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社会信息的搜集

2012-04-29余波

现代情报 2012年2期

余波

〔摘 要〕社会信息是信息化社会的最基础资源。社会信息的搜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组织和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文章从社会信息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了社会信息的搜集原则、搜集渠道、搜集机制体系,最后指出了社会信息搜集服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信息;搜集原则;搜集方式;搜集机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1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43-05

Discussion on Soci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Yu B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Social information is the most basic resourc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Soci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organ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From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social information,the principles of the collec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collection channel,collecting system,and finally pointed out the soci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ervic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Key words〕social information;collection principle;collection channel;collection mechanism

对于社会信息概念的界定很多,邬式淌冢2005年)认为,社会信息是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的最高形态的整合[1];学者蔡东伟(2009年)也认为,社会信息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形态,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显示着的“三态”信息(自在、自为与再生信息)的统一[2];欧阳康教授(2007年)认为,社会信息区别于自然信息,与人的生命存在、精神生活、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变革创新活动等相关联[3]。笔者认为,社会信息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人类信息活动而产生的流通信息,但“社会信息”的概念成型于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属于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服务于一定社会目的的成果,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信息。

1 社会信息的搜集原则

社会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以生命的方式、社会的方式、历史的方式、文化的方式、民族的方式、国家的方式、人类的方式等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与交往之中[3],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社会信息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社会的复杂决定了社会信息分类的多样性,只可描述不可穷举,但它们通常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可搜集利用性、时效性、污染性、冲突性等基本特征,因而搜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客观公正、连续搜集、注重时效

社会信息的需求涉及到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和个人的判断,搜集过程必须客观公正,不能掺杂搜集人员个人情感因素和灰色动机,力求获得一次信息,做到连续搜集、认真梳理和积极入库,并及时补充新的社会信息,淘汰过时的信息。

1.2 覆盖全面、突出重点、灵活权变

要面向社会生活、市场环境、政府、企业、专业领域、信息中心、新闻媒体或个人等进行定时、定向或全面地搜集,这些主体既是搜集面对的对象,也是信息的吸纳主力。内容搜集上既要有强相关信息,也要有弱相关信息,要与明确的、重点的需要紧密结合。服务形式上要注重个性化[4]。

1.3 计划周密、措施得当、渠道稳定

社会信息的搜集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财物和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一定要有较为周密的计划,比如搜集目的、搜集方式、搜集范围、参与人员、组织分工、经费预算、奖惩措施等,同时计划应留有一定的调整余地。保障措施要细致有力,责任到人,过程信息要有反馈;搜集渠道要广泛和稳定,要有常规的训练有素的搜集队伍。

1.4 搜集与整理、储存、利用相结合

搜集的目的在于利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边搜集边存储边利用,藏用结合,突出效益效率最大化。从全面性考虑,信息采集一般应入库从宽,合理组织,科学标引,及时更新,积极利用。要把搜集的时效性与社会信息的历史厚重性、文化传承性、制度创新性和利用的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

2 社会信息的搜集渠道

社会信息的搜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任务,一方面,信息服务机构(搜集中心)有义务为信息的需求体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这些需求体必须借助社会信息来为政府决策、公共服务、企业营运和个人判断提供帮助。多样的搜集方式构成了社会信息的庞大搜集网络(即工作体系)(见图1)。图1 社会信息的搜集方式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刍议社会信息的搜集Feb.,2012Vol.32 No.22.1 文献(包括数字文献)搜集

传统的文献搜集是指通过对数量庞大的图书、工具书、档案、研究资料、灰色文献、信息简报等印刷型的文献进行查找以期发现有价值的各种社会信息和内容,搜集过程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如档案信息服务。纸质文献记载信息的时效性不是很强,人工搜集的成本较高,但往往数据详实,论证和推理过程都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通常有系统检索法、追溯检索法、浏览检索法等主要途径。另外,对数据库等数字文献资源的搜集要比纸质文献搜集的效率要高得多,但不一定深入得多。

2.2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5]又称实际情况调查,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中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活动。利用社会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是第一手资料,因而比较接近社会和生活,可以有效弥补文献搜集带来的不足,是获得真实可靠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但在搜集过程中搜集的信息可能比较繁杂,参与的人多,因而统计、筛选和决策过程比较费事。

