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2-04-29张莉楠,李毅
张莉楠,李毅
摘要:为探讨促进郊野公园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对策,阐述了对国内外郊野公园历史背景与发展概况,结合北京近年来郊野公园发展现状,提出了郊野公园在阶段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明确了设计原则与要点。
关键词: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46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untry Parks
ZHANG Li-nan1, LI Yi2
(1.Beiji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Gardening ,Beijing 100102,China;2.Beijing Shanshuixinyuan Landscape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Company,Beijing 100107,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d the promotion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untry park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file of the country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country parks in recent years was also elaborated. We proposed some problems of building country parks in a phased process,to make clear design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
Key words: country park;biodiversity;open space;landscape planning and dising
1郊野公园现状与背景分析
1.1概念
郊野公园建设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统一、明确定义,通常理解狭义的郊野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近、远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资源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性开放空间。广义是指城市外围绿化圈、绿带、农田、郊野森林等。
1.2起源与发展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的构想,他建议用一圈绿带把城市地区圈住,不再向外发展,这就是最早的田园城市理论,他的“田园城市论”日后成为影响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性思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为了保护乡村的特殊地位和环境质量,保护郊外的敏感区域,20世纪中叶在西方一些国家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们崇尚“回归自然”,开始广泛推行郊野公园建设。郊野公园在欧洲及英联邦国家比较流行,英国是世界上发展郊野公园最早的国家,历经了3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建设与管理体系。目前,英国在全国拥有350个以上的郊野公园。
1.3国内概况
国内学者将城市开发空间的发展按其空间价值取向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关注美学价值的探索阶段、结合城市绿化的形成阶段、进入城市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及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成熟阶段。
早在建国初期,钱学森先生就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这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园林城市”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而提出。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生态园林城市”这一概念提出,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谐、生态的诉求。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过程中提出“大地园林化”,指出“园林在当代不仅仅是传统上公园的概念,在区域城市化的今天,它应向宏观尺度,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及人类学领域拓展。”
香港郊野公园建设是国内成功典范。特区政府于1976年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为发展郊野公园提供了法律依据。1977年开始实施郊野公园建设,至今已有郊野公园23个,3处林地、山地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化地区的扩大,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变化,郊野公园概念在中国逐步引入并开始实施。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已开展相关模式的开发与探索,2007年北京启动了“绿化隔离带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2009年全市开放34处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的建设已不仅仅停留在绿色屏障功能概念上。随着近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原有“以林为主”的生态格局已经不能满足地区生态景观建设的需求,除了承载生态功能之外,还需承担景观休闲,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休憩场所的职能,不仅要符合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的需求及提升局部地区景观环境建设需求,还要满足市民身心需求。
2郊野公园设计原则与思路
虽然有国外完善的郊野公园建设理论体系可供借鉴,也有许多国内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但对于设计者而言,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定义的郊野公园与国外的郊野公园本质存在较大差异,严格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郊野公园。就中国而言,不同城市间的地域、文化、气候等差异颇大,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是北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设计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差异性,进而明确设计思路,要在强调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前提下,结合地区特色挖掘个性空间,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升人文需求的作用。场地开发建设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基地原有自然景观元素的改变。植被、水体、建筑、设施等强调与原有场地环境的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本土人文气息,创造有吸引力的独特形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而从北京大格局角度出发,规划先行,是公园整体建设,形成郊野公园板块化的基本保障。
