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12-04-29杨海华
杨海华
摘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推进试采一厂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科学发展观对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对试采一厂而言,积极建立、完善青年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快青年大学生培养进程,是人才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技能培训
1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实践能力在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1)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厂青年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与大型采油厂科学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人才队伍年龄、专业的结构性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大学毕业生是试采一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因此,加快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进程,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厂当务之急。
(2)人才的流失现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人才的竞争必然导致人才的流动。人才流失是一种非正常流动,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2010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流失的人才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因为在其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未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发挥所长。
(3)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意识,而且他们年轻、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这正符合企业的成长与竞争的需求,但是他们在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尤其是实践工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即所谓的“眼高手低”。
2 突出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实践能力的内涵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许多种类。我们以“双导师制”为载体,突出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双导师制”是指我们为每一位毕业生配备两名指导老师,其中一位是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技术导师,另一位是实习期负责技能操作培训的技能师傅。
(1)加强实习期的指导,帮助毕业生成功转型。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正处于职业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两位导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在生活上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关心,工作上教育他们把远大志向落到实处,引导毕业生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符合企业要求的状态。
(2)加强实习期的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劳动技能素质的要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就试采一厂而言,技能操作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增加,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操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为此,对实习期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使他们被正式聘用为专业技术人员前,具有一定的技能操作能力,是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厂各基层单位的普遍要求。
(3)专业培训和导师培养共同作用,着力提高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刚刚度过实习期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践经验还很缺乏,我们通过岗位锻炼和专业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着重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工作3年以上的毕业生,一般熟悉了本专业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根据其专业特长,以课题或项目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着重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3 增强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培养的实际效果。我们根据大学毕业生各自的特点和特长来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以岗位锻炼为根本途径。实际工作岗位是培养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根据毕业生的专业,精心安排实习计划。如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先后在基层队、注采工艺所、作业监督站实习。在毕业生转正定级后,根据我厂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及时安排他们到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去锤炼意志、增长才干。
(2)以两种培训模式为主要方式。两种培训模式:一是集中培训,如我们每隔三个月就把实习期的大学毕业生集中起来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二是分散式的培训,如生产现场技能师傅手把手的帮助和技术指导老师结合实际问题或课题研究的具体指导等。
(3)以评比竞赛为激励手段。为了提高毕业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实习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对于在岗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我们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技术报告会,由专家评委现场评选出一、二等奖进行奖励。这些举措对加强青年人才间交流沟通,促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更快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