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角色的确立
2012-04-29张强
张强
摘 要 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帮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问题。从体制、老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角色的确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介绍了在唤醒“主体”意识、改革教学过程和革新评价方法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认知主体
0 引言
论读书中国学生不比西方学生差,论智商以华人为主的东方民族居世界人种之冠,但是近现代科学技术执牛耳者却多是西方人,西方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领导着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育的长期供不应求和教育观念的僵化落后,导致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大行其道,根深蒂固。“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怎样升入更高一级学校?考个好成绩。”这就是我们学生的求学思路和家长的指导思想。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多年,但收效甚微。我们强调的是你记住了多少知识,人家强调的是你能应用多少知识,我们可以培养出许多能考出高分成绩的学生,而人家可以培养出许多创新意识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教育观念的差距导致人才培养的差距。由于教育规模的庞大,我们也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人才,但难培养出“将才”,更难培养出“帅才”。
传统教学模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虽然存在不少弊病,但仍然有它合理和有效的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正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建立还受到现实条件的许多限制。因此,现在提出了一种“双主”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折衷。从现实状况来看,“双主”模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院校环境尤其是军校环境中,课堂教学还必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求得到强化。但无论是“以学为主”模式还是“双主”模式,都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同“以教为主”模式的重大区别。教与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通过先进、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显然,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作为“主体”角色的参与,目标的实现就很难令人满意,甚至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帮助学生进入自己的主体角色,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探索的问题。
1 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现状
现实情况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角色的确立还有相当大差距。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主体”角色的意识,或者外界条件妨碍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从教育体制上来说,现在仍然是脉承传统。历史形成的一整套院校教育的思想理论和教学制度,都把教放在主要位置。在教与学的主要矛盾中,教是主要矛盾方面,学不好涉及的只是个人,而教不好则影响所有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形式和课堂教学的地位在院校教育中仍然无可争议。但正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师生的主从关系,为知识的传授提供了“灌输”的环境,更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课堂上信息的流动方式几乎就是半导体,学生处于被动和压抑的状态,这样必然抑制学生的主体意识,妨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从教的方面来说,除了那些“照本宣科”的老师以外,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总希望把课讲好,让学生尽量多学一些知识。但是,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易事。什么是学生的主体角色,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如何帮助学生进人主体角色?这都要动脑筋思考和在实践中探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行为的惯性使教师很难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工作任务的繁重,使教师自然而然地驾轻就熟、循规蹈矩。另外,先进典型的导向也主要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范围内,对新教学模式的倡导力度不大。
从学的方面来说,我们的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长大的,尤其是中学,采取的是“目标”教学法,目标就是那一张高考试卷,考得高分就是对教育投资的最好回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那一张试卷,理想前途都跟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严格按照学校和家长的设计和要求,在书山题海中劳其心智,一点点个人的兴趣爱好早被剥夺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可言?大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延续了中学的思维定势,他们听命安排,一味依赖老师,没有自己主动追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对付考试,围绕着考试来开展学习,平时学习马马虎虎,考试前一塌糊涂,找往届试卷,要考试范围,做模拟试题,甚至策划考场小动作,这在当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体制、老师和学生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学习主体角色的确立还有许多困难。
2 措施和效果
围绕“在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确立学生主体角色”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
2.1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上应试的目标追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解放,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在教学活动中“当家作主”。
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的主要加工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对于教学活动,不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来看,学生都必须是主要参与成分,而且这种参与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大学期间我们要得到什么,鱼还是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鱼”是知识,“渔”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是要有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学中传授的知识除公共基础知识之外,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都会随专业领域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与科技最新现状相比,学校所学的东西是相对滞后的,如果仅仅被动地满足于书上写的、课堂讲的,知识的占有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利用大学的知识氛围和有利条件,主动去开拓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这就是我们在建构认知结构时的“主体”意识。许多成功人士谈到大学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大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充分的时间,使我能读我想读的书,做我想做的事”。他们是大学中有主体意识的求知者。
另外,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时期虽然重要但毕竟短暂,许多新的知识、新的能力要在漫长的工作过程中去获取,那时已经没有学校那样的学习条件,更需要有学习的主体意识。如果我们在大学就养成了学习的主体意识,将终身受益。
我们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这些观点,在课程实践的安排中体现这些观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些思想。
2.2 改革教学过程
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取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学习材料,对所学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建立新获取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并加以认真思考。而现在的情况往往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都是“信息密集型”课程,学生连消化都还来不及,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主体角色的身份了。再加上课堂教学老师在讲台上一站,居高临下,口若悬河,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3 革新评价方法
应试教育的顽固不化,问题出在教学评价系统,不论教还是学,都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要政变这种现象,必须革新教学评价方法。
首先,我们不只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的成绩由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和上机考试综合评定,同时还参考平时作业和提问的表现。这样就不仅是一个学习结果的考查,而且还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考查。主体意识强、学习积极主动又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评价最高。
其次,对大作业不光看最终结果,还要看过程。在大作业过程中,我们全程跟踪,每做完一段,就进行评审,既是指导也是考核。这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必须重视,在整个大作业过程中不敢掉以轻心,也避免了个别因素造成的考查失实。
第三,注重动手能力。计算机说到底是一种工具,课程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在成绩评定时,我们不断加大上机考试成绩的比例,并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力争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这些评价方法的改革,虽然不能把学生从分数的禁锢下完全解放出来,但是价值取向朝知识应用能力倾斜,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形成。
3 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角色的确立,实际上是很难的一件事,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评价体系。我们的一些做法是否真正有效,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接受考验。但是,革除教育的弊病,让学生在一个更有利于求学的环境中成长,为边防部队培养出更多的合格警官,是边防院校教员的匹夫之责,只要可能,这种教学改革的实践会一直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 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