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族对漆树利用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012-04-29韩汉白崔明昆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怒族漆树

韩汉白 崔明昆

摘要:漆树是怒江流域的一种重要经济林木,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中的怒族有悠久的漆树种植历史,漆树的各种产品也是怒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怒族既出售生漆,也用生漆来制作漆器;漆油是怒族的传统食用油,如怒族传统食品“侠辣”就必须用漆油来制作;漆树的树干不仅被怒族用来制作怒族的传统乐器达比亚,也用来建造传统的木楞房,制作猪槽、蜂巢之类的生产生活用具;漆树的根、叶、果是怒族的常用中草药。但是,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怒族对漆树的种植和漆树产品的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利用民族植物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探寻发展漆树制品的新方法,也对保护怒族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关键词:漆树;怒族;民族植物学

中图分类号:C95-05:Q9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002-09

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原产于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树种。我国漆树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等省市[1]。有一句俗语说“漆树浑身都是宝”。漆树产出的生漆是一种优良的防腐、防锈的涂料,有不易氧化、耐酸、耐醇和耐高温的性能,广泛用于建筑、家具、通讯器材等行业。漆树的根、叶及果入药,主治跌打损伤、湿疹疮毒、毒蛇咬伤等症。漆树种子可以榨油,既可食用,又可制作肥皂。漆树果皮制作蜡烛、蜡纸。漆树树干坚硬致密,可以作为建筑木材[2]。怒江地区的漆树品种主要是薄叶漆树,怒族称其为“碧乃金”。1986年,在四川广汉全国漆树品种鉴定会上,“碧乃金”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与全国优良漆树品种齐名。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地区的古老民族。怒族有种植漆树的传统,漆树对怒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漆树产品也深深地融入到了怒族传统文化之中。怒族通过出售生漆可以获得一笔额外收入,也用生漆来制作漆器;漆油是怒族的传统食用油,如怒族传统食品“侠辣”就必须用漆油来制作;漆树的树干不仅被怒族用来制作怒族的传统乐器达比亚,也用来建造传统的木楞房,制作猪槽、蜂巢之类的生产生活用具。但是,随着怒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怒族对漆树产品的利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怒族如何利用漆树及其产品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怒族寻找一条有效的致富之路,也对保护怒族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一、田野点概况

本文选取了两个海拔大致相同、都有种植漆树传统的怒族村寨进行田野调查。选择两个田野点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怒族村寨分布广泛,有的村寨坐落于湿热的怒江河谷,而有的村寨则位于寒冷的山巅。漆树在两个海拔相近的村寨生长情况较为一致。第二,两个怒族传统村寨由于交通的原因,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对漆树的利用也有明显不同,从中可以发现怒族对漆树利用的变化过程。第三,怒族对漆树利用的减少,迫使笔者必须寻找两个怒族村寨才能收集到足够的资料。

本文选取了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老姆登村和架究村作为田野点。

老姆登村位于碧罗雪山西坡,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163毫米。老姆登村距匹河乡13公里,进村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出入有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村委会管辖红旗、红卫、防干、月亮田、茶厂、布来等12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272户,有乡村人口1063人。老姆登村的居民以怒族、傈僳族为主,其中怒族611人,傈僳族182人,其他民族270人。老姆登村位于怒江东岸,因而村民也被称为“河东人”。老姆登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2413亩,林地552891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2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8万元,占总收入的5806%;畜牧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1902%;林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16%;第二和第三产业收入20万元,占总收入的2002%;工资性收入20万元,占总收入的2002%。村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人。老姆登村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从1999年第一家农家乐建立,到2011年已经有9家农家乐。当前,老姆登村委会制定的发展计划是:新增种植茶叶1000亩,核桃500亩,党参1000亩[3]。

架究村位于高黎贡山的东坡,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163毫米。架究村离匹河乡14公里。站在匹河乡政府,就可以隐约看到位于西南方山顶上的架究村。但是,架究村不通公路,与外界的联系仅有一条山间小路维持,从架究村到匹河乡乡政府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村委会管辖鲁门、架究、来同、茶比罗、吾亚扒、鲁依仁、明交等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3户,有农业人口631人。架究村的居民以怒族为主,其中怒族627人,傈僳族仅4人。架究村位于怒江西边,因而村民也被称为“河西人”。架究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21亩,林地4987862亩。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1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万元,占总收入的4073%;畜牧业收入242万元,占总收入的4929%;林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285%;第二和第三产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713%;工资性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815%。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4人。架究村村委会制定的发展计划是:新增种植黄连2000亩,苹果1000亩,漆树1000亩[3]。

