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学校充满生机
2012-04-29赵金龙
赵金龙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寄宿和走读并行的实验学校。学校建校于1991年,自2001年进行体制改革、面向市场招生以来,就依托“学习型组织”的现代管理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改革和创新,克服了在市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实现了学校市场办学的良好效能。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西城区“学习型学校”创建先进校、北京市创建“学习型组织”潜在先进单位。北京市和西城区创建“学习型学校”专家组多次对学校进行指导和调研,曾评价学校相关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颇具特色,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创办优质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不断创新、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和发展需要,我校在创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采取了五个策略和措施。
1.组织变革,开启学校发展的动力
学校组织的不断变革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校为解决办学时间短、品牌效应弱等管理问题,先后成立科研部、质量管理部,一方面加大学校教育研究的力度;一方面引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管理,构建并开始运行新型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学术和权力并重,执行快速和信息畅通的扁平化调整。
为减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缓解择校压力,解决初中优质生源和小初衔接教育等问题,学校逐渐推动九年一贯制,原小学部和初中部“六三”学制分段管理向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分段管理模式的过渡,并且加快学校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的一体化德育体系、一体化特色课程体系、一体化教研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学校还对已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重组,逐步筹建学校四大服务运营中心:课程发展研究中心,宣传和网络服务中心,图书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心,社区社会综合实践中心。
2.团队研修,铺就教师成长的快轨
优秀的团队是优质学校的根本保证。我校以教师为主的团队研修主要有:全员培训;分层学习;组内研究;知识管理四个方面。
通过教师团队研修,推动了学校各层面教师的不断成长,造就了一支教学有特长、管理能力强、胜任学校快速发展需要的稳定的、优质的教师队伍。
3.文化解读,明晰学校办学的灵魂
我校通过对学校非物质文化的解读,不断地明晰学校办学的核心文化理念、特色和价值观。
我校将核心文化理念确立为“生命与创新”。“生命”是指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浸润生命、教育温暖生命、教育启迪生命”的理念;“创新”是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激发生命、创新绽放生命、创新灿烂生命”的理念。同时初步确立了学校的共同愿景“成为亚太地区最受尊敬的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初定)”。
这些核心文化理念的形成,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清晰了教职员工个人及其行为在学校整体中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了教师们的归属感、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
4.课堂突围,再造优质教学的源泉
关注学生,构建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学校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体现情景性、活动性、互动性和学生主体性,最终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提高。通过教师课堂实践和研究,2006年学校课堂教学工作指导书发行,介绍了我校课堂教学双主体互动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内涵、原则策略以及“导学—自学”、“问题—探究”、“分组—合作”、“分层—任务”四种典型互动学习模式;2008年指导书再版,增加了主体性教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内容。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教学结合的方式过渡。
重视信息,凸显课程教材资源整合优势。2009年,学校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在坚持已有的主体性和互动性风格的基础上,体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整合,体现学习型小组的学习优势,体现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和特色,最终的落脚点是凸显学校核心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整合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为此,2010年学校将教师研讨的主题都集中在课程资源整合上,分别从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课例实践方面召开了三次教师研讨会。2011年学校又围绕教材资源整合开展深入的研讨。这些研讨,改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引导教师教学从重形式向重内容的方向转变,取得较好的效果和较大的影响。
5.特色发展,高扬生命教育的旗帜
我校以生命教育为特色,已经开展了整整八年的相关实践和研究。
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2004年,学校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正式引入生命教育理念;2005~2006年,学校以“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旅行;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为校本化理念,完成了对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美丽的生命》一套三册的编写和正式出版。
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2006年,我校以生命教育立项北京市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并提出“每天都是新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的阳光学子成长理念。2007~2008年,学校以校本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每年以五四、六一、迎新年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大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已成为学校一项传统文化并不断对地得到继承和发展。
生命教育家校协作的实践。2008年,生命教育北京市重点课题圆满结题,学校又以生命教育家校协作立项教育部规划课题开展研究。学校利用传统的周三家长互动活动,推动生命教育由教师主导走向家校协作,扩宽资源和渠道、扩大生命教育技能和效果,构建具有亚太特色的“大手牵小手,家家为大家;让阳光传递阳光,让生命启迪生命”生命教育家校协作特色。
《中国教育报》、北京电视台、《新京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相关经验也在北京市德育大会、全国生命教育现场会、宋庆龄基金会第五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等多种场合得到展示、交流和推广。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经验和思考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个管理变革的理论。我校通过构建学习型学校,克服发展中的障碍,激活学校学习氛围,改善教师教育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校组织变革和内涵发展,给学校多方面建设带来了明显变化。学校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整体设计。学校管理的整体设计是对学校发展的思考,是现代学校核心理念的演绎,是构建学校理想和愿景的蓝图。多年来我校以“愿景建设”、“科研引领”、“课程改革”、“特色发展”、“管理创新”等为核心理念进行整体设计,明确了学校的战略方向。
特色发展。当前我校已形成的办学特色有生命教育特色、艺术教育特色、英语教育特色等,“十二五”期间将是学校由单个特色走向群体特色,由文化输入转向文化输出的重要时期。
新兴生长。寻找新兴生长需要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新支点。我校进行的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四大运营服务中心的建立等都有可能成为新兴生长的力量和方向。
回顾学校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过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新在推动学校组织管理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创新是一种改进,一种完善,一种发展。创新,让学校充满生机。■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