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动态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与推广
2012-04-29马长宏杨宗保谭菲
马长宏 杨宗保 谭菲
摘 要:江苏海事局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指以海事动态执法指挥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平台,最终实现对管理空间和事件的分类、分层、分级管理。
关键词:海事管理 网格化 江苏海事
动态网格化管理模式概念
江苏海事局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指以海事动态执法指挥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平台,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船舶交管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为载体的“4S”技术和“海事通”等为技术手段,以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通过建立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动态执法指挥管理体系和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与要素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归属,实现对海事管理空间的细化和通航环境要素的精确归类和定位,最终实现对管理空间和事件的分类、分层、分级管理。
推进动态网格化模式方式和方法
1、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方法
“网格”是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海事动态监管网格管理法就是在海事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各个单元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边界线的网格管理区域;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由海事管理者对所分管的网格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分类管理的方法。根据江苏海事局辖区的特点,在网格划分时,主要坚持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全面覆盖。单元网格全部覆盖本单位管辖范围,并且网格之间无缝衔接、界限清晰;
要素完整。考虑通航环境要素的完整性,独立要素不应同时归属两个或多个单元网格;
属地管理。单元网格不超过本单位现有的管理区域;
负载均衡。各单元网格内的海事监管工作任务和监管资源的配置基本均衡;
方便管理。网格划分时应尽可能方便责任人实施管理;
职责明确。网格巡查和事件处置的职责进行合理归并、分类,管理要求标准化,并落实到责任部门和人员。
2、要素管理法
长江江苏段“黄金水道”横贯东西425公里,航道断面船舶流量日平均达2500余艘次,目前,长江江苏段每天的货运量相当于6条沪宁铁路与4条沪宁高速公路的总和。发达的航运经济也导致监管设施数量庞大且复杂,管理者无法确定要“管什么”,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导致的结果是:监管无法全面到位,管理疏漏在所难免;监管处于被动状态,出了问题才能解决。海事的“监管”责任应该是“监督和管理”并重,在这种不清楚到底有什么需要管的情况下,“监督”的职能受到制约、削弱。针对这一现状,网格化动态监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航环境要素普查”。通过普查,精确掌握管理的每一个对象、内容、数量、状态、位置、属性。
2.1通航环境要素的定义
通航环境要素是通航环境中最小的细胞单元,是指本辖区内长期或在一定时期内位置相对固定的各种设施。
2.2通航环境要素的分类管理
在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对通航环境要素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按照空间分布分类;二是按设施的功能和归属分类。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了按照要素的空间分布来分类(表1)。
2.3通航环境要素的普查
要素普查是利用GPS等测绘技术确定要素的位置,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调研确定通航环境要素的属性信息,通过对通航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普查,可以全面准确的掌握海事监管的综合信息。要素的普查由普查工作组牵头,按照职能部门与专业测绘单位协作,谁管理谁负责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
2.4通航环境要素的编码
在实际普查的基础上对每个要素赋予一个十二位的代码。这些代码相当于通航环境要素的认证身份,通过设计合理的要素编码规则使代码本身有着表达属性和身份识别的双重功能:既表达了要素所属机构、陆域或水域、要素种类等重要信息,又确保了每一个要素的编码在全长江江苏段辖区都具有唯一性。
3、事件管理法
事件管理法是把海事动态监管相关的各种活动作为海事管理事件来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海事管理事件发生的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海事动态执法指挥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动态执法信息流转平台,优化海事管理流程,对其进行分类、分级、分层管理的方法。
3.1海事管理事件的定义
海事管理事件是指在网格内发生的与海事动态监管相关的各种活动。
3.2海事管理事件的分类、分级、分层管理
按照管理内容分类,将海事管理事件分为通航管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危管防污管理、事故应急管理5个一类。在5个一类里面又分为15个二类和85个三类。
按照应急响应的级别分类,将海事管理事件分为特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及小事件,各级事件的处置均制定了处置标准和要求。
3.3海事管理事件处置的流程
海事网格化管理流程的优化,是指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传统的海事动态监管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对每一个事件的名称、描述、责任部门、规范的处置流程和处置时限都事先界定,并在系统内编码,建立面向流程的组织、人员和岗位结构,辅以相应的组织文化建设和激励约束机制,达到以较低的投入极大地提高海事监管效率。
新的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流程克服了原有流程没有监督回流以及速度缓慢的弊端,实现了信息实时采集传递,有效解决了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信息的衰减。通过建立统一的动态执法信息处置标准,使管理者能够做到对辖区管理心中有数、统一调度,既知道“管什么”,又知道“怎么管”,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了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标准化。
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构成
海事动态监管动态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构成概括为建立“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即通过建立以海事动态执法指挥平台和海事动态执法信息流转平台为核心的技术支撑,建立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动态执法指挥体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海事动态监管的控制。
1、海事动态执法指挥平台
通过建立以单元网格为载体的信息管理体系(即海事动态执法指挥平台),将各类与海事管理相关的基础地形信息、影像信息、通航环境要素信息、通航环境要素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应急与执法资源信息、海事管理流程信息、海事管理事件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海事动态监管数据库群,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