由于调查工作的特殊需要,笔者在村中招募的两位合作人均为怒族,他们分别是老姆登村的拉师付(怒语人名,下同)和架究村的波益四。

来自老姆登村的拉师付原为农科所的林业专家,今年60多岁,已经退休了。在其任职期间,他对福贡县的漆树做了长时期的调查,对怒族的漆树种植技术改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本人从前辈怒族师傅那儿,学到了一整套传统的割漆技术,而且培养了六七个徒弟。在老姆登村,他是当前唯一一个全面掌握和传承割漆技术的技师。

来自架究村的波益四,既是村中公认的怒族民间医生,也是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民委命名的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不仅如此,他还是怒江地区为数不多的“达比亚”制作专家。怒族“哦得得”正是由于他用达比亚的深情弹唱才为世人所知。

正是得力于两位怒族本土专家的鼎力支持和合作,笔者才能顺利地完成有关怒族漆树利用的调查工作。

二、怒族对漆树的种植

怒江州特殊的环境为漆树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怒江州地处横断山区西南部,境内从东到西有3条大江并流,即澜沧江、怒江和独龙江。三江之间有3座大山相隔,即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和碧罗雪山。平均海拔2900米,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20米。全境为典型的立体气候,日平均气温113202℃,年降雨量100161567毫米之间。在怒江大峡谷中,耕地面积小,垦殖系数不足4%,且766%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4]。普通农作物的种植困难却为漆树种植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怒族种植的漆树品种主要是薄叶漆树,也称“碧乃金”。“碧乃金”乃是怒族所赋予的称谓,其中的“碧”指这些漆树生长在怒山山脉的碧罗雪山上;其中的“乃”则怒语意为“黑色”,以此形容生漆的颜色;而“金”则是怒语“漆树”之意。

薄叶漆树广泛分布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怒江等地。薄叶漆树的主要形态特征是:乔木,成龄树一般高815米左右,树冠伞形,枝条轮生,树皮较厚而稍硬,死树皮与活树皮总厚1012毫米。活树皮厚5382毫米,皮色呈褐色或深褐色,布满斑点团块皮孔。定植57年以后斑点团块纵横开裂,裂纹褐色。随着树龄的增加,树皮裂纹随之加宽、加深。复叶总长4060厘米,宽2030厘米。叶柄初长期呈浅红色,发育到果熟期则转为深红色。叶芽长有黄色绒毛,出叶后绒毛逐渐消失。小叶绿而肥厚,长1020厘米,宽610厘米。每片复叶由1117片小叶组成,其中13片小叶构成的复叶占总复叶数的60%以上。花序长60厘米左右,结果有大年与小年之分。种子发芽能力强,怒族一般采用有性繁殖办法进行育苗。薄叶漆树3月下旬开始萌芽,4月下旬展叶,5月下旬开花,花期一般515天左右,10月中旬果熟,10月下旬开始落叶,11月下旬落完[5]。盛产漆的薄漆叶漆树,单株年产漆量0595千克,单株年产籽量28千克,单株产材量0825m3[6]。由此可以看出,薄叶漆树的各项经济指标与其他优良漆树品种相比,均显得十分理想。

在怒族居民看来,漆树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割取其汁用作生漆外,漆籽可以榨油、树杆还是优良的木材。此外,漆树的各个部位都具有药用功效。根据架究村波益四的行医实践,漆树的树根、树叶和果实都可以治疗外伤,漆树花可以治疗消化不良等症状。

怒族种植漆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到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漆树的种植数量曾降到最低点。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内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漆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从1951年到1957年,原碧江县的生漆产量增长了9倍之多[7]。但之后一段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和“文革”的影响,漆树大量被砍伐,怒族精美的漆器被没收和破坏。直到1979年以后,怒江地区制定了“以林为主,林、粮、牧、药结合”的方针,漆树的种植和生漆的生产又才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怒族对漆树种植本来有一套独特的传统方法。然而,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曾组织农科所的研究员进村教授怒族农民用新法种植漆树。同时,农科所还自己培育漆树树苗,提供给怒族居民种植,怒族的传统种植办法几乎绝传。根据老姆登村拉师付的介绍才得以发现其传统的漆树种植办法大致如下:在每年3月份左右,从品种较好的漆树下挖坑,截取一些半径大概在02厘米至04厘米的须根,大概20厘米长。把这些须根埋在“肥地”里,让他们长成独立的树苗。他们是用无性繁殖方法培养漆树苗,这样做更有利于保持漆树的优良品质。此外,怒族村民为了提高漆树树苗的成活率,一般在埋下须根后要祭祀山神。从须根上长出漆树苗,到10月和11月份高度就达到1米左右。一般情况下,来年就可以进行定植。用这种传统办法培育漆树苗,不仅可以节约种子,而且可以防范虫害的发生,成熟期也可以大大缩短,因而在当地是一种很好的育苗传统技术。可是,农科所的技术人员传授给他们的新法却恰好相反。经过乡民的实践后发现,用种子繁育漆树不仅萌发率低,树苗很容易遭受虫害,因而不得不大量施用农药。同时,即使发芽成活后,树苗的生长速度非常慢,要几年才能够定植。

