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漫金山与传说的合成(上)

2012-04-29肖波尚永亮

古典文学知识 2012年3期
关键词:金山寺白娘子法海

肖波 尚永亮

提起镇江金山寺,人们都会想起水漫金山,想起法海和尚。白蛇传说为什么会与法海结缘?为什么会在金山寺展开惊心动魄的水斗?金山其地、法海其人有什么独特之处?白蛇传说对金山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探寻。

一、 金山其寺

金山地处镇江之北、长江之中。山上有寺,始建于东晋,现名江天禅寺,俗称金山寺。

镇江乃江南名郡,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镇江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江南重镇。在杏花春雨、水气氤氲的江南,城镇多是小桥流水、温婉柔美,相比北方城市,少了些刚劲苍凉的气息。而镇江是个例外。此地山虽不高,但或雄峙大江南岸(如北固山),或傲立长江之中(如金山、焦山),地势森然,颇现雄壮之气。三国时,孙权将治所由吴(苏州)迁至此地,称京口,并在北固山一带筑铁瓮城,京口由此成为江南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晋室南渡后,京口是南徐州的治所,是南下移民的主要集中地,成为都城建康以东的地区性政治中心。公元313年,祖逖自京口渡江北伐,中流击楫,慷慨激昂。五十年后,刘裕出生在京口,后来他以驻扎在此的北府兵为根基,两次北伐,建立赫赫战功,并最终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王朝,拉开了南朝的序幕。南宋初期,韓世忠在镇江一带大败金兀术,其妻梁红玉于金山妙高台擂鼓助威,传为美谈。在江南诸城中,镇江以雄姿劲气而著称,辛弃疾到此,不禁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往事。

镇江是长江、运河交汇的枢纽要地。隋朝时,朝廷相继开凿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与江南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其中江南河始自京口,终于余杭,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可通龙舟,有效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水系。“江南河的开凿与通航在镇江城市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它使镇江坐落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与世界最长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成为东南交通枢纽和东南漕运咽喉。”(严其林《镇江史要》,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镇江与杭州之间有了便捷的通道,人员往来方便而频繁;白蛇故事跨越两地有了现实依据,许仙从镇江水遁到杭州有了让人信服的可能。

镇江是盛产名篇巨著的人文高地。晋室南渡,众多才学之士汇聚镇江,产生了诸多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成果:祖冲之的《大明历》和“祖率”在此诞生,文学评论名著《文心雕龙》孕育于此,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编纂于斯……后来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亦诞生于此。大批文人学士流连于此,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著名诗篇,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被胡应麟誉为盛唐诗的典型缩影;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张祜《题润州金山寺》、苏轼《游金山寺》、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皆为千古名篇,为镇江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镇江是名寺林立的佛教胜地。传说中刘备招亲的甘露寺,位于北固山后峰,历来显名于世。镇江城西黄鹤山下的鹤林寺,初名竹林寺,始创于东晋;传说宋武帝刘裕年少贫微时,曾采樵山中,见黄鹤飞舞,他称帝后改竹林寺为鹤林寺;唐代中期此寺改为禅寺,是牛头宗的重要据点。城外寿丘山巅的慈和寺,原为刘裕故宅,南朝陈时立寺,是香客游人众多的名寺。焦山定慧寺,始建于东汉,清康熙南巡曾驻跸于此。此外,尚有因胜寺、罗汉寺、惠安寺、昌国寺、香严寺等诸多名寺。当然,在民间最有名的是金山寺。

金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小山,本在长江之中,清朝末年因江滩淤积才与镇江城区连成一体。长江之中有险滩,有暗礁,有沙洲,但突出江面的小山非常罕见。至镇江段而有金山、焦山,屹立于滚滚东逝的江水中间,显得突兀挺拔、气势非凡,也格外引人注目。金山在焦山的上游,是当仁不让的万里长江第一山。这座海拔仅60米的小山,初名氐父山,又名获符山,南朝时称浮玉山。传说唐朝中期,裴头陀在江边掘土获金若干镒,告之官府;时任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将此事上奏朝廷,朝廷下诏赐名此山为金山,并准用所获之金兴建庙宇。

