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寓教于趣 ”
2012-04-29宋学萍
宋学萍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586”,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唤起,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设置游戏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爱做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要借助游戏情节,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转化为游戏的规则或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位置》时,我就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和他们做一个排队的小游戏。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排成一个纵队,让他们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同学?有几位同学?自己在第几位?再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排成一个横队,让他们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左面、右面有哪些同学?有几位同学?在这个游戏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体验和理解了“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对于老师而言,没有填鸭式的讲,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枯燥无味的学。我们只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了一种学习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以充分地体现。
三、适时地赞赏鼓励,获得进取兴趣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也说过:“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赞赏和恰当地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小猴和小猪在分吃一个西瓜时,小猴吃了这个瓜的二分之一,小猪吃了这个瓜的四分之一,你知道他俩到底谁吃得多吗?”学生马上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里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瓦房店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