2011年12月份,笔者在从老姆登村到知子罗的公路两侧,看到了大片的漆树育苗圃,这些苗圃是按照农科所科技人员的新法指导经营的。苗圃所在位置坡度很大,但漆树苗圃却开得十分平整。这显然是经过艰苦劳作才勉强开出的苗床。即令如此,苗床面积都十分狭小,大多呈长条形沿公路分布。每一块苗床仅在15米×5米左右,而漆树苗的间距则在30厘米左右。单凭这些景象不难发现,用这种新法育苗不仅劳神费思,而且与传统育苗法相比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好处。

怒族漆树的定植方法主要有2种。其一是将漆树与茶叶、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混合套种,这是当地最常见的定植办法,也是传统的定植办法;其二是让漆树单独成林,这是当前技术部门推广的新方法。传统的漆树定植办法是怒族乡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理想做法,在当地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不仅经济效益高,而且对生态维护也十分有利。漆树喜阳,定植漆树时,因而定植时株间距要求较宽。怒族的传统定植办法,一方面是为了节约耕地,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漆树喜阳的生物特性,因而他们通常是把漆树定植在耕地的外围,漆树长大后也就逐渐形成各家耕地的边界。既能高效的利用空间及光照资源,又能做到漆树与农作物同时得到兼顾。例如,老姆登村种植有大量的茶叶,漆树一般都分布于茶园的边缘。老姆登的村民认为漆树如果种植在茶园中,巨大的树荫会使生长低矮的茶树无法获得充足的阳光,而且漆树对地力的消耗很大,如果不种在茶圃的边缘,还会与茶叶争肥料,导致茶树生长不良。所以,在怒族村寨中最常见的景象就是漆树像一道城墙一样围着一片耕地。怒族传统的定植办法能稳定延续,相反用新法定植的漆树纯林,反而呈现萎缩趋势。在老姆登村以东六七公里的山坡上,原有一片用新法定植的漆树纯林。这片漆树林是1979年左右合作社组织乡民用新法定植的,当时共计有漆树数千株之多。可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漆树分给了老姆登的每一个家户。然而,尽管漆树技术要求很高,但每个农户的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因而这片漆树林很难得到均衡的管理,以至于原先生长还算可以的漆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长越差。时间一长,生长不好的漆树陆续被放弃,以至于这片纯漆树林的面积不断缩小,到了今天只剩下数百株了。尽管它仍然是当地最大的一片漆树纯林,但未来的命运也就不难预知了。

怒江漆树的种植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漆树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怒族聚居的原碧江县,原碧江县在1983年的漆树种植面积高达26万亩,约1733公顷[7]107。1987年,增加到22287公顷[8]。2010年,漆树已被定为怒江“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8万余亩,并计划发展到60万亩。怒江州州委书记段跃庆曾表示,怒江已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漆树产业深加工基地[9]。怒江州既有漆树种植基地,如福贡县鹿马登乡漆树种植基地等,也有从事漆树开发加工的东方大峡谷生物城有限责任公司[10]。不言而喻的事实在于,这些公司和政府组织的漆树种植都是用新法定植,而不是按照怒族的传统办法去培育漆树。但从怒族村寨的层面看,漆树种植规模却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在村寨中从事漆树种植,以及漆树产品生产的村民屈指可数。从老姆登村和架究村村委会的发展计划来看,核桃树、茶叶、中草药等才是发展的重点,而且村民也更喜欢种植经济效益高、前期投入少、收获方便的经济作物。传统定植的漆树呈现为徘徊状况,而有关怒族种植漆树的本土知识和技术,也将呈现传承维艰的境况。

总之,对于官方和民间的漆树种植的前景,尚有待做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够下结论。

三、怒族对生漆的采割与利用

(一)生漆的用途

采割生漆是怒族种植漆树的主要经济目的。生漆是从漆树韧皮部割口流出的乳白色乳状汁液。一旦接触空气,其色泽因氧化由浅逐渐变黑,并凝结成一层黑亮而有弹性的漆膜。由于漆膜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能抵抗强酸、强碱及大多数有机溶剂的腐蚀,又具有防辐射、耐热、耐腐、耐水及绝缘的优良特性,因而是一种珍贵的天然涂料,素有“涂料之王”之称[11]。生漆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型的化工材料,是现代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民用及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世界生漆年总产量1978年为2200吨,1990年为2683吨,1995年为2976吨,1997年为4416吨,其中中国的生漆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85%[12]。