海事动态执法指挥平台是指挥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的主要工作平台,它是一个基于海事内网的相互协助工作平台。在该工作平台上,指挥人员能够了解掌握到各类海事监管信息,对海事信息进行科学评估后作出指挥决策。同时,该工作平台可以随时调阅全部历史信息、任意进行统计分析、监控督察,历史信息可作为事故、险情分析调查的重要依据,同时为海事部门内部绩效评估提供详尽数据。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讲,该平台通过与指挥中心的职能相结合做到了对人、艇、车等执法资源的全方位、实时掌控,提升了海事动态执法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进行绩效评估;从对外监管的角度讲,该平台实现了对辖区所有在航船舶的全天候、立体化监控,是实施交通组织,积极有效的进行事故预防预控,提高水上应急搜救处置水平的全方位指挥控制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通航异常现象,第一时间锁定离现场最近的执法人员、车辆、船艇的准确位置,并进行有效的指挥,使上下联动高效、流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综合考虑的角度讲,实现了对执法资源与监管对象的综合管理,能够依据监管情况合理调配执法资源,使管理者的思维模式由主观判断转变为科学决策,动态监管模式由盲目、滞后变为科学、主动。
通过海事动态执法指挥平台,可以实现:
在该平台建设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有线网和无线网的互联,构建海事动态监管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
利用网格地图技术,实现海事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海事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
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海事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
利用GIS技术,实现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利用GPS技术,实现“海事通”和海事管理对象及海事管理人员的精确定位;
利用VTS、AIS、GPS、CCTV、VHF、12395电话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海事管理对象的动、静态信息的及时采集;
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各子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及信息融合;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海事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海事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海事管理评价体系的数字化;
利用管理技术,实现海事管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实时、动态、多人的协同处理、并联工作;
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该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各子系统的运行提供保障。网格化管理应用平台采用开放式设计,以便不断的更新完善。
2、海事动态执法信息流转平台
海事动态执法信息流转平台由OA系统和“海事通”构成。执法人员可使用“海事通”随时发起流程,及时地将现场海事监管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通过海事动态执法信息流转平台,实时地接收“海事通”传递过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后再通过OA系统将相关工作要求等信息发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海事通”终端通过与OA系统成功对接,具有了“移动OA”的功能,实现了指挥中心与各业务部门以及现场执法人员的有效交互,提升了海事动态监管快速反应的能力。
2.1 OA系统
OA系统(Office Automation自动化办公系统)是处理海事监管日常工作,辅助管理,提高办公效能和管理手段的系统。OA办公系统不仅仅是海事部门日常办公的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有思想、有模式的“懂管理”的软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的日常业务流程,是该软件运行的驱动力,网格化动态监管中通过业务处置流程的优化,使OA系统不仅“懂管理”而且“会管理”,执法信息流转在该系统内形成闭环,并通过效能监督、结果核查、过程监督和专门督查确保信息处置的闭环,通过闭环管理与全程督办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海事执法信息处置更加规范、合理、高效。
2.2海事通
“海事通”是江苏海事局自主研发的,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的现场执法终端设备。目前“海事通”与GIS系统和OA办公系统集成,可以实现六大功能:①具备查询业务数据和法律法规功能;②具备动态执法信息处置功能;③移动公文审批和事务的实时审批功能,实现移动办公的需求;④具备GPS定位功能;⑤短信调度并收取回执功能;⑥查询相关的信息和基础资料功能。
“海事通”移动终端的投入应用,从技术方面为海事提升执法监管效率、加强执法监管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化手段,同时也提高了现场执法的威慑力。
完善网格化动态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全体职工对新管理模式的全面认识
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是全新的海事管理理念,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宣贯才能够达到从不了解到接受并应用的转变。因此,对内,有必要通过讲座、会议、图书、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海事管理者对网格化动态监管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对外,应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横幅、传单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公众对海事动态监管网格化管理的理解,从而增强海事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形成一种公众监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动态网格化管理的“软件”配套
一是逐步理顺管理机制体制。主动适应和探索网格化动态监管对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条块结合管理的资源整合、管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制度优化,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从体制、机制上形成保障。二是不断完善管理规范标准。要特别注意标准规范的分类指导,切实针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管理区域,建立与现代化管理要求相匹配的管理标准和规范要求。三是不断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弊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跟踪,并促进实现监督考核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3、强化技术支持,加强动态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硬件”配套
一是继续做好动态监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动态执法信息平台以及配套技术的研发,提高技术手段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合理的整合现有资源;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拓展,如建立网格化动态监管辅助系统等,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系统价值最大化;三是强化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管理,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