2.2.1 问卷调查

这是我们平常进行社会调查采取的最主要形式。手工方式是指向被调查者发放格式统一的调查表并由被告调查者填写,通过调查表的回收获取所需的信息。问卷调查的质量和效果主要取决于调查表的设计质量和效果,以及问卷回收后的统计处理工作。现代网络问卷调查方式涉及面广、反馈及时、费用低廉,问卷设计完美,时间可以自由控制,已经成为目前问卷调查的发放主要方式。

2.2.2 访问调查

访问调查是通过向受访者询问以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传统的访问调查是直接面谈,另外一种是电话和网络采访。直接面谈灵活性好,信息交流和反馈直接迅速,适用于讨论复杂的问题,缺点是费用高、受时空的约束和影响作用大。電话或网络采访的优点是受时空约束和影响的作用小,快捷省钱,特别是在Web2.0下基于IM客户端的各种交流工具非常方便,甚至可以视频访问,不足之处是信息吸收率相对较低,信息真伪较难判断,不如直接面谈的信息丰富和感受真实。

2.2.3 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也是收集社会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要求通过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项目的社会环境状况进行直接观察,实际上是一种现场调查方式。这种方法通常与直接观察、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等结合使用。与其他方法相比,参与观察得到的信息也较真实,甚至可以及时捕捉到一些难以显示或难以传递的信息或环境因素,同时更能关注到特定领域的特定事件或人物信息。

2.3 媒体搜集

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功能主要是由大众媒体来承担的,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这两种媒体元素相互竞争、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信息场[6](见图2)。

图2 社会信息搜集的媒体元素

2.3.1 传统媒体搜集

传统媒体(或称平面媒体)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信息搜集的重要渠道,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代表。它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交流活动的媒体,发展到今天已非常成熟,目前拥有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用户群,受众获得的绝大多数的信息的来源仍然来源于报纸、广播和電视。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强势和传统媒体自身的不足,导致目前电视收视率、广播收听率、报纸购买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1/3的用户转为选择了在线阅读方式,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搜集功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也内聚了较强的变革动能。

2.3.2 新媒体搜集

目前所说的新媒体,大致包括网络、手机报、移动电视等,已经成为搜集社会信息新的生力军。特别是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体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公平性,成为云媒时代最为流行效率最高的搜集形式。这里介绍3种目前网络上最为常用的搜集社会信息的方法。

(1)浏览网站

浏览各类网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便的网络搜集方法,包括对政府新闻网站、大型企业网站、新闻媒体网站、代表性地方网站、BBS及网络社区、时事论坛、特殊导航网页等的直接浏览。通过对网页的标题、内容、链接、评论、论坛跟贴、统计资料的大量阅读来提炼出有用的社会信息。

(2)使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包括抓取网页、处理网页、提供检索服务等工作流程。高效的站内检索可以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信息,目标性都非常强,而且通过对网站访问者搜索行为的深度分析,对于进一步制定更为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搜索引擎是搜集各种社会信息的有效工具,成为当今人们上网检索的必备宝典[7]。

(3)Web2.0下的信息搜集

Web2.0下的搜集主要是基于各种客户端应用,与Web1.0相比,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制造者,尽管以微内容交流为主,但信息更新频繁,社会信息传递非常丰富,特别是关于隐性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十分有价值。目前网上推广的Web2.0技术主要有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 、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与手机的无缝连接提升了Web2.0的应用价值。

特别是社会网络(SNS)搜集,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一个社会网络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科研合作关系、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关系、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等多种形式[8],利用各种连带关系,虚实结合,成为社会信息交流和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场所。目前主要是应用各种社会性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SNS)来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使之成为社会信息搜集的有效工具。