生漆除了做涂料外,主要用途还有制作漆器。我国古代,从大到宫廷建筑、庙宇寺观、作战的兵器车船,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婚嫁丧葬祭祀用品都需要使用生漆。

怒族对生漆的利用主要用于交易和制作漆器。由于怒族没有文字,怒族生漆交易的记录都出自于汉族文献。在明清时期,生漆主要用作怒族给丽江木氏土司和西藏农奴主的贡品。到清朝“改土归流”之后,怒族向清政府进贡,贡品主要有黄连、毛皮、生漆等。(据硕色《伴送遣回俅夷奏折》称:“迄雍正五年……怒夷愿贡土产黄蜡、麂皮、麻布等物。”[13]黄蜡可能是生漆或者漆油的误记)民国时期,怒族所产生漆主要是用来出售,换取山区急缺的生活用品、药品等物。新中国建立后,怒族生漆由怒江的供销合作社负责收购和销售,当时生漆是国家二类农副产品,我国是生漆出口大国,国家通过生漆出售获取了大量的外汇。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新式涂料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生漆生产工艺的落伍使生漆交易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怒族自己则是用生漆制作漆器,但制作技术欠发达,主要是制作自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在历史上,怒族的村落中很多村民既采割生漆,也制作简单的漆器供自己使用。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怒族村民家中找到一些尘封的自制漆器,如碗、杯子、勺子等生活用品以及柄部上过漆的小刀、锄头等生产工具。老姆登村的曲大叔说:“这些上过漆的锅碗瓢盆我们20年前都还在用,不过用起来很笨重,还不好清洗。现在神龛上的那些小碗就是上过漆的,其他的都收起来了。”除此之外,过去怒族村民使用生漆漆家具以及漆棺材。怒族历史上以火葬为主,在近代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逐渐改行土葬。新中国建立前,在老姆登村只有富裕人家在准备葬礼的过程中,才会用生漆漆棺材。

(二)生漆的采割

怒族把专门用于割生漆的漆树称为“公漆”。由于生漆的巨大经济价值,怒族自古就进行生漆的采割。怒族割漆的工具主要有砍刀、漆刀、漆刷、漆筒、背篓、绳索以及专用的割漆护具等。

砍刀是怒族必备的生活生产工具,几乎人手一把,外出时随身携带。在割漆的过程中,需要用砍刀在漆树下清理出割漆的路线、砍去一些多余的树枝和树皮等。

漆刀是一种半月形的刀具,也是割漆最重要的工具,需要用它割开树皮,割出“V”字型的引漆口。

漆刷是用来将漆液收集到容器中的工具。原来,怒族用的是自己制作的马尾刷,现在基本都是购买的塑料刷。

漆筒分为两种,一种是挂在腰上的小竹筒,可以随时把漆刷上的漆液收集进去。当小竹筒装满后,就得把小竹筒里的漆液倒入大桶中。原来,大桶是用树皮做的,现在用的是街上买的塑料桶。

背篓是用来装载各种工具的容器,割漆时要背着它在不同的漆树间移动。

绳索是攀爬工具。有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搭建踩踏用的架子,就只能用绳索爬树。

割漆护具是怒族割漆时必须穿戴的防护服。一般用麻布制作的衣服和裤子,非常厚重,还包括帽子、面罩和手套。经常割漆的人这些护具必须每年更换1次。

新中国建立前,割漆之前必须要祭祀山神。割漆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每次外出割漆就要在山上住十天半个月,而且在山林中还会遇到各种危险。为了避开山中的毒蛇猛兽,以及对生漆产量的不确定,怒族在割漆之前要进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早晨出发前,首先要在家中供奉的山神前上香敬酒。家中的山神一般是用一个挂在火塘前的山羊头骨代替。并且家中的女人不能触摸到割漆的工具,怒族认为如果割漆工具被女人摸到的话,这天的生漆产量会很低。现在,老姆登村的拉师付仍然保持着这些传统。

拉师付的割漆技术是他师傅教他的。他从师傅那些学会了如何爬树、系绳子、下刀等割漆的基本技术,在长期的割漆工作中,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割漆方法。拉师傅曾有2个兄弟和他一起割漆,不过只有他还在坚持这一劳作。

