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如何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
2012-04-29刘西曼
刘西曼
3D打印也许是继2010年的云计算、2011年的物联网之后最火热的一个技术词汇。3D打印也属于“信息技术”,只是把制造业的一些环节自动化了、数字化了——这是否可以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诸多迹象都在表明,美国的制造业正在强化,制造业在缓慢回流本土,3D打印这一兼具信息技术和制造基因的变革又将如何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
3D打印的本质
它的制造业基因在于,这依然是制造业,需要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需要从打印机设计、需求分析、产品模型设计、打印、营销等过程,打印机设计相当于以前的机床生产,而打印则相当于原来生产线上的制造。
从信息业基因的角度看,原来的设计环节早已经可以实现CAD等数字辅助模型设计,甚至在制造环节,诸如汽车业、电子业等也早已普及了机器人等辅助生产环节——换句话来说,3D打印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而是将这种自动化技术提升到了新的水准。
从技术史的维度去看,3D打印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技术进一步深度媾和的结果,我们比较容易能够更加清晰地定位这一技术所处的坐标系:它本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或者叫变革、或者说进化,是信息化面向传统行业渗透的必然结果。
我一般把生产工具分为“财富增量生产工具”和“财富存量生产工具”。这听起来是一个古怪的分法,但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增量工具就是能够直接帮助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化工产业就通过石油这种原来几无用途的黑色液体变成了现代工业之母;而财富存量生产工具则主要是帮助人们替代掉前面落后的工具,只是降低了工具的成本、或者说提升了效率,它不一定创造了新的财富,比如新型的纺织机替代传统的纺织机,但是生产的东西一样。
当然,有些产业兼具二者的特征,比如IT,没有IT帮助,难以生产一些复杂的产品。但更多时候,它还一直是存量工具,只是提升了生产效率,这未必能创造更大的财富,因为在一个产能普遍过剩的年代,这也意味着生产工人的减少,很多人进入了所谓服务业,很多服务业并未创造新的价值,况且很多人失业。当然,就任何提升了效率的生产工具来说,从长期来看,都还是有很大概率帮助提升社会总效率的。
作为一种工具的革新,3D打印和IT产业有一定相似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效率工具,原来一些产品不再需要大公司垄断了,小公司、乃至个人都可能把创意转变为产品,成本有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在一些高精尖领域,这种制造可能帮助生产出更加复杂的新产品,比如航空发动机、一些特殊零部件,是增量生产工具。
潜在的赢家输家
正是因为3D打印的这种双重属性,我们不妨可以推断:3D打印恪守着工具的中性主义,关键是怎么用好它。正如,《创客:新工业革命》和长尾理论的发明人安德森所说:互联网令出版、广播、沟通走向民主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分享行为以及数字分享者的范围,现在制造行业正发生同样的事情——“事物的长尾效应”。3D打印让“全面创造”、“制造业民主化”成为可能——这是一个盗火者角色。
能够确定的是,对于高端制造来说,人力成本占比极高,3D打印让很多秘而不宣的工艺、手把手传承的技工技术的重要性由此降低了,制造业更加标准化、数字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日本等“技工国家”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特别是那些制造领域的小型“隐形冠军”,技术一旦外泄则变得可复制。而如果它们大幅使用3D打印,虽然会保持产业竞争力,但是就业人口也会相应的减少,很难是其中的赢家。
对于美国,问题则相对明朗。因为美国是一个资源丰沛和相对低廉、人力资源昂贵的国家,3D打印会对冲掉竞争者的人力成本优势,加上它本来的信息技术、资源成本优势,制造业回流一定是利于美国的,而直接受到冲击的则是日本、德国这些资源并不丰裕、人力成本接近的国家,最早受影响的并非中国。
对于低端制造来说,3D打印的作用类似于富士康的机器人,无疑将会降低对工人数量的依赖,对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国家产生一定的冲击,加速制造业就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但是,如果这种技术外溢较快,中国也有望在中高端市场抢占欧美的制造业份额,得失较难以衡量。
从企业的角度看,在IT领域,不是少数极客而是企业在掌控;或者说淘宝这样的长尾平台出现,最终获胜的淘品牌还只是少数,淘宝是唯一的大赢家……“创客”们真正能脱颖而出的也必然是少数,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这种载体来取得成功,制造业环节的成本降低,反倒会让其他环节的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虽然不排除制造业的Twitter、Square出现,但是,创客们最终可能还是会停留在C2B式的小众定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