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班队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
2012-04-29雷琴华
雷琴华
某日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时与学生一起聊到了一个话题:“小学六年,你最喜欢的班主任是哪一位?”目的是想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一下曾经教育过他们,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借机激发他们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没想到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到“没有!”复问,答案还是一样。
那一刻,我沉默了,甚至有点气愤。是呀,六年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里,哪一位班主任不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而默默无闻地付出过,可孩子们为什么会不喜欢他们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好奇心,而缺乏热情、缺乏感恩之心的“机械人”。
而现在,每月每周的班队课,我们都在按计划地认真地开展着,为什么教育出的学生却仍会如此的冷漠,冷漠到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冷漠到不喜欢任何一个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他们的老师。沉默过后,气愤过后,我开始反思我们的班主任工作,特别是作为班主任育人的主渠道的主题班队课的开展,发现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1. 主题“节日化”
每学期每周的班队活动主题都是怎么确定的呢?老班主任一定会说,这还不简单,结合每个月的主题嘛!一月有元旦,三月妇女节、植树节,四月清明,五月汶川地震、母亲节……外加文明礼仪、安全教育,无外乎如此。这样年复一年的“节日教育”真的起到教育作用,真的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吗?
2. 形式“热闹化”
再说说班队活动的形式,每次去听班队课,填写评课意见时,我几乎都会写上“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或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所听到的班队课无一例外都很热闹,学生时而吟诵,时而演唱,时而相声小品。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班会课俨然成为了学生的才艺表演课。这样的课也许能一时让学生眉开眼笑,让学生自豪不已,但笑过之后、自豪过后,还会留下些什么呢?
3. 教育“简单化”,意识“敷衍化”
还有一部分班主任认为这班队课周周开展,实属多余,只要学生不调皮捣蛋,不违反校纪校规,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了,于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培养得力的班干部上,处理问题方式也尤为简单: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就“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而所谓的班队课却并没有真正上好,即使是上也只是走走形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就学会了应付老师。师生关系也变得微妙,演绎了一场场现实版的《猫和老鼠》。
那怎样的班队课,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1. 主题的确立应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我个人认为,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班主任还应关爱学生,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烦恼,由此确立班队课的主题,并设计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班队课方案。我想,这样的班队课才可能是打动学生的课,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地关注他,关心他。如针对“学生夜晚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学生挑食”“精力旺盛,动手能力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朋友”等等现象,班主任可确立主题,开展班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真关心他们,连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关注到了。
2. 班队课不是才艺表演课
我个人认为,班队课还是不宜太过热闹,更不应该上成才艺表演课。我们可以就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出心中的烦恼。通过谈话,让学生主观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再以诚恳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改正意见,帮助其健康成长。整节课,也许只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却可以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起到“才艺表演课”所不能起到的效果。
3. 转变意识
我们要教育的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所以“杀一儆百”的简单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只会让更多的学生产生“这是什么老师”的埋怨。因此,我们班主任还是应该认认真真上好班队课,避免教育方式的简单化。
总之,教师应认真上好班队课,利用班队课的主题内容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所付出的心血才会浇灌出希望之花。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