老姆登村的漆树各有归属,但不是每户人家都有时间去割漆。所以,村民们就请拉师付帮忙,每年他按一棵漆树5块钱的报酬给漆树拥有者付租金。他说:“这片漆树林一年下来可以产300500斤生漆。”当然,拉大爷已经没有精力一个人来割漆,他请了两个“江西”的怒族来帮忙。每年6月份他们上山割漆,吃住都在山上。他们的割漆方法在漆树上是割“V”字型的引漆口。从树干的两边割,20厘米割一刀。第一次割完,9天之后,开始割第二次。1棵漆树一般会割39次。这样,1人1天割3斤生漆。拉师付认为割漆主要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话,1天可以割到3斤以上。下雨的话,收成就很难说了。他们割好的生漆,一般是卖给一个贵州商人,每斤100元人民币。这笔钱他和他的两个雇工对半分。

在架究村,仅有10来户人家还继续割漆,更多的村民是把漆树租给外地人来割。2002年,架究村的大部分村民把自家的漆树租给一伙云南保山人割漆。年初的时候,有带头大哥先来和村民谈价钱,每株漆树2块钱,当时很多村民都答应了。之后,来了10多个人。他们在刀口涂了水银,这样每割1次就出8斤左右的生漆。但是等他们走了之后,被他们割过的漆树都死了。这次事件之后,村民普遍对种植漆树、生产生漆失去信心。在原来种植漆树的土地上,他们种起了核桃树。

四、怒族对漆油的制作及利用

(一)漆籽的采摘

漆油是从漆籽中提取的油脂。漆油主要由亚油酸和油酸组成,是一种流动且清香的油脂,可供食用,并且营养丰富,具有催乳、补血、止血、消炎、收敛、快速恢复体力、舒筋活血等功能,同时也可用于照明和用作化工原料[14]。

怒族将专门用于生产漆籽的漆树称为“母漆”,“母漆”树一般就不用于割漆。怒江地区的漆籽在12月份左右收获。老姆登村的拉师付天亮前就上山收漆籽,他只带着一根竹竿和一个麻布口袋。到了漆树下,他用竹竿把漆籽一串一串的卷下来。这种方法,完全不用担心漆籽会散落一地。他收回竹竿,轻松地把卷在竹竿尖上的漆籽取下来放入麻布口袋。1个麻布口袋大概可以装20公斤漆籽。

拉师付认为,1株漆树平均1年产7080斤漆籽,与其他地区的漆树产籽量高出3成以上。这不仅是自然地理条件所使然,也是怒族居民善于培育漆树的结果。但产量要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并不稳定,往往是一年多一年少。比如,今年怒江地区干旱少雨,漆籽产量普遍较少。如果土地肥沃,1株漆树1年可以产籽100多斤。

(二)漆油的制作

怒族制作漆油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在制作过程中,男女分工明确,而且要禁止外人进门。据说,如果外人在制作漆油过程中进入家门的话,会使漆油的产量降低。

制作漆油的第一步是使用脚踏石碓舂漆籽,以此退去漆籽壳和把漆籽捣成漆籽面。这一程序是由怒族家中的女性成员来完成的。在架究村的波益四家,波益四的妻子和姑妈负责舂漆籽。脚踏石碓一次可以装填大约2公斤漆籽。波益四的妻子一边舂漆籽一边抽着烟,他的姑妈坐在石碓边,不停地把溅出来的漆籽扫回臼中,而且一边干活一边聊天,配合十分默契。10分钟后,漆籽面就捣好了。然后用筛子筛去粗壳,再将舂好的漆籽面装入一个布口袋,筛下的漆籽壳就用去喂猪。一袋20公斤左右的漆籽,她们俩花了2个小时才舂好,大约可以获得14公斤的漆籽面。

制作漆油的第二步是用捣好的漆籽面来提炼漆油,这一步骤是由波益四亲自来完成的,家中的女性必须回避。首先,波益四在火塘上架上大铁锅开始烧水。为此,他专门加柴,加入的柴火都是漆树和板栗树的树枝。传说,烧这两种树枝,尤其是漆树树枝的话,可以提炼到更多的漆油。据说,如果烧的是核桃树树枝的话,制作出来的漆油有毒。水烧开后,他把14公斤漆籽面倒入了开水中,并用一个30厘米长的竹片搅拌。1个小时后,锅里的水逐渐煮干,漆籽面也由淡黄色变成了黑色。接着,他把大锅从三脚架上抬下来,把4片棕片放在漆籽面上蒸热。棕片是波益四在煮漆籽面的过程中,到他家后面的一棵棕榈树上剥下的新鲜棕片。他要用棕片来包住漆籽面进行压榨把油榨出来。

