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城市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2012-04-29周晓皎
周晓皎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短缺,使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受到一定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培养创新型城市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创新型城市; 高等职业教育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9
[中图分类号]G710; 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3- 0098- 03
1问题的提出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再次部署16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试点,这是在2008年启动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举措。创新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和技术活动的聚集点,它的快速、良性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和影响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作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是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笔者认为增加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必须创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
2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城市人才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工业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以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为驱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自我国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成都、大连、青岛、合肥、苏州、宁波等一批城市已先后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人力资本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才的类型、所具备的人才数量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不同的人力资本结构将影响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张一力的研究, 专业人力资本富裕型区域更有可能开成技术创新密集模式,即区域内科技创新较多。[1]专业人力资本的构成主要涵盖三类人才:一是学术型人才,他们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作用是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二是工程技术型人才,他们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三是技能型人才,他们将工程原理或工作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等,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从能力要求上看,技能型人才更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这三类人才从基础科学研究开始,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再到生产出创新产品,反映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紧密衔接的链条,相对应的这三类人才是缺一不可的。[2]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任何一类人才的缺失,都会导致创新过程的中断和夭折,因此,城市的“科技创新” 需要具备完整的专业人力资本的人才支持体系。
技能型人才包括高级技能人才、中级技能人才和初级技能人才。这里的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同时具有专业知识,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备一定技术运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高技能人才是技能型人才的优秀代表,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因此,高技能人才决定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的质量。在经济社会中,高技能人才的多寡与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紧密相关。在发达国家,比如德国、美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为30%,这与它们的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密切相关。因此创新型城市中的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创新要素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创新型城市人才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然而从目前我国人才的构成来看,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截止2009年,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为9 890万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429万人,仅占技术劳动者总量的4.3%,高级工1 810万人,仅占技术劳动者总量的18.3%。而在技能劳动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是14%,缺口很大。尤其在制造、加工等基础产业,能源、环保等持续性产业,以及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对于创新型城市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无法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高质量的转化。当创新型城市的主体——企业,不能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进行高质量的转化,就意味着创新型城市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不能向高端延伸,创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受到严重的制约,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城市的相关产业仍然停留在产业发展的低端,创新型城市最后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其他国家的“创新成果”,通过贴牌生产,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成为技术依赖型的城市。目前我国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制造业公司还只是满足于接订单,赚取少许的加工费。企业的生产加工依赖于劳动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在产品的研发、品牌的建设、产品的工艺以及产品的营销等环节都缺乏“自主创新”,产业结构的提升空间受到很大的局限。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并不是高级研发人才短缺,而是中、高级技工短缺。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在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高级技术工人已出现严重短缺现象,车、钳、铣、电等通用工种供需比例已达1 ∶ 6。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培养创新型城市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国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确立了两个重点:其一是高层次人才,其二就是高技能人才。在纲要中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3]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产业输送高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针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缺乏有效对接。高等职业教育过度以学校为本位,缺乏办学的市场意识,缺乏市场研究与预测,没有掌握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导致我国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技工荒”。 [4]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偏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亟需创新发展模式。为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 “三创” (创新、创造、创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方面,在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
在高职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校企实体合作,校企实体合作是指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职业院校行使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使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企业参与办学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校企合作是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技能为核心,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由于高职教育要突出实践技能性,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实行产学相结合,必须实行校企合作。此外,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职与普高的成本比为2.64 ∶ 1。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因此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国外较早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在双元制下,学生有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企业内的实习场地是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生产车间。受教育者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学校的经费来源于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通过培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提高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第二方面,在教育体系中形成各层次的相互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双向沟通模式的创新。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侧重点不同,高等教育以传授系统的科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提供某一特定职业的培训,突出的是实际工作的能力。基于实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终身化,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提高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等各个角度,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在两者间形成更加畅通的转学和升学路径,使两者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毕业生可升入普通大学或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样可以有升入高职院校或普通大学学习的机会,这种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全体社会成员选择和接受各类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彻底消除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度重视人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为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提供最合适的深造机会。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进入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还要进入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增强学生未来发展前景的多元性。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转换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形成了具体的学分转换制度。澳大利亚在2003年就在各TAFE院校和大学分别建立了学分转换案例库和学分数据库。根据这一机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为平行的两个部门,他们的学生可以在两个系统间自由转换。此外,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不仅涉及课程内容的衔接、招生方式的改革及资格对等等因素,还涉及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变革等整个教育体系的宏观改革与发展。[5]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呈现非常复杂的态势,如何实现两种教育高效融通,我国还需要不断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第三方面,加强职业资格评定,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模式的创新。
如何评定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确定高技能人才的人才评价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志。我国早在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了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400多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鉴定书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初步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认可。高职教育基本建设要把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重点,使之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能力支撑点,促进高职教育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提高。由单纯看重学历向职业能力与学历并重转变。
高职院校要做好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使学校毕业生能够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澳大利亚、英国都建立了一个全国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同时政府按照这个框架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就业市场,规定各个行业中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真正培养出创新型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一力. 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创新模式——基于温州、西安、深圳的实证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6(3):90-92.
[2] 刘维俭,王传金. 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8-100.
[3] 于海波. 高技能人才培养:重大工程重点推动[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8):29.
[4] 马建富,华慧颖. 破解 “用工荒”的职业教育之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10(24):36-39.
[5] 李玉静. 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融通[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