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频现增持 A股或进入熊市后期
2012-04-29
今年以来节节走低的大盘,让投资者直呼“伤不起”。不少股民愤懑、绝望之余,清仓弃股。随着2000点失陷,部分媒体更是与股民同仇敌忾、炮击股市。《八成股民因股致贫》、《6124今生难见》等文章见诸报端,导致A股几乎被妖魔化。
然而,就在A股被投资大众视作“毒药”,股民纷纷“挥刀自宫”、逃离股市的时候,境外机构投资者却一直对A股大抛媚眼,不少获得QFII额度的境外长期投资者正加紧筹备,跑步入市。除此之外,国内产业资本自三季度以来也拿出真金白银,在二级市场频频增持自家的股票,掀起阵阵增持浪潮。股市上演冷热不均的“围城”一幕,折射出熊市后期普通投资者被悲观情绪俘虏,而部分长期资本基于价值低估而逐步战略性入市的状况。
据统计,今年三季度共有168家上市公司获得重要股东增持。其中,增持市值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9家,增持力度最大的是中国建筑,9月28日中建总公司宣布增持中国建筑300万股。此次增持后,中建总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数量为164.72亿股,占后者已发行总股本的54.91%。此前,中建总公司已经在2011年9月5日至2012年9月4日实施阶段性增持计划,累计增持2.48亿股,动用资金约7.5亿元。
排名第二的是同方国芯,净增持金额4.26亿元,南京中商净增持金额3.57亿元。中国医药、冀东水泥、东百集团、中信重工4只个股重要股东净增持也超过亿元。除中国建筑等外,中国南车、中国北车、长江电力、中煤能源、南方航空等“中字头”央企大股东也加入了增持行列,还有9月27日宝钢50亿巨资回购股票。央企大股东的增持以及部分央企上市公司的回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更重量级的增持来自于汇金公司。中国银行公告显示,三季度汇金公司增持中行逾1881万股,较二季度增持数量增长23.6倍。截至三季度末,汇金公司持有中国银行A股18880462.47万股,较今年中期增加了1881.23万股。此外,汇金公司三季度继续增持工商银行626.63万股,12个月以来合计增持工商银11664.33万股。10月9日,汇金发布公告称,将继续从二级市场上增持价值低估的金融类股票。
不止是大股东,7月份开始,金融街、报喜鸟等上市公司高管们,同样开始自掏腰包,力挺自家股票。仅8月份,A股上市公司高管增持次达188起,累计增持数量多达6570.70万股。
在股市低迷依旧,券商等研发机构分歧较大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大股东和高管们的增持行为?
首先,市场中的一系列增持行为,表明了产业资本对当前市场价值的认可,说明A股价值已被低估。
根据上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截至9月底,上海市场整体、上证180指数市盈率仅分别为10.3、9.1倍。而2005年6月6日的998点和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时,沪市整体市盈率分别是14.6、12.5倍,上证180指数市盈率分别是12.6、12.4倍。这意味着,即使与前两次历史点位相比,目前沪市估值水平还要折价近3成。
所以三季度以来,大批产业资本对自家股票的增持信心,一方面来自于对目前A股长期估值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公司发展前景和自家股票价值的专业判断上。
其次,从国内股市经验看,前两次上市公司大股东规模性的增持,恰好出现在熊市下跌的后期甚至筑底阶段。
2005年的6月,上证综指下破1000点。随后5个月内,22家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自家股票数量达到16亿股,第二年上市公司股东继续增持。此后,A股市场迎来了大牛市,指数也从998的千点上涨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
2008年8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允许上市公司大股东一年内在二级市场自由增持总股本的2%,之后市场迅速掀起大股东增持潮。当年8月、9月、10月,分别有55家、57家、31家公司的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逆市增持。
可见,2005年下半年的增持,使得一批大股东买在了1000点大底区域。2008年8月开始的第二次增持潮中,尽管指数一度继续下跌了10-20%左右,但经历不到3个月被套后,2009年的牛市翻番行情让这批增持股份赚得盆满钵满。在两次增持中,基于价值判断和长期投资理念的产业资本都笑到了最后。
第三,大股东增持的目的是出于战略性投资或维持投资者信心,与股市见底反转没有必然联系。
前两次增持潮,大股东们都买了历史底部区域,更神奇的是随后不久A股就迎来大级别反转行情。但就此把股东增持与股市见底简单划等号并不现实。毕竟股东增持的出发点是基于价值低估的战略性投资,增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公司也只是象征性买入。因此,股东增持不代表股价不会继续下跌,与股市是否见底反转没有直接关联。股市能否真正见底,还依赖于经济回暖和政策配合。
不管怎样,大股东的增持还是表明了股市的长期投资价值正被产业资本认可。翻看中外股市历史,其实股市从来没有被消灭过,被消灭的只是一波波疯狂和绝望的投资人。在当下A股市场信心崩溃之时,大股东的增持行动值得关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