榨漆油的方法十分简单,目的就是要把漆油从煮熟的漆籽面中挤压出来。在怒族村寨里,每家榨漆油的方法都不尽相同。这里仅以波益四榨漆油的方法为例。波益四榨漆油的工具主要有:一根横木、一块凿有漏油槽的木板、两块枕木和一个小铁锅。除了铁锅,其他木制工具都是用漆树制作的。这是为了在榨漆油的过程中,漆油不会因为接触到压油工具而变味。在榨漆油前,波益四专门把工具放在火上烤热。然后,他用已经蒸热的棕片包住漆籽面,放到横木与凿有漏油槽的木板之间,在漏油槽下面摆好小铁锅,用来接住流出来的漆油。等他把工具摆放好之后,就开始榨油了。波益四总共把一锅漆籽面包了8包,压了8次。他说每一次做漆油只能包双数包的漆籽面。榨漆油总共花了1个多小时,14公斤漆籽面榨出了大概7公斤的漆油。最后,他将装满了漆油小铁锅放到火塘上,把漆油煮沸。冷却之后,这些漆油就可以用来炒菜了。

(三)漆油的食用

漆油不仅是怒族日常食用植物油,还是怒族传统补品。在诸多的漆油菜品中,漆油炒鸡是最为著名的。漆油炒鸡,怒语称为“侠辣”,意为“肉炒的酒”。至今,暂无证据可以说明“侠辣”的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在滇西北的怒族、傈僳族和藏族都有吃“侠辣”的传统。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怒江地区的医疗条件极差,生小孩被称为是怒族妇女的一道“鬼门关”。在缺乏医药和营养品的情况下,“侠辣”是怒族妇女的救命良药。怒族有句俗语说的是,“三天下地,全靠侠辣”,意思是,生完小孩的妇女吃了“侠辣”之后,3天就可以下地干活。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可以看出“侠辣”的滋补功效明显。

制作“侠辣”的原料主要有漆油、酒和鸡肉。现在,鸡肉可以用其他肉类代替。首先,用漆油把鸡肉炒熟,再加入酒煮5分钟左右,“侠辣”就制作好了。“侠辣”有强筋健骨、滋补健身之效,对老年人主治风湿麻木、妇女主治妇科病导致的身体虚弱等症效果十分明显。

不论是架究村,还是老姆登村,1年收的漆籽制作的漆油不够一家人1年的用量。波益四一家人1年需要8袋漆籽做的漆油才够吃。而在老姆登村,村里有9家农家乐,旅客到村里一般都会品尝用漆油烹制的菜肴。由于消耗量很大,老姆登村的漆油大部分是到匹河乡购买的。据当地人说,在福贡县有1家漆油加工厂,专门制作食用漆油,以15块钱1斤的价格在当地出售。虽然质量没有自己做的好吃,但是村民在用完自制的漆油后,一般都不得不购买这种漆油食用。

五、怒族对漆树木材的利用

漆树的木材材质坚硬,不易腐烂,经久耐用,是怒族村民制作农具、家具以及修建木楞房的重要建材,特别是怒族的传统乐器达比亚更是非得用漆树木材不可。

怒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和舞蹈是怒族的一种文化传承载体。怒族歌舞不仅蕴含着种类丰富的神话传说,在节日仪式里也必不可少。如在怒族的春节、如蜜期节、鲜花节、新米节、祭山林节等传统节日中,村民都要在达比亚的伴奏下,传唱《创世歌》、《猎神歌》、《祭谷神歌》、《祭雨神歌》、《婚礼歌》、《火塘边坐唱》等民歌,就真切地反映着怒族的传统文化。由怒族民歌改编的达比亚伴奏歌曲《歌声飞出心窝窝》、《哦得得》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达比亚生动地表现出了怒族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由此可见歌舞在怒族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达比亚类似于汉族的琵琶,也被称为怒族琵琶。达比亚的形状以长圆形或三角形为主,有琴柄和琴颈有较小的弧度,琴身用整段漆树木材凿成。音槽上面蒙上薄木板,琴颈上的弦柱上系四根琴弦[15]。音槽上的薄木板要钻8个小圆孔作为音孔。达比亚没有把位,一般用蜂蜡打点作为音位标记。演奏者左手握住琴柄抱在怀中,右手托住音槽贴在腰部,用拇指和食指弹奏。

架究村的波益四既是制作达比亚的专家,也是达比亚弹唱的高手。他在1973年上初中时就从父亲那学到了制作达比亚的手艺,到现在他一共制作了100多把达比亚,还收了5个徒弟。波益四一般是用漆树制作达比亚,他觉得漆树,特别是“公漆”做出来的达比亚品质最好,而且“公漆”颜色偏红,不需要再次上色。

制作达比亚的漆树必须在冬天砍伐,这样获取的木材容易脱水干燥,而且不会生虫。只需经过三四个月的晾晒,其木材就可以用来制作达比亚。波益四的制作经验丰富,他用半径15厘米,长1米的木材可以做4把达比亚。只要有现成的材料,他用1天时间可以制作1把达比亚。

