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趋势
2012-04-29陈庆鹏
[摘要]2010年,《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把两岸经贸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后ECFA时代”。可以说,这个时代有压力也有机遇,加强两岸的经贸合作既有主管条件所迫,也有难得的客观优势。面对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后ECFA时代 两岸经贸合作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两岸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展。两岸的经贸合作时断时续的进行,始终不能制度化,明朗化。当前,面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各国为了重振经济增长已展开了一场新的角力,为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大陆和台湾在加快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的同时,都必须要加快与外界的经济合作。另外,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为双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奠定了基础,于是ECFA应运而生。ECFA的签订为未来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保障,也为两岸今后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ECFA的内容及特点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指2009年由台湾地区提出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该协议是一个过渡性的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要求双方在1O年的时间内免除90%的商品服务关税,并相互开放市场,其中包括排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智慧财产权、防卫措施、经济合作、经贸争端的解决机制等。
ECFA采取框架协议模式,即先决定框架,列出未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具体项目,再逐步完成各项目的细节内容。这样可以避开争议性高的议题,提前落实贸易利益。ECFA基本上可分为早期收获、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议、争端解决及其他制度性规定等6个部分。其中,早期收获是货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提前自由化的部分;而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议及争端解决等,根据规定均必须在ECFA生效后6个月之内展开正式协商。
ECFA是具有海峡两岸关系特经济合作协议,是海峡两岸在“经热政僵”格局的大背景下展开博弈的突破性成果,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由此前的民间自发为主演进为由政府规划指导、有制度保障支撑的新型合作。
二、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海峡两岸经贸交流规模日益庞大,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持续推进,例如2010年东盟与中国的“10+1”进入“零关税”时代、东盟和中、日、韩建立了“10+3”经济区,均给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特别是台湾方面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大陆对两岸贸易的依存度在下降,而台湾对两岸贸易的依存度迅速攀升
据统计显示,2000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为16.87%,2005年1-8月的统计已达到27.06%;贸易依存度也由10.84%提高到18.94%;相比之下,尽管大陆对台湾的进口额增长,依存度却由11.18%快速下降到7.88%,对台湾进口增幅低于整体进口成长率。由此可见,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附性日益加深。
根据统计资料,对大陆投资在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1997年仅占35.8%,2004年达到67.2%;而台资占进入大陆实际外资总额比重从1997年的7.3%下降到2004年的5.5%。2004年台湾对大陆的实际到资已下降至第7位,列香港、维京群岛、韩国、日本、欧盟、美国之后。显而易见,大陆对台资的依赖在减少而大陆在台商对外投资的地位上升。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两岸的经济合作,大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台湾对大陆的需求也越发突出,而且,这一趋势也还会继续发展,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台湾必须顺应趋势,加强两岸的经贸合作,为两岸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才可能缓解当前台湾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大陆经济迅速发展,台湾需要大陆市场
众所周知,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越居世界第二,虽然这个“第二”有些牵强,仅仅在总量上的庞大不足以证明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至少,在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大陆能够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并且让美国和欧洲感受到强烈的威胁和危机,但从这一点来讲,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大陆这一庞大的经济体没有理由不吸引世界的眼光。由于地理资源等原因,台湾属于是外向型经济,与外界的合作对于岛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台湾正是赶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紧跟步伐,经济上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早已不再是什么优势,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更为抢眼,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多方都在寻求与大陆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希望建立更多的贸易区来进一步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可以说,现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到处都有中国大陆的身影,是焦点中的焦点。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更是让台湾慌了神,面对这样一个大陆,两岸经济合作始终不能制度化和明朗化,确实让岛内人士担忧。长期下去,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势必要削弱,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3.大陆需要借助台湾的力量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
经济发展的定义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也包括经济质量的提升。虽然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去,但是经济质量还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前一段时间,美国紧握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大做文章。其实就是希望能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改变本土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中国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看到了这是一个促使本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好时机。“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不仅能使我国的经济更好的融合与世界经济的大市场中,也能够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而台湾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近年来经济也不景气,急需开辟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再者来说,台湾和大陆之间贸易往来也持续了很久,有着先天的地理和人文优势,所以,大陆借助台湾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是不可缺少的选择之一。