2.1以人为本,环境优先
将现有的绿化隔离带改建郊野公园项目的启动,带动了北京城市周边郊野公园的迅速发展,为了保障城市环境建设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郊野公园的建设首要目的是保护现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环境改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当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冲突时,应以环境保护为第一要务,因为好的环境是任何其它生活需求的最根本保障。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应将郊野公园规划建设视为一个动态的建设体系,具有前瞻性。合理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加强保护,不可过于将人为的造景应用于其中,否则难以保证其最初北京大生态保护的基本功能。规划建设应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并完善公园整体服务休闲功能,寻找到二者相结合的最佳平衡点,实现整套系统的持续连贯性。
2.3突出特色,功能互补
北京郊野公园建设是以绿化隔离带为依托,而最初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均选址在高压走廊、发射塔、铁路沿线、坟地等无法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块上。在原有限制条件较多的前提下,要完善每个节点设计,体现公园所在地域景观特征,形成各自景观特色,就要从详实调查,总结差异互补入手。
2.4因地制宜 ,合理配置
在尽可能保持植物本土化,保留原生树种前提下,根据景观设计的要求,适当调整植物种类配置,根据土壤立地条件,选择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的品种,对乔冠草数量进行合理配比,形成复层群落结构,满足景观设计营造的需要的同时实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持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郊野公园存在问题与对策
3.1郊野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政策引导中国郊野公园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现阶段缺乏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由于郊野公园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建设过程中关于土地的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的保护,后期的经营与管理等没有详细的规范可供参考,为公园的建设和后期管理带来不便因素,为城市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
3.1.2缺乏科学、系统规划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强度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郊野公园建设过程中缺乏合理布局,加之没有完善的建设和管理体系,使得实际建设过程中过于强调保留现状或改造过度的现象均不同程度出现。
3.1.3设计思路与设计手法的单一现代城市园林一方面在不断大面积消灭自然,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克隆”自然。设计手法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多样性的自然本质,抑或过度强调构图形式,忽视郊野公园本身景观特性及功能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意识形态的改变,设计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简单提供观赏休憩场所,向真正体现大自然之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持可持续发展转变。
3.1.4资源配置不合理就北京郊野公园建设现状分析不难看出,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看,原有绿化隔离带植被虽然数量较多,但品种相对单一,植物搭配不合理,生态稳定性差,植物长势弱。从景观功能角度分析,有一定的绿化基础,可作为大背景使用。但可用作景观营造的空间有限,难以形成“图底关系”。从满足人文功能的角度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将地区文化融入其中。
3.2对策
3.2.1完善制度,政策引导参考国内外先进完善的制度和法规,结合本地区特色,将公园建设与经营综合考虑,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推动北京生态建设的动态发展,使其正规有效,合理可持续发展。例如:允许由公园实施主体牵头,联合环保组织、教育机构、环境艺术等社会团体(甚至采取给一些知名企业冠名方式)对公园局部区域进行认建认养。以缓解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公园层次不高的问题。
3.2.2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在规划郊野公园布局中,除应具有“承载自然生态、景观园林、游憩空间”等共性外,更应依据公园所在区域的不同人文、环境特点,突出各自特色,避免低级重复建设。
3.2.3明确目标,适度原则郊野公园应有长远规划目标,预留发展空间,又应有短期建设目标——以城市发展方向和市民需求为出发点,满足运行安全,便利的基本要求。重点在保护、提高和完善的目标上。采取最经济、最快捷、最具可操作性(多保留,少建设,建设、改造、保留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实施。清楚认识到其动态发展的过程,管控结合,即加强科学管理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3.2.4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摒弃了大量原有乡土树种,引进许多外来物种,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缺失,郊野公园恰恰是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形式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要维护好它的自然性,发挥其生态功能,科学控制植物种类、数量和比例,保证其生态稳定性,才能在最少投入情况下,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惠,李常华.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园林 ,2009(3):79-82.
[2] 张公保,刘俊娟.郊野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4):72-73.
[3] 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 2009, 25(6):1-5.
[4] 郑培廷.浅谈城市园林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122,124.
[5] 李倞,秦柯.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86-88.
[6] 张雪飞,刘晓惠.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保护模式与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12):72-76.
[7] 邢浩.浅谈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1):36-37.
[8] 王晶惠,丁绍刚,舒应萍.郊野公园研究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 24(2):339-342.
[9] 张燕,田红云.浅谈园林规划与植物配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