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2-04-29连兰芬
图书馆界 2012年2期
连兰芬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的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正在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取代在图书馆广泛使用的条形码识别技术。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与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的特点是存储信息量大、读取距离远、读写速度快、多目标识别、存储信息更改自如和安全性高。给图书馆带来的好处是简化借还书作业,加速盘点作业,方便查找乱架、错架的图书,方便读者自助借还书。正因如此,作为一项应用到图书馆领域的新兴技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与Tagsys公司成功合作研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服务图书馆的整套系统和设备,1996年开始使用,开启了RFID技术运用于图书馆的先河,随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也相继使用。我国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起步较晚,最早是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率先开始使用,之后,国内尝试这项技术的图书馆逐年递增,关注这项技术的图书馆更是比比皆是,相关研究论文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本文对2004年—2011年7月所发表的图书馆关于RFID技术研究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力求客观反映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领域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成果,并预测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