波益四制作达比亚的工具主要有:斧头、凿子、小刀和砂纸。达比亚的主要零件是用漆树做成。琴身用料最多,特别是音槽需要一点一点的凿出来,不能大也不能小。音槽盖板需要在上面钻8个音孔。4个弦栓是用小刀削出来的。其他零件,如琴弦,传统是用飞鼠(鼯鼠)的肠子制作,目前没有这样的优质原料了,只能用3块钱一根的吉他弦代替。

六、怒族传统漆树发展遭遇的挑战

漆树虽然在怒族社会中有很多的用途,但是漆树种植数量,以及漆树产品的利用率,目前已远不如从前。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漆树逐渐被适应性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的树种取代

怒江大峡谷自然条件恶劣,对漆树的生长不利。根据怒族的经验,漆树如果种植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害虫太多。而种植在海拔较高,积温低,生漆、漆籽的产量低。而且这些地方鸟类很多,漆籽多被鸟类偷吃。

漆树的生长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对土质要求高。以怒江分布较广的薄叶漆树“碧乃金”为例,薄叶漆树的开割年龄为1012年,意味着从种下漆树之后要十年的时间才能从生漆中获得收入。每当谈到这一点时,怒族村民都会笑着说:“这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割漆的时间每年的610月份之间,这段时间也是怒族的农忙季节,怒族村民都不免顾此失彼。

现在,在老姆登村,怒族村民更趋向于种植茶树、核桃树等生产简单、经济效益高的林木。在架究村,大量的土地也用来种植黄连、草果、重楼、牧草等经济作物。这些在云南省内成功推广种植的经济作物,相对于漆树更具优势,也深受怒族村民的喜爱。为此,老姆登村曾为了增加核桃树数量而砍伐了一部分漆树林。在架究村,村民也用其他经济林木代理死去的漆树。

漆树以及生漆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使人产生接触性过敏皮炎,俗称“漆疮”。漆疮会使人的皮肤奇痒难忍,然后开始红肿,最后红肿部位可能溃烂。漆树及生漆过敏不但限制了漆树种植范围,而且成为从事生漆作业的职业病,增加了生产成本。虽然,怒族认为“只要漆树和你熟了之后,你就不会过敏了”,但仍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过,怒族在长期从事生漆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防止生漆过敏的方法。例如,割漆人都有特制的护具,以减小生漆过敏的可能性。如果已经生漆过敏了,就涂抹核桃油进行治疗。

(二)漆树产品逐渐被工业品取代

化学涂料的发展是对生漆造成冲击的首要因素。近几十年,世界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各种新式涂料层出不穷。如一系列合成高聚物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环氧树脂、聚氨脂涂料的相继出现,使油漆涂料品种和性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6]。而且化学涂料生产简单,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相对于生漆,它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生漆作为涂料受到漆树品种、产地、气候、采割时间、技术及储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如此,在生漆的使用过程中,还受到温度、湿度的限制。而生漆生产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老姆登村的拉师付,他的兄弟们对他的固执十分不解,他们认为“割漆是一个愚蠢的工作”。拉大爷也十分无奈,不仅对于村中亲戚的指责,而且对自己的割漆手艺无人继承而感到悲哀。

传统手工制作的漆油也是工业产品的受害者之一。漆油虽然有着诸多优点,在历史上挽救了无数怒族妇女的性命,但是却无法避免的逐渐被外来的营养品和精炼食用油所取代。

(三)生漆市场的低迷

当前生漆造假是生漆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生漆造假几乎涉及我国所有的优良漆种。以至于在生漆行业里有“秀才无假漆无真”这一俗语。在怒江地区生漆造假最常见的手段是以次充好。一些生漆商贩在福贡县等地大量低价收购劣质生漆,冒充怒江优质生漆“碧乃金”出售。据福贡县集市的相关人员介绍,有的外地商贩会在劣质生漆中加入桐油、菜油、废机油甚至是染料等添加物,来模仿优质生漆的成色,或者购买原装漆的包装来以假乱真。他们出售的生漆外观上和真漆没什么区别,使用者很难辨明真伪。

由于生漆市场造假之风盛行,在匹河乡没有固定的生漆收购点,怒族村民辛辛苦苦采割的生漆往往不能及时销售,以至于经常被外地商人低价收购。长此以往,严重地打击了村民割漆的积极性。在匹河乡,生漆的正常收购价一般是100块钱1斤。但是每年10月份左右,怒族村民的新割生漆无人收购。由于村民的技术条件有限,不能很好的保存生漆。一到年底,大量的商贩就蜂拥而至,以生漆品质不好为由,把生漆价压低到7578元钱1斤。这样,村民不得已以低价出售生漆。