2.4 信息采集平台

最不常见的就是社会信息采集平台,它是以“数据采集、业务协同”为基本特征的行业源头数据采集管理软件,用于从根本上解决特定行业各种社会业务数据的采集源问题。通常的采集平台常用广泛标准的数据接口来铲除信息孤岛、消除数据冗余,实现业务跨部门协作,采用实时抽取、逻辑调用、定期导入等多种方式,实现行业信息的大集中、大统一、高共享[9]。但用于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信息搜集行为并不常见,一般较多地用在公安联防、情报交流、行业调查等特定部门的协作采集上。

3 社会信息的搜集机制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良好的机制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迅速地作出反应,自动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社会信息的搜集机制体系构成比较复杂,通过多种机制的有机合作,达到社会信息搜集的机制创新(见图3)。

图3 社会信息的搜集机制体系构成

3.1 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社会信息敏感因素较多,对上不能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对下要有服务特色和便于利用实施。在制度设计上,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前瞻性,总的要体现出公正便民有利和谐的价值取向;在制度建设中,要有职责功能、社会知情、信息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竞争机制等相应制度的规定,要有自我愈合功能。

3.2 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是指要有稳定的组织机构的支持和保障。社会信息来源复杂,变化较快,对它的搜集是一个长期跟踪持续进行的过程,必须要有完善而有力的机构保证、人财物支撑以及技术保障,将行政组织方式、运作组织方式与学术型组织方式结合起来,基本上要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专家参与、人员稳定、资金专项、机构高效。

3.3 社会参与机制

除有专门的社会信息搜集机构外,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取得社会信息搜集成果的重要保障。社会参与的渠道、参与的办法、沟通与合作方式、通报方式、奖励办法、培训与教育职责等都应广泛与社会协商和公布,形成良好的社会事务共同关心人人参与的风气,广集社会智慧,为社会信息提供不断的源泉。

3.4 执行和处理机制

执行和处理机制是一种工作机制或程序机制,是为了保证搜集工作有序进行、具体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突破口而设立的。这一机制能充分提高对社会信息搜集的掌控能力、执行能力。

3.4.1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信息搜集者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技术熟练程度直接决定着信息收集的效果,因为人是社会信息搜集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4.2 充分重视技术和工具的强大作用

要建立社会信息搜集的技术平台,除传统常规途径和互联网各种常用的搜集技术外,要有专门针对社会信息的智能搜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即时搜索技术、可视化技术等,要有面向社会网络的各种社会分析软件,要充分发挥Web2.0下的技术应用,注重技术创新带给社会信息搜集的革命性变化。

3.5 信息交换和互信合作机制

信息互换是扩大社会信息成果来源的重要途径。单一信息机构的搜集毕竟是有限的功能性的,建立一个服务机构间、个人与机构间、企事业单位与信息机构间,甚至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即所谓的社会信息共享。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机制和业务协同,只要不触及隐私或相关的保密法规,就有利于铲除信息孤岛,降低搜集成本,实现社会信息的互利共享。

3.6 监督机制

在社会信息的搜集过程中人人都负有监督责任,用户就是最好的裁判和监督员。监督要做到动态、透明、有层次性、有执行力。重视评估指标,建立执行规范的督查制度、实行无为问责制度、执行过错追究制度、实行工作复命制度、快捷高效的反馈制度等,都是确保监督有为的有效措施。

3.7 激励机制

社会信息搜集涉及到众多人员、组织和机构的参与,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10]。根据对社会信息搜集活动中的人和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奖酬、行为导向等办法,如政府或社会的舆论引导、物质刺激、精神表扬、示例宣传、经费倾斜、资源补偿、设备更新等,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惩罚不进的效果,使社会信息搜集工作进入良性运行、社会关注、人人热心的状态。

4 社会信息搜集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搜集主体的应然地位和服务对象不明朗的问题

目前,网络的泛在特性很容易让人忽视社会信息的搜集主体和服务对象,认为社会信息不需要搜集,也无特定的用户。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社会信息具有明确的搜集主体和服务对象。搜集主体是社会化信息服务中心、政府信息职能部门、企业信息中心、新闻媒体中心、行业协会、专门调查(咨询)服务公司以及个人,服务对象(用户)应是细分后的特定社会需求主体,包括无偿的、有偿的、组织的、个体的、注册的、非注册的用户等。搜集主体和服务对象(用户)间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间的搜集方式可以是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合作进行,经过序化后的社会信息往往可以上升到知识服务的层面。

