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探讨

2012-04-29潘端莲

会计之友 2012年27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

潘端莲

【摘要】 在教学科研型大学中,科研与教学并重,建立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的制定、跨部门科研活动的协调及资源的配置,从宏观上给予指导与控制;院(系)二级单位是科研管理的重点,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 教学科研型大学; 二级管理; 科研管理

我国许多教学型高等院校随着学校科研水平的不断向前推进,逐步确定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战略目标,以真正实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可以看出,在高校发展战略的转型过程中,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要求高校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以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如何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高校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和推进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一、高校科研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是一个组织,高校的各个行政部门、二级院(系)之间既是一个协作系统,又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为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高校也需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外部环境因素、战略因素、规模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会面临着这些因素的变化,从而将对高校的组织设计产生影响。

教学型大学主要是以教学为核心,组织的设计以教学为核心来开展,科研处于次要地位。教学型大学的教学管理常常可以常规化和标准化,而科研成果并不多,为了缩短管理控制流程和路径,高校的管理体系往往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直接管理二级院(系)的各项工作。因此科研管理主要是以学校的科研主管部门为主体,由科研管理部门来规划和管理二级院(系)的科研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在高校中也越来越重要。快速增长的经济给高校带来了更多的研究课题,并不断增强了高校的科研实力。面对此契机,很多高校提出了转型的战略,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在这种高校发展战略的调整下,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教学并重,但科研管理往往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要求二级院(系)的科研管理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此时,原有的管理体系很难适应这种需求。如果还沿袭原来的科研管理办法,二级院(系)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会形成协作困难、职责不分、任务不明的情况,二级院(系)缺乏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阻碍了学校科研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高校发展过程中权变因素的变化,构建适合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级管理实质是分权管理的一种形式,将组织的权力进行划分和配置。一级权力赋予组织的决策层,主要是对组织发展进行决策、指导和规划。二级权力赋予组织的操作层,主要负责具体事项的决策和操作,以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二级管理形成了权责分明的两个管理层,在两种权力之间保持直接有效管理控制路径。

二、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

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是通过调整学校与二级院(系)的科研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发展学科,促进学科团队的建设,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因此,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就是要依据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在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原则的指导下,在学校科研政策的约束下,将以学校科研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二级院(系)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使院(系)拥有足够的科研管理责任和权力,成为具有灵活的高度适应性和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在构建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时,必须要考虑体系构建完成后,保证稳定运行中的效率,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有序、可预见的受控状态之中;同时要在动态适应中创新,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提高二级院(系)科研管理的灵活应变能力,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的创新和长远目标的实现。

因此,构建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二级管理体系在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协调、控制、激励、绩效评估、人员培训等。

三、实现高校二级科研管理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校院(系)科研管理的职责与权限

为确保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得到高效的运行,防止出现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明、扯皮推诿,明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院(系)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十分重要的。

在制定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时,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学校的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科研工作重点,分解科研任务,制定对院(系)二级科研单位的科研考核目标,协调跨院(系)的科研活动和资源配置,对院(系)二级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进行考核与控制;院(系)二级科研单位则是科研管理的重心,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能够自主地开展科研活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收取的科研管理费也必须以一定比例分配到院(系)二级单位,以保证二级单位自主进行科研管理的经费来源。

(二)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制度,院(系)应建立相应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年分解下达的科研目标,院(系)应根据本院(系)的学科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情况,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团队、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从团队到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按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

在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院(系)科研管理中的作用。院(系)应建立院(系)的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限项申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院(系)建立学科团队,通过团队科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也是保证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学科团队积极申报科研研究平台,利用平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科团队和个人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转化研究成果,服务社会,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绩效评估机制

对科研管理而言,目标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绩效评估机制。对学科团队和教师个人的科研管理绩效评估是根据他们完成既定目标的结果来评判的,这些目标对于他们成功地完成科研工作至关重要。

科研管理绩效评估应分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是学校对二级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的评估;第二层面是在二级院(系)内部学科团队和个人的评估。第一层面的评估是根据学校对二级院(系)下达的科研目标进行,考核中应考虑二级单位占用学校资源的不同,如经费拨付、师资情况,设置不同的权重,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各二级单位的实际科研绩效。第二层面的评估要根据院(系)对学科团队和教师个人科研目标的分解落实情况来进行,同样应考虑到资源的占用情况。要做到绩效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具有激励性,在目标管理环节时设定的目标指标必须具有明确性、可检查性或可测量性。在量化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教师的职称、岗位级别的不同,每人设定的目标不同;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对不同质量水平的科研成果应赋予不同的权重,鼓励教师多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成果和课题立项。为使评估机制具有激励作用,考核结果必须同教师个人的职称评审、岗位定级等挂钩,同时对学科团队和教师所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进行额外的单项科研奖励。

(四)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

要保证二级科研管理的有效运行,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特别是二级院(系)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二级科研管理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

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具有高水平的信息处理、实践和组织协调能力是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因此,从学校到院(系),要建立定期的科研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包括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使科研管理人员对学校政策和课题申报要求等了然于心,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更高效地服务于学科团队和老师。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影响高校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在构建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时,必须结合高校与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既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科研管理的有序进行,又能使二级院(系)科研管理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共同实现高校的科研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韦元,王世锋.成长型高校科研二级管理机制的构建与过渡[J].科技管理研究,2009(2):121-122.

[2] 刘超.高校科技目标责任管理方法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190.

[3] 李煜.试论新时期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J].科技与生活,2010(2):79.

[4] 王蕾,赵秀海,吴丽娟.高校科研二级管理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5):40-43.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
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
高职科研管理中量化考核的局限与人文反思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风险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如何做好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
论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