金山之有寺,另说始于南渡不久的东晋时期,初名“泽心寺”。南朝时,梁武帝曾到此举办水陆法会,为当时最大的佛教盛典;唐代寺名金山;北宋年间,真宗梦游金山,赐名龙游寺;徽宗崇尚道教,改其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为天下神霄第一;南宋复名龙游寺;元代起称金山寺,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水陆道场,众多高僧会聚说法,影响甚大;清代康熙南巡,题写“江天禅寺”匾额,但民间仍袭称金山寺。金山寺声名远播,与宝光寺、文殊院、高旻寺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禅宗丛林,在清代它还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

金山寺成为天下名寺,除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屡受皇家重视之外,还有若干重要原因:

一是独到的建筑布局。与中国大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分左中右三路的建筑传统不同,金山寺大门朝西,正对长江,迎接奔流而来的滔滔江水。寺内殿堂楼阁依山而建,因地制宜,不强求对称,散布于山上,将小小的金山围了个严严实实,素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二是丰富生动的传说。比如“金山四宝”之一的东坡玉带,相传是苏东坡与金山寺住持佛印打赌而输掉的:东坡到镇江看望好友佛印,佛印正在讲经说法,对东坡说:“此间无处坐。”东坡答:“那就暂借大师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用作禅床。”佛印见他班门弄斧,有意为难:“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东坡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佛教指色、受、想、行、识)非有,学士欲于何处坐?”东坡语塞,只得解下玉带。佛印以袈裟一袭回赠。东坡写诗纪曰:“病骨难堪玉带回,钝根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又如道月解梦,当年秦桧召岳飞回京,金山寺道月和尚劝岳飞不要回去,岳飞不听,临刑前长叹:“悔不听道月之言。”秦桧遣人追捕,道月已坐化,留有一偈:“为国为民事,怎能不开口。”后人在金山西侧山腰建七峰亭,以纪念道月。再如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至今有妙高台纪念。

三是精彩的诗文胜迹。镇江是江南门户,而金山是镇江最有名的胜迹,游人众多,不乏经典题咏。“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张祜《题润州金山寺》)将金山浮浪江心、名寺晨钟的景致写得特别传神。“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苏轼《游金山寺》)写出金山夜景的神秘与恐惧气氛。明代文征明所绘《金山图》,为“金山四宝”之一。此外,金山脚下之中泠泉,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以煮茶的最佳水源而闻名天下。距金山不远的芙蓉楼,为江南名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使其声名远播。

总之,镇江乃名城,金山乃名山,金山寺乃名寺,在有名的地方发生特别的故事,附会有名的传说,似乎是水到渠成,合情合理。而镇江乃江南交通枢纽,是人口集散中心,往来人口众多,文化交流频繁,便于故事的传播。

不过,金山寺名闻天下,不仅仅因为其建筑、传说、诗文胜迹,更是缘于寺中有高僧、名僧,法海便是其代表。

二、 法海其人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金山寺高僧辈出,名气最大、家喻户晓的,当属法海。

可是,遍翻金山寺志,也找不出一位在此出家的法海和尚。寺中无此人,为何世人都说法海是金山寺的住持?为何今天金山寺中有“古法海洞”和法海像?此事虽蹊跷,却有几条线索可寻。

其一,梁武帝梦蛇传说。相传梁武帝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向他哀求:“我在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日上朝,一条大蛇游进殿来,复述了梁武帝在梦里听过的话。后来,梁武帝召见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宝志约请九位高僧,在金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一部《水陆仪轨》。仪轨完成后,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法会

(心斋《话说金山寺》,《中华遗产》2007年5月号)。这个故事有几条重要信息:一是女子死后可变为蛇;二是变成的蛇是大蛇、毒蛇,化为蛇的女子本身心亦狠毒;三是人蛇之间可以交流对话;四是佛事可以超度毒蛇、化解困厄。这些信息几乎就是白蛇传说产生的心理基础与故事梗概,若相信有这样的事,就很容易接受白蛇故事,也更容易理解民众对白娘子的成见和误解。

其二,灵坦与白龙洞传说。相传金山上有个石洞,里面有一条白蛇,经常口吐毒气,人触之即死。“唐代宗时,有位高僧叫灵坦,来到金山,在山洞(白龙洞)里参禅打坐,降伏毒龙,蟒蛇避走,毒气全消。”(《新编金山志》)灵坦法师俗姓武,山西文水人,是武则天的侄孙,出家后到金山寺,佛法了得,有传说其为金山寺开山祖师。白龙洞至今仍存,在金山脚下东北侧,洞内有一条石缝,据说深不可测、可直通杭州。如今白龙洞壁上还题有“此洞直通杭州西湖”八个字,洞口有一组白娘子与小青的塑像。这个故事又提供了几条信息:一是毒蛇为白色,白蛇又称白龙;二是蛇存洞中,以毒气伤人;三是佛可制服毒蛇,降蛇者为有道之高僧;四是金山寺有秘道直通杭州西湖。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白蛇”与“高僧”的身份,以及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还在杭州西湖与镇江金山之间设置了往来便利的秘密通道。

