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陈善平:打造“渔业航母”年赚亿元
2012-04-29琴心
琴心
丁香鱼是一种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杂鱼,因肉质细嫩非常娇气,捕捞后1个多小时就会死掉,俗称“离水烂”。尽管它的生长周期很短,中国每年的可捕量高达几十万吨,但因无法保鲜,这种鱼在渔民眼里却是毫无用处的“废物”。有人却别出心裁地造了一艘“巨无霸”,把工厂直接“搬”到船上,在海上边捕捞边加工,半小时就能变成干货,增值20倍。有趣的是,这只“亚洲最大的水产品加工船”,每次出海都会带动上百艘渔船跟随作业,组成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如今产品已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在日本更是大受欢迎!
与日商做生意,发现“丁香鱼金矿”
陈善平1954年出生在浙江瑞安,这里海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拥有海岛98个,鱼类资源非常丰富。28岁那年,他突然明白卖鱼比捕鱼更赚钱,于是就在市场上做起了水产生意。有一天,他得知厦门一家公司有一批水产想要降价处理,而这批货正是温州市场急需的。便连夜筹措40万元,赶到那里和对方的老板洽谈。
在财务室,陈善平却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原来他把钱都捆在了身上,当时这位老板非常惊讶,说浙江人做生意简直有点美国西部牛仔的味道,精明且敢于冒险。陈善平在第一时间付现金拿下这批货,分三批运回270吨鱼并很快批发掉,4天狂赚300多万元。一时成为当地传奇人物。
后来凭着靠海的区位优势,他又和朋友在瑞安办起一个水产品加工厂。有一天来了个买丁香鱼的日本商人,陈善平要价一斤3.5元,谁料那人不仅不压价,反而说如果稍微挑好一点每斤就多给一元。本来这价钱在当地已算高得离谱,对方竟还主动加价,反常的交易,让陈善平隐隐感觉这小小的丁香鱼背后,一定隐藏着自己不知道的商机。
这位客商前脚刚走,他就立即坐上了去日本的飞机。这一趟让他大吃一惊。原来日本人非常爱吃丁香鱼,并将它当作理想的补钙食品。他们把丁香鱼加工成鱼干、鱼丸等上百种产品,当时在国内几乎没人吃的这种小杂鱼,在这里却成了宝贝,这不由让他大开眼界。这种小鱼不仅价格高得令人咂舌,而且消费量巨大。更让陈善平震惊的是,日本每年都从国外进口十几万吨,而中国只能供应区区三四百吨,也就占千分之三左右。其实中国是丁香鱼资源大国,加工出口潜力很大。他隐隐感到,自己的后半生将要从此改变!
陈善平知道,因肉质细嫩丁香鱼非常娇气,捕捞后1个多小时就会死掉然后变得像粥似的,所以又称“离水烂”。尽管它的生长周期很短,我国每年的可捕量高达几十万吨,但因无法保鲜,这种鱼在渔民眼里几乎没什么用,更没有人会专门捕捞。其实当时像毛虾和丁香鱼等个头小且容易腐烂的水产品,一直是众多水产品加工厂面临的一道难题。陈善平暗中琢磨:日本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巧妙“变废为宝”的?
于是,他就跑到日本人的渔船上、工厂里打工,学习他们的捕捞和加工技术。由于处处留心,半年下来,就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术。不久,陈善平打听到日本一家丁香鱼加工厂正在转产,就用270万元的低价买下了对方的全套设备。他生怕哪个细节被疏漏,就拍好照片,画好图,把所有设备搬回了浙江。
本来陈善平的“华盛水产”建有占地53亩的厂房,拥有两个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和一座容纳1万吨水产品的冷库。可是由于工厂办在陆地上,等鱼上网、上岸,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鱼的鲜度不能保证,水产干制品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稍有耽误不仅“渔民丰产不丰收”,陈善平自己也会因此遭受巨大损失。
1996年,他又干了一件在人们看来非常疯狂的事,带着这些设备,几乎拿出全部积蓄,在一个叫北麂岛的孤岛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厂。这是温州海域临近太平洋的一个小岛,距离陆地37海里。当时北麂岛很荒凉,没有电,也没有水,岛上只有几百人。那么,陈善平到底看上这里的什么了呢?原来海岛四周有着丰富的丁香鱼资源。
奇迹!打造亚洲最大“渔业航母”
依照“向大海靠近”的计划建好加工厂后,陈善平开始高价收购丁香鱼,并给当地渔民提供网具、工资和油费。有了这等好事,全岛的人都给陈善平捕捞丁香鱼。2000年,当第一批丁香鱼加工成品运到日本时,川崎株式会社对这批干货表示出了高度的怀疑,根本没想到中国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符合他们要求的海产品,为此社长川崎还来到浙江,当他看到北麂岛的一切时,顿时对眼前的这个中国渔民肃然起敬。
很快,川崎和陈善平签订了包销合同,而且一下就给出了每斤50多元的高价。依靠技术创新,“华盛”水产品加工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也随之快速提高,陈善平在北麂岛做得顺风顺水。令人不解的是,几年后他却毅然放弃了这里的一切。
原来,这和他同别人的一次抬杠有关。2004年的一天,北麂岛渔民陈建雄给陈善平捕丁香鱼,刚好赶上大批鱼群,他想多赚点钱,本来到了收网时间却又下了一网。他算了算,差不多能多赚一万元,没想到多捕了鱼却错过了加工的最佳时间,结果一船鱼因变质发臭都报废掉了。
陈善平看了既心疼又很生气,就骂了对方。说他如果不贪心撒第二网耽误那么多时间,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出力又赔钱的倒霉事!没想到这位渔民正在气头上,他说这样的好机会一年难得碰到几次,谁不想多捕捞一些给孩子老婆多赚点钱?最后那人说:“有本事你把那个工厂搬到海上去!”
