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04-29黄勇贵罗艺陶增胜莫良玉
黄勇贵 罗艺 陶增胜 莫良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土地资源贫瘠匮乏,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组织化水平低,机械化推广困难等多种问题,挖掘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潜在力量,提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引進和推广农业科学种养技术,改良土壤,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模经营等发展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的产业模式及对策措施,为广西石山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86-04
广西是中国重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面积为435.4万hm2,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8.4%,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有大部分就分布在石山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石山区农村农业的扶贫工作都极为重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规划和政策措施,取得一定的实效。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原因,石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要彻底消除贫困,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仍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围绕贫困石山区的区域发展進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性的進展。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寻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为广西农村区域发展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1.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广西石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就劳动手段而言,农村广泛使用的仍然是锄头、犁、耙、镰刀等原始的手工工具,普遍存在的还是人力播种,人力收割;就劳动对象而言,土地利用率低,耕地过于分散零碎,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受损;就劳动力而言,山区农业劳动人口多,但素质偏低。加上广西绝大多数的石山区农村自然资源匮乏,经济薄弱,当地经济的发展缓慢,很少有外来资本進入,还是处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生存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出,许多地方出现大量抛荒的现象,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
1.1存在问题
1.1.1土地资源匮乏,开发利用困难 广西石山地区多为裸露的石灰岩石山,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只在洼地和谷地有土层分布,厚度一般不超过1m。土地利用以灌杂地和旱地为主,且岩石成堆,障碍因素多,旱、涝频繁,农作物生产条件差,产量很低。这是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难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1.1.2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石山区地形独特复杂,地下洞隙纵横,蓄水源能力极差,森林植被大部分靠石山溶蚀裂隙中极少的充填土壤来维持其生存,生长条件十分艰难,生态环境先天的表现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就造成水土流失,失去生存基础。20世纪50年代广西石山区植被覆盖率为12.9%,低于全区22.1%的水平;90年代为16.44%,也低于全区25.34%的水平,更低于2000年全区39.3%的水平。广西石漠化面积达230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9.7%,而石漠化仅发生在石山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石山区人口增长与生存需要,不少地方在发展本地经济过程中,对农业环境资源進行掠夺式开发,人为破坏十分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石山区粮食生产以玉米和各种豆类为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种养比例不协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种植业比重占42.6%,其中粮食生产的产值占种植业的70.7%,养殖业收入只占20.2%。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对山区经济增长贡献低,名特优新品种少,粮食产量和优质率均不高。
1.1.4农业组织化水平低,科学生产技术推广难 由于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石山区农业组织化程度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和市场开拓滞后,大多数农产品流通处于自发或无序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流通体系。由于受教育程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综合素质与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农民对市场运行规律和供求信息的接受、反馈能力差,缺乏农业组织合作化管理,很难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加工技术,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的普及推广以及建设现代农业。
1.1.5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推广困难 山多平地少是石山区的一大特征,碗一块、瓢一块大的石缝山地,也是石山区农民的农耕地。台地、平地面积较少,多则三、五、十来亩,少则一亩或三、五分不等。当地的农民靠在山上和这些平地上种植农作物谋生,土地分散,面积小且耕地瘠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困难,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偏低。比如乐业、凌云、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等石山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约在2.52%~13%之间。以凌云县为例,有8个乡镇110个村委,2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2053km2,耕地面积8373.33hm2,其中水田只有3333.33hm2左右,旱地4666.67hm2。拥有的各种拖拉机有1082台(其中手扶拖拉机310台,耕整机246台,多功能拖拉机526台),2007年机耕总水平只有28.45%,机收333.33hm2,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12.58%。
1.2发展潜力
1.2.1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冬天时间短,极少霜雪,雨量充沛,热量充足,作物生长季节长,有利于周年农业生产及多种能供特殊用材的珍贵树种生长,也适合于生长品类丰富的亚热带土特产品。比如可供军用、造船用的柚木、格木、铁力木、母生等;供制乐器特种工艺用的小叶红豆、檀香、苏木等,这些珍贵树种全区均有分布,但以十万大山、都阳山、龙州、宁明、以及桂中大瑶山、桂北九万山、猫儿山等石山区最为丰富。又如广西的特产之一八角,适生在南亚热带海拔300~1000m酸性土坡,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及桂南石山地区。
1.2.2丰富的山区农业文化传承 广西石山区是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和保留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物质和文化大都植根于此。各民族的语言服饰、建筑物、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如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以及侗族的花炮节等,都吸引着更多人们深入的走進山区。
