动也是一个总体的劳动力耗费的概念,其中每一个单个劳动力,“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作为个别劳动,每一个单个劳动力在发现金刚石的过程中耗费的劳动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人们之所以认为天然的使用价值不是价值,可能是因为仅仅看到了那些偶然发现的天然使用价值仅花费了很少的劳动而已。

四、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决定

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各种有用物,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不论人们是否发现它们的存在,也不论人类是否利用它们,自然资源总是客观存在的。按其是否具有可再生的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划分为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和非再生性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出来。

自然资源可以是天然的使用价值,在无需经过人类劳动就直接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正如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表现为价值一样。马克思曾经指出,空气、处女地、野生林等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同样,劳动产品在供他的生产者自己使用或不经过交换而供别人使用的情况下也不是价值。自然资源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这种自然资源对人有用,即有使用价值,而且是作为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这种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存在着清晰的排他性产权;第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这些条件需要人类劳动来创造。因此,作为商品的自然资源已经是劳动产品。

当某种自然资源作为天然的使用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每个人都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使用价值来利用时,交换是不必要的,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的劳动表现为一种简单明了的人与自然的關系。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显现出来,这种自然资源就会成为交易的对象,成为商品,从而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的劳动就会取得价值形式。例如,当野生林普遍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时,搜寻和发现野生林的劳动无须借助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当野生林越来越少,社会对人工林的需求就会增加,野生林就会成为总体林产品供给的一部分,搜寻、发现野生林的劳动就会成为林产品生产总体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单个野生林产品中体现的是社会平均的劳动量,或者说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形成野生林商品的价值。假设市场上有3个单位的林产品,其中,1个单位的野生林,2个单位的人工林,发现和营造这些林产品分别需要耗费3小时、6小时和9小时的劳动,则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生产这些林产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3+6+9)/3=6小时。

可见,成为商品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像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其价值量的大小也是由搜寻和发现这种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个人或企业可能需要花费很多劳动才能找到石油,而另一个人或企业则

可能花费很少的劳动甚至偶然的几乎不花费劳动就发现了一个油田,但是,石油资源的价值并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自然资源中所包括的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包括搜寻和发现这种资源及其用途所耗费的劳动,而且包括使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所必须的条件的创造所耗费的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商品总体的一部分,因此,发现和创造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也成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这种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五、结语

成为商品的自然资源像其他劳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自然资源的价值并不是由其稀缺性和效用决定的,而是由搜寻和发现这些资源及其使用价值所消耗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形成的,其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搜寻和发现自然资源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而天然具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与具有同样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具有同样的价值。由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对环境条件的依存性很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中还包括与其使用价值形成相關的环境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参考文献:

[1]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马艳,李韵,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的现代释义——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3]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角度的解释及其意义[J],经济评论,2002,(1)

[4]额尔敦扎布,莎日娜,自然资源价值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5]罗丽艳,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自然资源价值的缺失[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

[6]张彦英,樊笑英,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8)

[7]温莲香,自然资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诠释[J],济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第2版,梅清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尹一杰,一块陨石的疯狂海外之旅[J],看天下,2011,(15)

[责任编辑陈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