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古陶瓷鉴定浅识
2012-04-29李卫民
李卫民
川滇古陶瓷鉴定的方法与陶瓷鉴定的一般方法基本一致,但由于川滇陶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胎、釉、造型、纹饰、工艺都与中原陶瓷有较大差异。另外,川滇古陶瓷主要集中在明以前,基本上是出土器,由于土壤与地下水的关系,其鉴定要点也与中原不同。因此,许多中原收藏大家虽然喜欢川滇陶瓷,但上手往往走眼,一般收藏者对川滇陶瓷更是不甚了了,造成川滇陶瓷虽然品种众多,异彩纷呈,却不能走向全国。
在西南地区,清以前西藏、贵州除生产少量陶器外,基本不产瓷器,四川、云南是西南陶瓷器的主产地。川滇古陶器创烧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图1),鼎盛期在两汉,一直延续至元明。汉代开始,川滇陶瓷自成体系,四川有著名的东汉陶俑、宋三彩(图2、图3),云南有怪异的南诏板俑和元明生肖俑(图4、图5)。
瓷器方面川滇各有千秋,四川瓷器南北朝时已生产,以青瓷为代表(图6),也产黑瓷、白瓷等,但不产青花。云南直到元代方有瓷器,一开始就很发达,以玉溪窑青花瓷为代表(图7),也生产带浓郁地方特色的青瓷(图8)。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川滇古陶瓷基本停烧,直到近代方有所恢复,但已经是景德镇风格了。
川滇古陶瓷鉴定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沁
土沁味道和土沁痕迹是鉴定川滇古陶瓷的要点之一。明末清初吴三桂和张献忠之乱使川滇陶瓷的生产和流传遭到致命打击。张献忠屠川后,成都平原曾经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现在的四川人多为“湖广填川”而来。云南陶瓷器本就多为冥器,吴三桂之乱使不多的实用器基本损毁,故川滇古陶瓷大多为出土器。由于川滇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潮湿,所以出土的陶瓷土腥味特浓,且有阴寒之气,与北方淡淡的干燥土味不同,这是川滇陶瓷出土器最明显的特征。同样原因,川滇瓷器土沁痕迹呈现釉下钙化斑形式(图9),很少大片的釉上土沁痕。陶器皮壳较厚,颜色与胎土有差异,出土后往往有斑点状剥落。
2.开片
由于胎土、釉料和长期埋藏地下的原因,川滇古陶瓷大多开片,特别是青瓷类,至少其主要窑口,如邛崃窑、玉溪窑、青羊宫窑、琉璃厂窑是如此。开片大多细小,基本上没有冰裂纹和大网格纹。包括青花瓷底釉都是开片的(图10)。川滇古陶瓷的开片与越窑类似,但更明显,肉眼清晰可见,其老旧气看一次就可记住。黑釉瓷和白瓷不一定开片。
3.工艺
川滇陶器基本都是模制。东汉川俑是分两半模制(人物俑分前后,动物俑分左右),然后用泥浆粘合,所以成品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间的粘合线。云南俑是用模具制一个大概形状,再用竹刀加工,所以,云南俑基本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川滇瓷器的工艺较中原落后,云南更甚,最典型的是碗盘内底有粗糙的支钉痕,很影响使用(见图10)。另外,其平底器大多为线割,留下非同心圆线割痕(图11)。
4.胎釉
川滇古陶瓷都是取自窑口当地,而川滇瓷土都不太纯,夹杂有黄土或红土,所以川滇瓷器胎大多为灰黄,有颗粒并比较疏松,温度太高则成为缸胎,如邛崃窑(图12),温度不够则半瓷半陶,如玉溪窑。由于胎土白度不够,故除黑釉瓷和上了化妆土的精细瓷外,川滇瓷器底釉大多泛黄,青瓷和青花瓷都如此(参考前图)。
5.纹饰
川滇陶瓷纹饰古朴神秘、自由奔放,很少有类似中原规矩的双勾线描等,大多为没骨画法,一笔而成。同时川滇陶瓷纹饰有相似性和继承性,图13为川北羌族羊头罐,图14为川滇交界攀西地区出土旋纹羊头罐,图15是玉溪窑小罐,可以看出纹饰风格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川滇陶瓷的鱼藻纹、生肖纹都各具特色,与中原绝不相同(参考图7、8)。总之,川滇陶瓷典型纹饰具有典型风格特征,让人一见就忘不了,其神韵是现代仿品无法企及的。
6.造型
造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陶器上。川滇远离中原,上古时期,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中原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陶器上明显体现出来。川滇陶器极少有三足器,对青铜礼器的仿制也很少。大量的是人物俑、动物俑和实用器。汉代四川远离战火,富足悠闲,所以四川汉代人物俑造型夸张,表情幽默、满足,有“无笑不成俑”之说。有经验的藏家,从造型和表情上就可以断真假(参考图2)。云南古代更为荒凉,南诏、大理均为化外之国,其所思所想為我们所不理解,故云南陶器,无论人物俑还是动物俑,其造型和表情均怪异、神秘,远非中原模样(参考图4、5)。川滇远离统治中心,王权的代表形象龙在川滇并不威严,甚至有些滑稽(图16)。
7.川滇三彩器
川滇三彩器有两类。一类是宋三彩。宋三彩是对唐三彩的直接继承,唐三彩的鉴定方法适用于宋三彩,两者的区别主要在造型上。宋代四川深受道教影响,所以四川宋三彩俑表现的或是道教的神,或是道教的故事。另一类是高温三彩,主要有四川邛崃窑三彩和云南华宁窑三彩。这类三彩器属于瓷器,使用氧化铜、铁和其他有色金属作釉料,胎釉结合紧密,釉彩有图案化倾向(图17)。
8.款识
川滇古陶瓷都是砂底,底足很少有款,偶有匠人标记刻款,如“花三”“王”等,也有烧成后再写墨书款,主要是方位或数字。纪年款极少,只在邛崃窑中发现过,是刻在盘边沿再上釉烧造的。最有争议的是“元”字款,既有墨书写在砂底上的(图18),也有青花写在碗心的。有观点认为就是表示元代,因为明代不会允许明目张胆地书写前朝款,特别明早期更是如此(玉溪窑主要生产在元末至明中期)。也有观点认为还是表示方位或吉语。所有的款识书写都很随意而流畅,绝无印章式款识。
以上是对川滇古陶瓷鉴定的简要叙述,有些是川滇古陶瓷鉴定所特有的,有的虽然是所有陶瓷鉴定共有的,但在川滇古陶瓷鉴定中要特别重视。笔者一直认为,鉴定具有专业性和地域性,哪个窑口都懂、什么都能鉴定的大家是极少极少的,但各个地方各种专长的鉴定者的经验汇集起来,一定可以超过任何大家。最后要提醒的是川滇古陶瓷窑口众多,品种纷繁复杂,就是我们本地藏家也不一定认得全,挂一漏万,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先断新老,再断窑口,随后确定品种、年代、价值就比较容易了。
这就是我收藏十多年来对川滇古陶瓷鉴定的一点肤浅体会,还请同行们指正。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