三、后ECFA时代两岸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
1.两岸在后ECFA时代加强经贸合作的政治条件暂时有利
大陆3月14日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与以往不同的是,规划首次把两岸关系列为专章加以阐述,不仅指明了今后几年两岸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一个推进两岸经济合作的行动纲领。虽说过去大陆在政治方面一向是很支持两岸的合作,但是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支持。毕竟,台湾的政治阻碍性很强,大陆就算是加大力度来支持两岸经济合作也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大陆方面也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两岸经济合作上。从这一点来说,今天的高层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陆决心尽可能的扫除一切政治障碍,甚至是创造政治条件来把两岸经济合作推向一个高点。
2008年以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之所以能够复谈,就是因为国民党一直维持1992年两岸讨论“一个中国”时所达成的共识,即“九二共识”。过去的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大陆和台湾双方的领导人有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交往。国共两党不断的保持高层交往,展开交流对话,胡锦涛总书记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多次会晤,巩固了两岸双方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最终使得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进。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制度化协商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交往在两岸未来关系的发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国民党再次执政,两岸关系应该会顺着这一难得的政治基础展开更深一步的交流。这一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一政治机遇。
2.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经贸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两岸的文化优势也不能忽略。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密切交流,文化交流也随之跟进。两岸的民间交流因为上层建筑的巩固也被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近来,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两岸工业、科技、能源、环保产业以及文化、教育、新闻界的代表共约400人与会,通过了22项共同建议。预计两岸人员往来超过60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到l2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大陆各省、市赴台交流络绎不绝,多个省市的主要领导赴台参访。两岸交流已经从都会扩展到县市、乡村和社区,从企业界、知识界扩大到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等,拉近了两岸民众之间的距离,融洽了两岸同胞之间的感情。
这种文化的交流必然也会反过来推进经济的合作。所以说,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是和经济一起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就像是一个良性循环一样,这种趋势会因为“马太效应”的原理必将更加稳固。
3.共同的文化基础为两岸经贸长久合作提供精神支持
有段材料是这么描述的:在两岸经济互动中,从共同文化转化而来的民生追求和其中包含的经济发展、均富政策,大同理想,和谐共生理念都促进着两岸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适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共同的文化基础及建立在于其上的民生理想将为两岸经济互动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两岸属于两个不同的执政党,能在民生的思想上达成一种默契对于未来的经贸合作也是一个很难得的优势。
四、后ECFA时代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些建议
ECFA作为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框架协议,不仅是相互减税的贸易促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海峡两岸产业的整合效应,甚至是两岸的统一事业。在良好的发展趋势下,还应提高警惕,以免造成经贸合作的倒退,为此,提出一些建议。
经济上,一是要积极落实ECFA的内容,推进经济合作具体领域的后续协商,争取尽早达成协议,建立健全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二是要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我们大陆在继续改善大陆投资环境的同时,要设法促使台湾方面逐步取消陆资入岛的限制;三是要大力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大陆劣势产业的合作,以加快大陆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共同推动两岸经济转型升级,深化转变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最后是重视海试区的建设,以此为契机,大力投入,积极探索两岸合作的新模式。
政治上,要更加重视一个“稳”字。我们应当看到,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局面才初步形成,两岸之间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矛盾和分歧,还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民进党还有很大可能再次执政,“台独”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继续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稳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避免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两岸关系停滞与倒退。
文化上,在后时代的合作中,两岸关系不仅会因经济互动而坚冰化解,共享经济成果,而且更因共同的文化互动而共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从而会反过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合作。美国普天大学教授傅伟勋说:“‘文化中国指谓贯通海峡两岸的横面线索,警告我们文化断层可能造成‘永别危机;‘文化中国则指绵延流长的文化纵层,提醒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容任意割断。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能因为经贸的合作加强而忽视文化的交流,我们要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两岸的文化互动。
参考文献:
傅伟勋.“文化中国”与中国文化[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
作者简介:陈庆鹏,男,河北邯郸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