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回族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2012-04-29鲁昆洪马豪李雯
鲁昆洪 马豪 李雯
摘要: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使城乡结合部落的传统回族社区面临较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社区居民如何适应,又如何在适应中保存其传统文化,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呈贡县回回营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回族文化的变迁与适应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回族社区文化变迁城市化
文化的不断变迁和适应是任何一个开放社会或社区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所有的文化都历时而变迁,适应的过程也是变迁的过程[1]。文化一词由来已久,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千差万别。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社会的(或制度的)、精神的(或意识形态的)三个层面[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城市开始大规模征地拆迁和旧城改造,社区人口不断流动,居住环境发生转变,生计方式趋于多元,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悄然变化。各种文化因素相互碰撞,汲取与传承相互交织,对社区居民造成深远影响。
一、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冲击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是人口城市化,包括各少数民族从传统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回族人口遍布全国30多个省区市,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西北和西南地区回族聚居区相对集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回族社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回族总人口达1058.6万人,是我国除汉族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也是我国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少数民族[3]。探讨和研究回族社区文化变迁及由此而引发的文化重构,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其他少数民族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尤其是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回回营是一个古老的村庄,隶属昆明市呈贡区(2011年11月撤县设区)。《呈贡县志》记载: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军队征讨云南元朝梁王残余势力,讨伐平定后部队奉命戍边屯垦。其中一个叫马相国的人所带领的部队多为回族,驻扎定居的地方取名为“回回营”,一直发展至今[4]。回回营社区辖区面积1.68平方公里,距离呈贡老城5公里、新昆明市级行政中心3公里。2011年底,社区下辖3个居民小组,有常住人口523户1626人,其中回族1605人,回族人口占98.7%,人均耕地不足0.3亩,居住有外来人口3000余人,主要为回、彝、布朗、布依等少数民族。回回营社区内有一座明朝所建、清朝重修的清真寺、一所回民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是呈贡区最大的回族聚集社区。2011年8月及2012年1月,我们两次来到回回营,通过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等方法,对该社区内居住的因城市扩建而实现城市化的回族群众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自2003年呈贡新城建设启动以来,回回营新型社区被定为原址改建。社区原有的大量土地被征用,仅市中医院、区消防中队、地铁站及周边路网建设就征地813亩。社区群众几乎一夜间从农民身份变为城市居民,支离破碎的社区业已成为新城中与市政府和大学城遥相呼应的“城中村”。
二、回族社区城市化后的适应性变迁
(一)物质文化带来的适应性变迁
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使农民迅速成为市民,回回营居民的谋生手段从单一的农耕到日趋多样化。根据调查所得,上世纪80年代,回回营居民靠养殖、蔬菜种植、腌制咸菜为主要经济来源。有了数量不多的几亩地,可以不为衣食住行所忧愁。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依靠种植烤烟及收购烟叶、种养殖等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也还算稳定。从2003年开始,建设现代新昆明呈贡新城,土地这一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没有了,居民干起了个体运输、清真餐饮,或打临工养家糊口。在我们实地调查中,45岁以下的男性,75%以上都在呈贡新区或外地打工。据有关统计资料,在呈贡区及大学城各高校物管、保安行业中,来自附近失地农民这个群体接近50%。年轻力壮的男性,大都奔走在二、三产业之中。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不去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不能养活一家老小,在城市中就无法生存。调查中,64%的人觉得生活有压力。
政府对社区居民以货币形式分批发放了征地补偿,人均约五六万元。起初,个别居民拿着补偿金去旅游、买车,开始享受了。社区看到这种情况,采取自愿的方式,集中居民的部分征地补偿费,以社区居委会名义注册成立了呈贡伊兴园林公司和呈贡穆盛建筑工程公司,主要经营园林绿化和土石方开挖。居委会主任兼任两个公司的董事长。居民作为股东入股,公司有了收益对股东返利。此外,当地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大力支持发展技能培训,提供了厨师、园林绿化、创业培训等。在社区的号召下,居民参与热情非常高,先后有600多居民进行了上岗培训。
(二)社会文化带来的适应性变迁
社区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组织,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或缺的方面。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组织,是依赖村民小组和村委会展开的。而城市中则由居委会和小区的物业公司来负责。我们调查的回回营社区隶属于呈贡区雨花街道办事处管辖,但办事处似乎并不对他们进行管理,行使管理职责的依然是原来的村委会和村委会组织起来的物业部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日常生活中遇到邻里间矛盾和困难怎么办”时,被调查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找村上”。如此使得回回营社区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呢?
