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手扬鞭荷包绣:清代宫廷针黹活计
2012-04-29殷安妮
殷安妮
“针黹活计”是中国古代对妇女刺绣、缝纫一类女红及其作品的统称,以荷包、香囊类最为常见。清代宫廷针黹活计用途广泛,从服装配饰到日常用品、掌中把玩,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场合承载皇帝的主观意志和政治意图。
这些活计虽长宽不盈掌心,但集织造工艺、刺绣工艺、串珠工艺、草编工艺等多种工艺技法之大成,精织细绣,华丽雅致,是清代宫廷用品中非常独特的品种,故有“寸缣之幅,意扬千里”之说。
清入关前,满洲贵族服饰所佩针黹活计通常重实用,一般每套只有4至6件。到清晚期,随着满族生活的城市化,活计实用功能逐渐退化,装饰日益时尚,活计品种逐渐丰富,每套达9件甚至更多。男用活计一般包括:荷包、扇套、表套、靴掖、名姓片夹、香囊、槟榔袋、褡裢、烟荷包、扳指套、火镰套等。女用活计一般包括:荷包、香囊、表套、镜套、粉盒、扇套、靴掖、名姓片夾、槟榔袋、烟荷包等。作为宫廷礼品的成套针黹活计一般为9件,但日常佩带时,仍主要以实用功能强的荷包、扳指套、靴掖等为主,佩带全套的较为鲜见。
荷包是最常用的佩饰,满语称为“法都”,用来携带干粮等。在入关以后,尤其是清中期以后,随着生活的都市化,宫廷生活等级制度日益完善,王公贵族日常生活不再需要常备干粮袋,荷包的实用性逐渐转变,成为纯粹的佩饰,形状由最初简单的口袋演变为诸如腰圆式、鸡心式以及元宝式等,小巧精致,男女都用。晚清的荷包更是缀以繁复的穗饰、流苏装饰,工艺以质地较为耐磨、美观实用的纳纱、缎绣、绸绣居多。
按清代宫廷的风俗,在选后妃“放小定”的时候,皇帝从站为一排的秀女们中挑出中意的,将一个荷包系在其衣扣上,取“荷”之谐音,表示合意。
每逢元旦、万寿庆典、冬至、端午、中秋等节日,皇帝、皇后、太后都会选一些制作精美的荷包赏赐近臣和身边的宫女太监,以联络君臣感情。因此,清朝贵族、宗室皇亲对荷包有着特殊的青睐。清代徐珂记载:“岁暮,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王大臣所赐为岁岁平安荷包……外廷大臣亦间有赐荷包者,皆佩于貂裘衿领间,泥首宫门,以谢宠眷。”可见,近臣们视得到赏赐的荷包为一种恩遇,非常重视。
香囊是随身佩饰,亦可作为室内、帐内熏香用装饰,造型在织绣活计中最丰富,变化最多,有器物造型、花卉草虫造型、动物造型、植物果实造型以及人物造型、几何造型等多种,可以通过拉动通穿香袋盖子的丝绦开启香袋,更换香料。
成套活计中无论男用女用,香囊(袋)都是必备的。清代宫廷用的香囊小巧、精致,如清道光红绸穿珠平金大吉葫芦式荷包,仅长6厘米、宽3厘米,但珠绣工艺十分精湛。香袋除刺绣外,还有串珠、缂丝等工艺品种,为的是悬挂在室内、帐内,工艺美观,香味容易散发。
烟荷包是满族传统生活用品,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口袋,下半部装饰花纹,口部素色无花纹,一般只做两个大折,用丝绦系紧,这样非常方便烟锅伸入口袋里装烟,也有其他造型的,总之,要方便吸烟时取用烟叶。很久以来,生活在东北的各民族妇女就有吸烟的习惯,所以,在女用活计中有烟荷包不足为奇。
槟榔袋原是用来装槟榔之类小食品的,造型多为花瓶、葫芦等口小肚大的形状。清宫成套活计中的槟榔袋,主要功能是装饰,仅是两片装裱好的绣活紧紧贴在一起,口又非常小,并没有盛装食物的空间。因为实用价值不大,常作为装饰配在成套活计里。
据清人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眼镜“相传出自西域,明时始行于我国”。清宫使用眼镜的历史较早。宫廷常见的眼镜盒是将织绣面料裱在长圆形硬盒或较厚的纸板袋上,起到保护眼镜和装饰作用。盒用丝绦系口,用珠石或丝结固定,同时也方便开启。眼镜盒可以单独使用,也常配在男用的成套活计里。单独使用的眼镜盒表面图案面积略大,设计相对独立、完整,寓意丰富。
怀表来自西方,进入宫廷后深得帝后及清宫上下喜爱,因此清中期以后出现了用来装饰和保护怀表的表套。表套一般为花式小囊,正面开圆口并镶铜镀金圈口,以便露出怀表的玻璃表面,上口用丝绦系紧防止怀表滑脱。女用表套的工艺更为精致细腻,形状更为小巧。表套可以单独使用,佩戴在腰带、衣襟上,在成套活计里也不可或缺,但表套的图案装饰面积相对较小,只能取与同套活计相符的图案,重点为之。
粉盒是宫中女眷必备的,多为几何形,双层。盒面装饰织绣面料,转动里层可将盛装化妆用胭脂粉的盒旋出,设计巧妙、实用。女用成套活计中都有粉盒和与之配套的镜子套,制作工艺精细,配色丰富华丽。
镜子套是在一小块水银镜子外面装饰的套,露出镜面,背面装饰图案,有的缀有璎珞穗。在晚清之前,水银玻璃镜子的使用并不普遍,属于贵重用品,因此,做一个精美的套保护是很有必要的。
透过这些制作精美的宫廷绣品,我们能看见一个民族从山林走向宫廷、从游牧走向定居的生活演变轨迹,也能看见一个立马扬鞭的民族渐渐变得婉约、精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