特别是政府信息职能部门,主要承担为党委、政府、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的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支持,理应成为党委政府的智囊和耳目,成为人民群众的向导和帮手,是社会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大用户。但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政府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某些政府信息职能部门的重要性、信息产品的科学价值、政府决策采用率都有所降低,沦为了简单的资料搜集和数据存储中心,为政府决策管理缺乏有力的支持,离百姓需求也尚有一定的距离,这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2 搜集内容的公信力、合法性、个性化等问题

社会信息的搜集应具有公信力,不管采取哪种方法收集,都要以客观公正为前提,要具有判断和研究上的独立性,千万不能随意篡改、伪造和附媚,否则必然是不可信不可取的东西,就会失去社会的尊重。这是社会信息具有搜集必要性的生命线。合法性就是说社会信息的调查、收集、审查、推广、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否则都不能作为决策和实践的依据。面对不同的用户要求,信息搜集一定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要用来解决用户的特殊问题和满足用户的习惯偏好,最好要有定制方案,掌握好开放与安全的尺度。

4.3 网络搜集渠道与传统搜集渠道并举的问题

社会信息的搜集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渠道,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或利害关系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渠道往往并不十分畅通,民众关心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很难真实地得到反映并搜集上来,久而久之,民众对政府预设的渠道逐渐失去信任并转而诉诸虚拟网络,走向了事态的另一个极端。网络的虚拟性,使社会信息更加贴近民众的真实想法,网络的扁平性,又进一步激发了民众表达意见的积极性[11],网络成了政府、企业、团体、信息服务中心、个体搜集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反而忽略和放弃了传统搜集方式的可靠性。所以,如今应平衡搜集途径,采用传统搜集渠道和现代网络渠道并举的搜集方式,虚实结合,使社会信息的搜集更加真实和快捷。

4.4 社会信息的整合共享问题

这是一个信息利用率的问题,搜集再多再好的社会信息,如果没有整合共享都是一种浪费。近年来,随着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对信息资源采集的数量、质量、时效性以及采集的广度深度等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海量的社会信息资源中存在数据简单堆砌、各领域各层次发展不平衡、共享应用程度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效益,整合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对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所掌握的,可以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秩序和国计民生的各类基础性数据信息(按行业类别可分为税务、工商、银行、证券、保险、邮政、通信、社保、卫生、交通、规划、水电等)均可共享。采取建立健全信息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信息应用管理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打造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应用平台、强化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加快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集信息智能检索、决策分析于一体的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应用平台,提供面向企业和公众的政务信息服务,提高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信息服务水平[12]。

5 结 语

社会信息的搜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领域、部门、媒体的相互协调配合,涉及到众多人员的辛苦劳动,特别是我们信息工作者、图书情报工作者的责任更是重大。如何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服务,如何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如何保障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如何为社会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等等,这都是我们应该常思常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邬.信息哲学——理论、体系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0.

[2]蔡东伟.试析“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研究[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9,(11):49.

[3]欧阳康.简论社会信息的复杂性[J].哲学动态,2008,(9):29.

[4]Rocio Garcia-Retamero,Masanori Takezawa,Mirta Galesic.Simple mechanisms for gathering social information.New Ideas in Psychology,2010,28(1):49-63.

[5]查先进.信息分析与预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1-72.

[6]刘浪.浅议现代社会信息场的要素及特征[J].新闻导刊,2008,(4):14.

[7]搜索引擎[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54.htm?fr=ala0z1z1,2010-06-25.

[8]朱庆华,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與实践,2008,(2):179.

[9]社会信息采集平台[EB/OL].http:∥ccn.mofcom.gov.cn/1274794/p5475759.html,2010-07-01.

[10]激励机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9696.htm,2010-03-25,2010-05-25.

[11]张卫东.网络民意的崛起与中国政治生态的嬗变[EB/OL].http:∥www.zaobao.com,2011-02-19,2010-06-20.

[12]关于整合共享社会信息资源的建议[OL].http:∥jyta.ningbo.gov.cn/jytadetail.jsp?id=71777,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