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23”重要讲话的继承与创新

2012-04-29黄苇町

人民论坛 2012年24期
关键词:三个代表讲话道路

黄苇町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江泽民的“5·31”讲话,胡锦涛的“7·23”讲话,都浓缩着一个主旨,就是要用思想的光辉,照亮我们党历尽千辛万苦才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两个“不为”内涵深刻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一个“毫不动摇”、两个“不为”,既是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定下的重要基调,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两代共产党人所做出的历史选择的深刻总结。因为在这期间,曾出现过两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刻。

第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是1992年初春,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当时我们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冲击:1989年的北京“六四”风波与接踵而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政权”,我国对西方独霸全球的政治野心的妨碍进一步凸显出来。西方政客们几乎连一分钟也没有犹豫,就把新的假想敌目标迅速切换成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也对我们党内一些人产生很大的思想和信念冲击。

党内围绕改革开放政策的争论,随着形势突变开始向一方倾斜。面对黑云压城的国际形势,中国如何应对?已经“船到中流”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前进还是后退?问题如同两块大石头,压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头。而这时又正处于酝酿党的十四大主题和中央领导集体组成的敏感时刻。

1992年春,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趁自己还走得动时,依靠个人的意志力和影响力,再推中国一把,给正在减速的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南巡讲话”作为党的十四大的定调讲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帮助我们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犹豫和动摇、迈开发展大步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价值观混乱、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等现象,引起江泽民的关注。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提出“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他还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在保证来自工、农、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作为党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骨干的前提下,要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实际上,邓小平逝世后,就有一些人抛出所谓《万言书》,称国企改革就是私有化,搞市场经济就是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此刻,他们更指责“七一讲话”是专门为私营企业主入党敞开大门,会改变党的性质。甚至搬出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认为“三个代表”应该是代表“先进阶级”、“先进生产关系” 、“先进社会制度”等等。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种种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调,他强调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重要讲话为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做好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艰难探索,倍加珍视

如今,我们党又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刻。

胡锦涛坦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中国来说,这10年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因为它上接百余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10年为21世纪的中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尽管同邓小平“南方讲话”、江泽民“5·31”讲话时相比,经过10年的改革发展,党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进一步增强了,但胡锦涛在“7·23”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正因为它不虚夸、不遥远,说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心坎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正是适应这一目标要求提出的。改革开放34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7·23”讲话的主题或主线,就是要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一个几代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因此,每个有责任感的中国共产党人都高度关注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和走向。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江泽民的“5·31”讲话,胡锦涛的“7·23”讲话,都浓缩着一个主旨,就是要用思想的光辉,照亮我们党历尽千辛万苦才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给人们以希望,给人们以信心,给人们沿着它继续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力。

在 “7·23”讲话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10年探索中,所获得的许多宝贵的新鲜经验和新的认识。讲话提出,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具体化。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道路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反复检验证明的,是中国走向崛起、人民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持续、坚定地一直走下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

(作者为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

责编/肖楠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三个代表讲话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变脸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