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舆情的监测与调节机制建构

2012-04-29王万军弓婧绚

人民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研判群体性舆情

王万军 弓婧绚

【摘要】建立有效的社会舆情监测与调节机制是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必要前提。正面舆情会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负面舆情则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对舆情采取监控、研判、引导、应对四大措施,并使各环节联动协调,从而维持舆情的平稳,避免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关键词】社会舆情群体性事件监测调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各种矛盾交错叠加,处理极为艰难,顾此则会失彼,难以两全。这些都有可能转化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稍有迟延、不慎或差错,群体性事件就会一触即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维护稳定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是:风险因素叠加,涉及情况复杂,矛盾“燃点”降低,表现形式多样,处置难度增大。小隐患排查化解不力,就可能引发大事故;小矛盾调处解决不好,就可能酿成大案件;小事件被煽动利用,就可能升级为大事端。及时化解矛盾,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当务之急,而这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舆情监测、调节机制,是不可能做到的。

信息技术为社会舆情监测、调节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通讯极为便利。网络打破了国界、年龄、身份、地位的限制,人们可在任何一个网络的终端自主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再无对各种控制的忌惮,这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与干部平等对话的舆论平台,民生、民意、民情得到了一个排解释放的平台,普通民众借此可自由地进行舆论监督、评价社会。网络时代,信息以平民化的“点对点”的双向互动代替了传统的“点对面”的执政者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个人化的信息服务取代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批量生产。这虽然也产生了政府难以控制、引导等弊端,但却实现了上下、官民之间的即时互动交流,减少了信息的屏蔽、失真,为社会舆情监测、调节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通过网络、手机等可及时掌握社会舆情的动态。

网络时代,一旦发生对某种做法、言论及政策的不满,多种不同利益背景下的民声就会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形式反映出来。任何群体性事件,都能从网络、手机短信中最先发现异常的信号。借助网络、手机短信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信息沟通渠道,有关部门可及时地将采集、整理、分析出来的社会舆情信息上传给决策层,供其判断、决策,从而将危机防患于未然。

社会舆情的涵义、分类及社会影响

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范围内,社会公众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大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社会发展情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它虽源于社会现实,但又有自身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变化规律。社会舆情一旦产生,就会呈波状扩散,在同类群体间叠加反复、快速扩散。在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的当今社会,社会舆情的这一特点更加凸显。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是将危机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的前提。

不同的舆情其社会影响力是不同的,因而,妥善处理社会舆情,需先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社会舆情,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肯定还是否定、赞成还是反对、颂扬还是批评等评价倾向,可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

正面舆情及其社会影响。正面舆情是持肯定、赞成、颂扬态度的社会舆情,对社会舆论具有引导作用。正面舆情,就其内容而言,是在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和政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可帮助群众深入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是在宣传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各种举措,力求营造一个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舆论氛围。

舆情中各种热点问题都是现实问题的映射,民众有了表达意见的平台,长期以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对社会不公、腐败等不满情绪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从而降低不满度,减少“燃点”。民众自由表达意见,还可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使现实生活中由于力量悬殊和社会阶层瓶颈等原因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舆论监督而加速解决,还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各级政府对体制的反思和探讨,对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负面舆情及其社会影响。负面舆情是持否定、反对、批评态度的社会舆情,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呈波状扩散,迅速积聚放大,最终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从而使公众在发表看法、进行决策时,往往向某一个极端偏斜,比个人更加冒险或保守,从而背离最佳状态,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

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难以像改革初期那样使全民受益,都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引发社会矛盾。一些人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不同形式肆意宣泄,其中难免带有非理性的个人情感言论。这种逞一时之快、显一己私念的非理性宣泄一经传播,就会无限放大,并走向极端,形成蝴蝶效应,逐渐演化成庞大的负面舆情,最终使一件偶发的小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甚至导致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伤害。

监测和调节社会舆情的措施

舆情是民众的呼声,是其诉求的方式和途径,它的本质是通过反映情况,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达到治理。但要解决问题、治理社会,单凭舆论传播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政府应在舆情发生时通过对舆情的甄别、研判,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舆情,以制度化为保证,建立健全舆情监控、研判、引导、应对四大机制,确保舆情平稳。

建立立体监控机制,实时追踪舆情发展。有效应对和化解舆论危机,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必须构筑覆盖面广、责任明确、渠道畅通、处理及时、研判准确的舆情监控体系。例如,可成立以网站管理中心为重点的专门性网络监控机构,并从各基层单位选配专门舆情监测员,每天分时段对各政府网站、百度贴吧、国内主要门户网站及论坛进行搜索、监测,及时捕捉、收集有关社情民意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预警性、苗头性的言论动向。同时,各部门还必须加强沟通联系,收集舆情线索,实行舆情即时收集、整理、汇报、反馈制度。

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准确鉴定舆情性质。社会舆情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急需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对舆情信息进行汇集分析,甄别筛选、预测趋势、掌握规律,提出应对之策。首先,应成立舆情研判信息中心。鉴于舆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需要建立统一的舆情研判机构,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处理、甄别、研判。政府部门应成立舆情研判信息中心,作为处理舆情信息的中枢机构。其次,应认真进行分析研判。舆情工作人员及时组织召开舆情研判例会,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根源、机理,认真核实舆情所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借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再次,应做好舆情危机防范。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危机蔓延升级的舆情信息,必须密切关注其动态,保持对事态信息的迅速获知和掌控。应针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纵性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借以做到有所准备;危机一旦出现,可做到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建立舆情引导机制,积极消除负面影响。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敏感问题,要建立起一套舆情引导机制,争取舆论高地,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首先,遇到突发性舆论事件时,应及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件真相,接受媒体采访,防止多头接受采访而导致口径不一、相互矛盾的信息,引导舆情向良性趋势发展。其次,应组建网评员队伍。要及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回应,回答网民疑问、引导网络舆论热点,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发挥网上舆论正面引导的作用,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网络舆情危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网上舆论环境。要积极发挥网上“意见领袖”的作用,将其聘请为网络评论员,让他们到本地和率先发帖的论坛、博客去发表有针对性的帖文,公开真相,回击网上攻击,引导网上舆论。

妥善应对各类社会舆情。对各类社会舆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相机采取“炒、发、放、冻、化”等策略。 “炒”,即对有利于工作推进和和谐稳定的正面社会舆情,要想方设法炒热、炒火、炒爆;“发”,即对有利于推进当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社会舆情,要竭尽全力诱发、引发、生发,使之广泛传播,由非主流、非显性舆情转变为主流、显性舆情;“放”,即对那些无关大局的、一时还难以看清和把握的社会舆情,暂时放在一边,静观其变;“冻”,即对于不利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音色彩的社会舆情,可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化”,即对当前那些有疑惑、有怨言、有情绪的负面社会舆情,要保持耐心、克制,努力解疑释惑,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建立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的协调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在领导班子中,要指定专人负责社会舆情的处理事务,由其领导司法、公安、劳保、民政、经济、城建及信访、宣传等部门相互协调、彼此配合,从而科学建构舆情监控、研判、引导、应对各环节协调联动机制。(作者分别为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副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舆情的监测、预警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SH014)

猜你喜欢

研判群体性舆情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舆情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舆情
舆情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