上世纪末,回回营村狭窄泥泞的乡村小路,茅厕,鸡窝、羊圈、牛棚等,随处可见。由于不通公交,出入极不方便。呈贡新城的建设中,回回营社区开始列入政府统一规划,彻底告别了原先的环境。现在的社区,住房修葺一新,道路干净整洁,屋前屋后是绿地草坪,绿树成荫,路灯明亮,环境优雅。新建了4个警务室,24小时有联防队员值班。建设了社区公园、灯光球场和活动中心。过去社区旁的一个小水塘,经过改造,水边修建了小凉亭,种植了鲜花和树木,成为了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在社区主要街道,随处可以看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宣传民族团结的墙体彩绘。目前,回回营正在积极建设省市区三级联创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居住质量的转变与提高,使社区与城市进一步走向融合。
(三)精神文化带来的适应性变迁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居民带来了精神文化的变迁。由于耕地减少,大多数居民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不再为生计而整天忙碌的人们,业余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的精神追求也相应多样化了。宗教活动场所、社区中的文体活动设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宗教是一种信仰,信仰者的虔诚程度具有年龄化的特征。回回营有一座清真寺,是呈贡新区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位于社区中心。调查中,60岁以上老人有92%常去清真寺或在家做礼拜。很多老人表示,若条件允许就打算去朝觐。被调查的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也有23%的说自己常做主麻,有时也去清真寺做日常礼拜,这里边又以妇女居多。其余的只在会礼(即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大型宗教节日)才去礼拜。如今,空闲时间更多被现代化的内容所占据。在社区一角,设置了全民健身器材,清晨和傍晚都聚集了喜爱运动的人们,参加者多为妇女和儿童。很多60岁以上的居民多选择在社区棋牌室和小花园石桌上下棋、打牌。而35岁以下的年轻人,经常聚集在一起打牌、打麻将,要么独自在家看电视、上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基本与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一致。
社区居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回回营小学由清真寺举办,是公益性的。目前有8名教师,60多名学生,其中回民50多人,主要以招收本地居民的子女为主,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回回营小学虽已被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课程,但每周仍开设了一节阿拉伯语课程,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伊斯兰文化。社区还举办了一所规模不大的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对孩童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如教育孩童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回汉一家亲等,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穆斯林文化。目前,幼儿园教师都是由回族担任,共有回、汉、彝等民族的孩童32人,回族学生与其他各族学生融合发展。借助回回营社区独特的区位,各种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比较多。在斋月和寒暑假,清真寺为满足宗教学习的需求还会举办妇女学习班、儿童学习班等。除了阿訇,有时还会邀请附近大学的老师来授课。现在入驻大学城的9所高校,共有10余万学生。周边高校大学生、社区居民前往回回营进行各种交流活动也不断增多。2011年开斋节,笔者就遇到数十位来自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穆斯林学生到清真寺做礼拜,能够容纳三四百人的大殿里跪无虚席。
民族社区是具有相同宗教文化关系的人们相互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回族社区中人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由此形成民族凝聚力[5]。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个事例。2009年5月,社区居民CZF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急需实施手术。高昂的手术费不但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还使得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也面临辍学。社区居委会、回回营小学和清真寺得知这个情况后,积极捐款捐物展开救助,两天时间就为这个不幸的家庭筹集善款1.4万多元。在社区和社会各界回族同胞及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居民CZF手术获得了成功,康复出院。
三、结语
呈贡回回营社区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保护、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少数民族社区的稳定与繁荣,这样才能实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同时,只有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按照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法则,才能顺利完成从传统社区到现代社区的转变。社区居民要自觉调整心态,放弃自我封闭和保守,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投身城市化建设,实现民族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6]。
参考文献:
[1][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呈贡县志编纂委员会.呈贡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束锡红.西北回族社会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J].回族研究,2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社区文化变迁与适应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回回营为例”(项目编号:2011Y2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