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2-04-29郑福海
郑福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依据文本产生的一种自我超越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加强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教师通过质疑、比较、探讨,拓展、交流等阅读形式,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1引导质疑,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创设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就能生发出超越文本的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鹬蚌相争》(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沙潍上!”
片段二: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会饿死在这沙滩上!”
仔细阅读这两段,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最终在阅读体会中得到了答案。
生1:老师,课文有错误!蚌夹住鹬的嘴,鹬和蚌是不能说话的。
生2:课文是寓言,鹬和蚌都是不会说话的。
生3:人们借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一个道理。所以我觉得课文这样写是可以的。
生4:我不同意,尽管是寓言,想象也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都很周全,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我们一起来改改教材,最好给编辑叔叔写封信?
生:“好——”
教师运用求异思维,创设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教材,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中享受到了动脑的快乐。
2尊重体验,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罗杰斯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或默读或诵读,在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主动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让阅读充满生命活力与创造激情。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秋天好闻的气味,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老师请同学们体会以下两段的朗读方法。
片段一:“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有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应该读地舒缓的、轻慢的,这样可以把秋天的雨的悄无声息,淋漓地体现出来。
有的学生说:还应该读得亲切点、轻柔点,带着神奇感,这样可以让秋天的雨增添一份神奇朦胧的色彩。
有的学生则说:从前面到后面的“轻轻地”,应该先快后慢,语音由重到轻。这样可以充分的体会秋雨的清凉、轻柔以及悄无声息的特点。
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会,让他们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细心地去诵读。然后又进行分组朗读、集体读等。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而且提高了自主阅读和独立感悟语言的能力。
片段二:“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一些学生赞同:“扇哪扇哪”应该读得有劲点。因为扇子越有劲儿,扇得風越多,就越能驱走夏天的炎热。
一些学生赞同:应该放慢点,读得悠闲些。叶子像小扇子般,在悠闲地摇曳中,变成了黄色,这样使得秋天显得更加的美丽。
到底怎样读哪?老师还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问学生;“如果去掉扇那扇那这个词语,试着读一下,能行吗?”同学们加上读,又去掉读。最终感悟出了“扇那扇那”在句中的重要作用。“扇那扇那”一词使语言更加地具体和细腻,似乎赋予了叶子生命似的,既写出了叶子在悠闲摇曳的动态美,又呈现出了秋天的艳丽色彩。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3拓展延伸,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能满足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大胆探索。
《坐井观天》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是课文的基本认识,让学生认识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可以根据课文引发很多的思考。有的教师让学生给课文编一个结尾,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口会说什么,小鸟会怎么回答?
学生从不同角度拓展延伸。
生1:青蛙说:“为什么我坐在井里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小鸟说:“那是因为你一直坐在井里,你的视线被井壁给遮住了。”
生2:青蛙说;“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的呀,世界是这么美,看来真的是我错了。”
小鸟说:“小青蛙,你看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你还要在跳远一些,那你看到的东西还会更多。”
有的甚至进行大胆的探讨:小青蛙出来生活后,发现有人捕杀青蛙的现象,青蛙成了桌上肉腹中餐,吓坏了!有的青蛙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就死去了,原因是吃了田里有毒的虫子;有的不知不觉得了怪病死掉了,原来空气和水受到人类的污染……思前想后,青蛙又回到了井里,因为这里才是安全的家。说明了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通过拓展,帮助学生对这则寓言进深一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4讨论交流。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把富有成见性和个性化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充分认识文本是关键。讨论和交流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弄明白文本的基本意义,然后挖掘课文的重难点问题。
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怀念叶老写的一篇感情至深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但是只从“批改作业”体现叶老对文的一丝不苟和“我去做客”体现叶老对人的平易近人,是不能完全表现作者对叶老的深厚感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有个问题值得让学生交流和讨论,那就是文章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不难得出文章提及爬山虎的三个地方。
第一次,叶老写了一篇散文《爬山虎》。“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作者通过对叶老的动作和神情描写,说明叶老对爬山虎的酷爱,情有独钟。
第二次,作者下午刚进庭院时,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第三次,黄昏时落日余晖下的爬山虎:“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叶老之所以对爬山虎有感情,正是它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做客之中,表面写爬山虎的绿意盎然、虎虎生气,实际写生活在这个院落中的叶老,就像爬山虎一样充满生机,给人阳光和鼓舞。表达了作者肖复兴对叶老的纪念和无比怀念之情。通过学生深层交流与讨论,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阅读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质疑、尊重体验、让学生手脑并用、拓展延伸、注重师生交流与讨论,那么,一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