生漆市场的萧条与漆器市场的低迷也有很大关系。我国的漆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时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但是20世纪初我国战乱不断,新中国建立后又经历了数次政治运动,在这期间,大量的精美漆器遭到破坏,漆匠们纷纷改行,漆器业顿时衰落。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无数热心人士积极参与漆器的保护与宣传,但是漆器在我国公众的尚好度仍然很低。

(四)怒族传统社会的变迁

怒族种植漆树以及利用漆树产品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生漆、漆油、达比亚等相关产品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怒族传统文化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怒族人民的观念在逐渐改变,怒族传统社会也在悄悄地变迁。

其中,对怒族社会的影响最深的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和旅游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怒族村寨的青年劳动力流向了沿海以及大中城市,从而造成了村寨的劳动力匮乏。而生漆的生产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老姆登村的拉师付,他家里的亲人都外出打工,他只好雇人来帮他一起割漆。又如架究村,怒族村民家里农活较多,只好把漆树租给外地人来割漆。而且外出的年轻人回家以后,巨大的文化冲突使他们更趋向于现代化的生活。怒族传统知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寄托于怒族文化的漆树产品,如达比亚就被他们认为“很土”,当问起他们想学什么乐器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买一把风靡的民谣吉他。

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导致怒族社会变迁的原因之一。发展旅游业确实推动了怒族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怒族社会也正在为适应游客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游客不喜欢牲口的气味,村民可以帮助牲口搬家。而游客同样不喜欢漆树导致的过敏,可漆树能搬家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村里的漆树砍了。不仅如此,村民的口味也随之游客而改变。游客到了怒族村寨都想尝一尝怒族的农家菜。为了不使游客应食用漆油而过敏,游客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农家乐一般都用菜油炒菜。村民也普遍认为,漆油炒的菜颜色较黑,没有菜油炒出来的鲜亮。

总之,漆树以及漆树产品是怒族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非物质文化珍贵遗产,它们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怒族人们的智慧结晶。在历史中,漆树是怒族社会中的重要经济树种,漆树产品体现着怒族古老的文化。目前,怒族对漆树及其产品的利用受到了各种阻力,这个问题不仅是怒族所面临的,怒江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甚至我国的漆树产品行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以至于我国漆树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我国漆文化”的呼吁。相信通过政府、社会、怒族人民的努力,漆树可以在怒族社会中重现昨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傅淑颖,魏朔南,胡正海.漆树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5).

[2]中国植物志:第45卷.http://db.kib.ac.cn/eflora/view/search/chs_contents.aspx?name=Toxicodendron%20vernicifluum%20(Stokes)%20F.%20A.%20Barkl.

[3]云南省怒江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委会村情概况[EB/OL].http://www.ynszxc.gov.cn/S1/S1506/S1517/S1524/S147916/#.

[4]尹海红,李益敏,叶志强.云南怒江峡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原则与特色优势种植业空间布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

[5]周永年等.漆树良种——薄叶漆(碧乃金)[J].中国生漆,1987(2).

[6]赵一庆,薄颖生.生漆及漆树文献综述——生漆及漆树资源[J].陕西林业科技,200(1).

[7]云南省怒族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碧江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107.

[8]周永年,等.漆树良种——薄叶漆(碧乃金)[J].中国生漆,1987(2).

[9]揭开漆树背后的神秘面纱:怒江的那些“漆人漆事”[EB/OL](2010-07-18).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yunnan/content_589831_3.html.

[10]江州农业局.云南轻纺工业行业协会与怒江就以漆树为主的生物产业开发展开合作[EB/OL].http://www.ynagri.gov.cn/nj/news750/20110428/897985.shtml.

[11]甘景镐.如何从古老的国宝涂料转变新型的化工材料[J].中国生漆,1992(1).

[12]赵一庆,薄颖生.生漆及漆树文献综述——生漆及漆树资源[J].陕西林业科技,2003(1).

[13]赵沛曦,张波.怒族历史与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39.

[14]张飞龙,郭勇智,王尚林,等.漆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生漆,1995(00).

[15]陈志新.古老的琵琶“达比亚”(J).中国音乐,1996(4).

[16]张飞龙,魏朔南,李钢.生漆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漆,2000(1).

[责任编辑:罗康智]

猜你喜欢

怒族漆树
漆树
福贡县漆树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
悲伤的事(外一首)
怒族7~17岁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漆树的眼泪
不同种源地漆树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缅跨境怒族拼音文字的产生及意义
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
怒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社会功能探析①
溶剂法萃取漆树籽油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