虽是抬杠,没想到这句话却深深触动了陈善平的神经。“鱼是活的,船是活的,这个加工厂却是死的,不合理。”“华盛”从陆地到海岛,虽然完成了第一步跨越,但陈善平还是觉得距离大海太远。能不能如那位渔民所说真的把加工厂办到海上,鱼捕到哪里,工厂就移到哪里?这个崭新的念头忽然涌上陈善平的心头。
几天后,他向全公司员工郑重宣布,要把陆地上50亩地的工厂搬到船上去!当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甚至有人说他痴人说梦。因为按照陈善平的设计思路,光买设备就要一个亿的投资,钱从哪来?赔了咋办?就连一位同他关系很好的船舶设计专家都说,老陈这个想法太天真了,想把一个庞大的工厂“搬”到船上,这是不可能的事!
不仅同行中有人等着看笑话,就连陈善平身边的人都暗中为他捏把汗,毕竟移动加工国内还没一家能做成,这风险确实太大了。万一失败,他自己倾家荡产是小事,同时还会连累很多在公司入股的亲朋好友。
陈善平请来一批水产加工专家和造船专家,开始打造这艘船。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制造,2007年4月3日,投资5600多万元的“华盛渔加1号”终于横空出世,并下水试航。这个消息在日本引起很大震动,第二天,亚洲最大的水产专业报《日本水产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做了题为《世界第一艘海上加工船建造》的报道,惊呼:“中国温州一家民营企业,把来自日本的加工设备搬到了船上,这是全球水产干制品海上加工的一大创举!”并感叹说,“日本人为之奋斗了数十年、几代人的梦想,让这家小企业实现了,我们输了”。
“华盛渔加1号”被人们称作“渔业航母”,因为它不仅是我国第一艘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还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上“流动”加工渔船。该船船体长65米,宽14米,高15米,船舱5层,总吨位2500吨,航速每小时8海里,续航能力达到480小时。与传统轮船和海船最大的不同是,船内配备了3条来自日本的自动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包括自动清洗机、冷却机、干燥机等成套设备。
因为是世界首创,“华盛1号”还获得科技部创新奖,被列为国家863科技项目。其捕捞的目标是海北上层的浮游生物,它们生产周期非常短,遍布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蕴藏量非常大,“华盛”对其进行海上即时加工,既保持了鲜度,也可相对减轻对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强度,做到合理养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令人叫绝的是,这艘“航母”在海上边捕捞边加工,半小时就能变成干货,增值20倍。
年赚亿元,带动大批渔民创富
“华盛渔加1号”以近海作业为主,丁香鱼、毛虾是其主要的捕捞目标。每次出海,这个小山一样大的“海上巨无霸”,都会带领47对渔船,他们组成一支庞大舰队在广阔的大海上作业,场面相当壮观。当“渔探船”发现鱼群或虾群时,就向船队发出信号,那些尾随“航母”的渔船,便上前捕捉小鱼小虾。
收网后,渔民们就可把鱼虾等海产品立即卖给“华盛”即时进行蒸煮、烘干、冷却、打包、冷冻等加工处理,而且当场就能拿到现金。这既节省了往返上岸运送鱼虾的环节,延长了海上捕捞时间,也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据测算,以150匹马力渔船为例,每天节省能耗约800元,增加产量1吨多,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可增收6000元。这样47对渔船在丁香鱼捕捞季节(约2个月),共可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
“华盛渔加1号”及尾随的47对渔船,直接创造600多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数千人就业。尤其在沿海三个月的伏季休渔间,按规定捕捞上层鱼的围网、灯光渔船可以出海作业,从而解决了部分渔民在休渔期的生产、生计问题。所以“华盛”此举颇受当地政府和渔民欢迎。
“华盛”这艘“航母”不但带领大伙致富,为能更好地帮助其他渔船,船上还专门配备了300吨冷藏、500吨油库和500吨清水以及汽艇、通信设备和娱乐设施,还备有先进的海上导航仪、探捕仪、海上救助与消防设施,可为水上作业的渔船和渔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使“华盛渔加1号”成为其他渔船的“加油站”、“加水站”、“救护站”和“休闲站”,浙江当地一些渔船纷纷表示向其靠拢,要求随船作业。
陈善平给“航母”制定了全年计划,春天停在福建、浙江等地收毛虾加工成虾皮干,夏天在黄海、渤海收丁香鱼,秋天在辽宁等地收丁香鱼,冬天转战广西北部湾……陈善平与沿海六省的几千支渔船及上万渔民建立起了稳定的供销关系。
陈善平,一艘“航母”已远远无法满足渔民们的需要,目前他们正在计划投产华盛渔加2号、3号……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陈善平又投资数亿元,在宁波建造了中国最大的水产冷库,一期容量就达2.5万吨。因为这一创举,国外的大投资者纷纷要与“华盛”合作。
从最初每年的出口量不足300万美元,短短几年就猛增到现在的2000多万美元。2011年,陈善平赚了1个亿,今年的净利润将增长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