1.2.3山区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农民渴望农机化 广西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引進和推广工作,比如南丹、凌云、凤山、天峨、东兰等地,每年各县均拿出相应的经费支持农机购置补贴,如南丹县每年农机配套经费达20万元,每年都会以县政府名义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将农机化指标下达到各乡镇,组织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这几年农民外出打工多了,盼望机械化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在河池市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等贫困山区县,农民购买插秧机,除了中央、自治区各补贴30%外,河池市补贴20%,县级补贴10%,补贴额达90%。农民只需出2000元左右就可以购买一台手扶步行式的高性能插秧机,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农民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
1.2.4再生资源的利用空间广阔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生物质能利用研究项目和示范工程,在推广应用中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研过程中发现,石山区农村现在的生产模式中秸秆、粪便等可再生资源总量很大,这些资源也是每年农村农民的劳动成果,是太阳能和各种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焚烧、抛弃掉或填埋,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从资源角度分析,这些可再生资源是石山区农村在现有基础上大副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如果能将农村农业废弃物质“资源化”,在广西落后的石山区农村,无形中增加了一笔财富。
1.2.5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有助于农村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中以农业税费改革最为显著,国家对社会农业的整合,开始由“汲取式整合”向“供给式整合”转型,这对石山区农村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广西贫困偏远地区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比如百色、河池等市的大部分县都是目前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石山区重点县。国家推行的小额信贷可解决山区农村贫困户缺乏资金,搞种植养殖无启动资金的问题。这些优惠政策对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2.发展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的对策
2.1开发适合广西石山区的农业产业模式
石山区的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和优化适宜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适当的调整过去的种植业收入占绝对地位向农林牧渔业共同增加发展。石山区适宜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稀缺,但是宜林、宜牧的荒山草坡很多,可以大量植树造林、种花果,兼合养羊、养猪、繁殖蛤蚧等。比如在石山造林方面,比较成功的有都安县的吊丝竹+任豆混交造林模式,在石山中上部封山育林,在中下坡人工造竹林;罗城县推出了任豆+香椿+山葡萄混交造林模式;平果县果化镇推出了石山中上部封山育林、中下坡人工造任豆纯林模式和任豆+剑麻混交模式;隆林县的香椿+金银混交造林,山上栽植乔木香椿和任豆树,在林下发展金银花;田阳县坡造镇推出了人工造林木豆+竹子模式、竹子纯林模式;金城江区九圩镇推出了香椿与灌木混交模式等等。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又有涵养生态环境的作用。
2.2发展石山区特色农业
石山区农业要在稳定地增长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例如大新县的拳头产品龙眼果,全县户均已有1株多,平均年产1900t;靖西、那坡、忻城和马山县每年出产石山区特色名贵中药材田七、金银花和蛤蚧等50t左右,远销各地大中城市㈦;田林、隆林、乐业、平果、巴马等石山县,年产桐籽各在万担以上;另外还有马山、都安、忻城等县的沙皮,靖西的田七、大个山楂果,德保的茴油、矮马,田林、隆林、西林县养马养牛,种植杉木林和经济林等等,这些石山区的特色农业发展起来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可以大有作为。
2.3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广西石山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特殊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提供重要的基础,是石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目前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玉林市福绵区发展的城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恭城县在发展生态农业中,非常注重自然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景区景点的建设完善,恭城红岩村农民在屋后收获水果,房前发展生态旅游,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户均旅游收入超万元,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在恭城栗木镇建有占地133.33 hm2的广西首个柑桔高标准科技示范园,还配套建设广西首座四星级柑桔技术培训中心,全方位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2.4引進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种养水平
抓好各种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贫困石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各地的科委为龙头,各乡镇多功能学校为阵地,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民進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把那些花钱少,见效快,山区农民乐于接受的种养技术认真组织推广应用,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脱贫。同时使山区农民掌握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促進农产品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比如崇左市江州区从区内外引進“超藤”、“美人指”、“京秀”等名优葡萄良种,对原来老品种巨峰葡萄嫁接進行品种更新,提高葡萄品质,促進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5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要针对石山区耕地贫瘠的实际情况,通过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施农家肥等方法,加快田地改良,提高土地肥力。同时抓住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中央给予广西山区农业更多的支持,从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水利、通路、改土等方面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打牢脱贫和发展的基础。
2.6促進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比如富川县为推动水果生产发展,把各屯村民小组农户承包的分散、零星的坡地荒地等承包耕地進行重新整合。充分利用本地优势,通过出售、转让使用权等形式,引進外地企业、单位或个人带技术、资金到山区建立农业开发公司和农业基地,安排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并提供各种生产生活服务,实现外地的资金与本地资源的有机结合,有计划、有规模地進行农业开发,带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3.结束语
农业的多种功能的强化和彰显,使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更为突出,内涵不断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必将永远是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础产业和经济产业。本文分析目前广西石山区存在土地资源贫瘠匮乏、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组织化水平低、机械化推广困难等多种问题,挖掘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潜在力量,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引進和推广农业科学种养技术,改良土壤,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模经营等调整石山区农业产业模式建议,探讨发展广西石山区农业经济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山区农村发展不平衡对农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提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视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发挥各种力量進行协同合作,走一条符合广西石山区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