其三,裴头陀与裴公洞传说。此事记载甚多。宋代《嘉定镇江志》:“唐时有头陀挂锡于此,因名头陀岩,后断乎以建伽蓝。忽一日于江边获金数镒,寻以表闻,因名金山。”这是现在最早的记录,点出唐代头陀获金建寺、得名金山。故事一代代流传,细节越来越清晰,情节日益丰满。元代《至顺镇江志》:“龙游寺,在金山,旧名泽心……或云起于唐之裴头陀。”点出了唐头陀之姓——裴。明代《京口三山志》:“祖师岩,一曰头陀岩,亦谓裴公洞,相传唐裴头陀开山得金处,故名。昔有蟒蛇盘踞其中,头陀驱去之,故又名蟒蛇洞。”增加了几个细节:头陀岩又名裴公洞,裴头陀曾于此洞驱蟒。清代康熙年间《金山龙游禅寺志略》:“唐裴头陀生而颖异,胎素不群,唐河东裴相国之子也。因作文送出家,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斋一时,六时危坐。后来润之金山塔旁洞中,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兴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裴头陀的形象渐渐明朗,他是河东名门裴氏之后、相国之子,聪颖异常,在别处出家,有修为;到金山寺降龙驱蟒、兴复寺庙,后不知所踪。其所居之洞“在峰之侧,幽峻奇绝,入深四五丈许,宋相张商英题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宰相题诗,强化了故事的可信度。清乾隆年间《金山志》、《续金山志》:“头陀岩,在山西北,唐裴头陀所居,又为祖师岩。下为裴公洞,有头陀像供其中。”前面说头陀岩即裴公洞,这里点明二者不同,实为相距甚近的两个景点:头陀岩又名祖师岩,而裴公洞中供有头陀像。清光绪年间《金山志》:“岩曰头陀,亦曰祖师,在山西北,唐裴头陀所居。岩下为裴公洞,有头陀像供其中,舊志以为即裴头陀所居。《三才图会》唐释灵坦驱蟒处,故曰祖师岩。”此说将灵坦与裴头陀区别开来,灵坦修行驱蟒处为祖师岩,其下方为裴头陀所居,称裴公洞。总之,金山上除白龙洞之外,另有一洞,乃唐代高僧裴头陀驱蟒之地。

其四,镇江实有法海和尚。唐代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载:“大历壬子岁,真卿叨刺于湖。公务之隙,乃与金陵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萼、陆羽……以季夏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于兹山东偏;来年春,遂终于其事。”颜真卿与法海、陆羽等人所做的,是集体刊削《韵海镜源》这部巨著。法海参与其事且列名第一、在陆羽之前,当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稍后的李华提到了法海的另一面,《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云:“门人法励、法海,亲奉微言,感延霜露,缮崇龛座,开构轩楹。时惟海公,求报师训,庐孔氏之墓,起净明之塔。世异人同,泫然长慕。”法海在镇江的另一座名寺鹤林寺出家,是径山大师(法钦)的师弟,为人谦谨,对师父非常敬重,效法孔子的弟子结庐守墓,法海为师父建塔,受到时人好评。抗战前出版的《人名大辞典》对法海有更详细的介绍:“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赅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据此,法海俗名张文允,是镇江丹阳人,出家后好学善悟,是一位有学问的禅师,在当地文化圈较有影响。综合上述几则文献,可知法海和尚乃镇江本地人,是知名的僧人,文化素养深厚,生活在唐朝,在鹤林寺出家。他与金山寺没有关系,也不是除妖驱魔的禅师,似乎也没有云游四方的经历。

