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泉州旅游文化金色名片
2012-04-29张少榕张跃良
张少榕 张跃良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海峡西岸历史名城泉州,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片区组成,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满山文化 满山历史
清源山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后又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清源山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
其中有我国东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伊斯兰教圣墓,以及保存在九日山中的宋元时期祈风石刻群和“海上丝绸之路”胜迹等等。同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也供奉在此。
清源山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老子石化造像,充满仙风道骨的魅力,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据传,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四处云游,由楚入闽,在清源山羽化成仙。
正如易中天所说,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清源山“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
仙山胜景美哉清源
清源山之美,在于它的钟灵毓秀;清源山之灵,在于它的地脉风水与仙风道骨;清源山之神,在于它有许多至今无法破解的神奇与神谜。
“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半凝处滴疏林。”漫步在清源山,油然而生一份空灵和宁静之感。在满山青翠的世界里,尽可以闭上眼睛,冥想古代仙人的哲思,体验时空变幻的交流。
顺着木栈道,登临高处,眼界顿觉开阔。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是我们现所能抵达的清源山最高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这一带山脉横断,峰峦起伏,层次变化极富规律;群落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从中随步可见历尽风霜依然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春夏之间山顶云雾蒸腾,洞前亭阁缥缈。又因高居主峰,下临无际,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尽收眼底,远景有大海苍茫,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海大观”意境图。
南台岩则如“空中楼阁”,巨石高耸,视野旷远,左挹大海,右带金溪,晋水横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东西两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观”意境区中一处妙夺天工的奇景。同样有释、道、儒三教建筑紧依绝壁而起,四周树木葱茏,亦是一处游人登高远眺之佳景。
满山风景,满山历史,满山文化,让清源山美名远扬,已经成为泉州的旅游龙头品牌。
整合资源争创5A级景区
清源山对外正式开放三十多年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盛赞,对“海西旅游”、“海丝旅游”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当地旅游经济担负着支撑作用。景区2009年经济收入达10765.28万元;2010年经济收入达11090.72万元;2011年经济收入达11477.7万元。
近年来,更是投入数亿元资金到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宣传营销、服务提升等方面着力,深度挖掘传承千年的道家文化,精心打造“道教名山”品牌,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福建省旅游局和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清源山的5A创建工作,省旅游局和泉州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支持清源山创建5A工作写入全省旅游工作报告及市政府工作报告。泉州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组长的清源山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清源山管委会主任黄环生告诉记者,经多方努力,清源山景区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客抽查满意率持续增长,日前已通过了5A景区景观价值专家评审。这意味着,清源山离摘下5A级国家景区,仅一步之遥。
另据黄环生透露,泉州南少林、锦绣庄两处特色景点也将一并捆绑,纳入清源山申报5A景区范畴。不过,经营模式上却有所不同。今后,在保持清源山、九日山景区、灵山圣墓现有景区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三地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景区的经营收入由各景区按一定比例分成,但南少林、锦绣庄将保持现有的经营模式。
同时,为积极发挥清源山旅游龙头品牌作用,围绕“道教圣地清源山”、 “游历大中华,悟道清源山 ”、“道商清源”等宣传主题,清源山管委会还在央视、福建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中国风景名胜》杂志、《中国与海外》杂志、《香港商报》等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清源山景区,提高清源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创建5A旅游景区,清源山走向了保护与开发并举,开发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景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已逐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一张金色旅游名片!(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