其五,小说中的法海。法海与金山寺结缘,始于明末冯梦龙的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科场失意,曾在镇江做儒学训导和教谕,对当地风物传说应有所了解。他把传说与史实结合起来,把法海与金山寺结合起来,写下了法海与白蛇斗法的故事:时间不是唐朝,而是南宋;地点是镇江金山寺;法海成了金山寺的方丈,他一眼看出白娘子是妖,点化许宣并帮助他制服了白娘子。许宣于七月七日在金山寺第一次见到法海:“且说方丈当中座上,坐着一个有德行的和尚,眉清目秀,圆顶方袍,看了模样,的是真僧。”法海道行高深,看穿白娘子的真面目,一声大喝,白娘子和小青便吓得翻船下水逃走。法海第二次出场,是在杭州西湖,“背驮衣钵,手提禅杖”,先教许宣用钵盂罩住白娘子,又念经使白娘子和小青现出原形,将之镇压在雷峰塔下,留偈四句:“西湖水干,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这时的法海,代表的是正义和超凡的力量,他写诗以劝后人:“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冯梦龙《警世通┭浴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篇小说中的法海,似乎是集中了鹤林寺法海和尚与金山寺裴头陀、灵坦和尚的优点与特点,他既是眉清目秀、精通佛理的著名禅师,又是降妖除魔、造福百姓的得道高僧。这一形象的诞生影响深远,此后所有的白蛇传说,包括小说、戏曲、影视,法海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他是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的平衡力量,他引导故事走向高潮,并决定故事的最终结局。

其六,法海这个名词。冯梦龙为什么把降蛇镇妖的重任交给名叫“法海”的和尚呢?即便是借用鹤林寺名僧的法号,也还有“法镜”、“法钦”、“法励”等,他们是法海的同门师兄弟,名气不在法海之下,其中法钦就是径山大师,李华为之立碑纪铭者。“法海”之名有什么特别之处?《说文解字》:“法者,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海者,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二者合在一起,用电影《青蛇》中的解释,就是“法力无边,海纳百川”,“法”强调的是惩恶扬善,“海”突出的是普渡众生,二者结合,则恩威并济,广泽信徒,恰是对佛法的完美阐释。此外,“法”字与佛教关联甚密:佛法的力量叫“法力”,修行入道的门径称“法门”,和尚也叫“法师”,他们出家后由师父另起的名字叫“法名”,举行仪式时穿的衣服叫“法衣”,用的器物叫“法器”,拜忏、打醮等事称“法事”,做法事的场所叫“法场”……“法”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关键词之一。“海”指包容、博大,同时,唐宋时期的镇江在长江入海口附近,距东海不远。从名字来看,“法海”深有文化内涵。“法海”不仅用作僧人之名,还用作寺庙之名。与镇江隔水相望的扬州瘦西湖有一座法海寺,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说:“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一样。”福州市内有一座法海寺,乃福建省佛教协会之所在;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也有一座法海寺。

金山寺地处长江之心,迎着滔滔江水,历来传说有蛟龙、蟒蛇出没,而佛法据说可以平息风波、消弥灾难,得道的高僧能够驱除蟒蛇、制服蛟龙,灵坦、裴头陀的故事不仅口头流传,还见诸文字,并有实物景点(白龙洞、裴公洞)为证。由此,金山寺高僧能驱蟒除妖的传说深入人心。

镇江本地有名僧曰法海,精通佛理,敬重师长,与颜真卿、李华等文化名人有交情。他的法名大有内涵,既宣扬了佛法的博大与威严,又暗合了金山近海的地理特征。自从冯梦龙将法海借为金山寺住持之后,后来的作者、读者高度认可,便一直如此传扬。原本在鹤林寺出家的唐代僧人法海,一不小心成了金山寺最著名的高僧。他要用无边的佛法,去点化许仙、制服白娘子,演绎一段数百年来四处流传、无数人为之感喟的著名传奇。后来,金山寺将头陀洞改成了法海洞,洞内静坐的高僧塑像,据说就是法海的金身。

法海这一传说人物的诞生,是用了“合成”法,用鲁迅的话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他兼具金山寺灵坦降伏毒龙、裴头陀驱蟒安民、鹤林寺法海聪颖慧悟、高僧法力无边、常见住持袈裟禅杖等特点,合成为金山寺住持形象。白蛇传说中的法海并非历史的真实,却是艺术的真实。

经过合成的法海,其形象虽固化为金山寺住持,但他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从道义的代表逐渐演变为恶势力的象征,从高僧演变成拆散姻缘的多事者,其间变化耐人寻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金山寺白娘子法海
CLOSE ENCOUNTERS
Close Encounters
黑皮肤的“白娘子”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览金山寺
白娘子采灵芝
梅兰芳演出的《金山寺》《断桥》
白娘子VS法海
白法海:义务服务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