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电影院

2012-04-29冬至

骏马 2012年3期
关键词:海拉尔电影票观后感

冬至

我的故乡海拉尔,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座小城。逶迤流淌的伊敏河在接近海拉尔的地方悠然一转,从城区横穿而过,将城市分成河东和河西两部分。在河西商业区的中心地带,曾经有一座电影院——海拉尔电影院,本地人都亲切地称它老电影院。

十几年前,老电影院被拆,很多石料被废弃,我姥爷找人用车拉回来一块条石,垫在自家院子门口。当时我正在外地求学,放暑假回来时见到这块坚硬平整、微微泛黄的条石,马上认出它是老电影院的台阶。老电影院是伴我一起长大的童年好友,他的一切我都记得很清楚。得知老电影院被拆,我心里空落落的,他离开得太突然,我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人海茫茫,找一个人谈何容易,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三年前,我姥爷家的院子被拆,新楼拔地而起,垫在院门口的那块条石不知去向,童年好友留给我的那点念想也没了。那以后,我想他时,只能回忆我和他一起看过的电影。

一周前,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幅老电影院的黑白照片,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凝神细看,是他,就是他,他还是原来的模样。

与童年好友重逢,不禁回忆起往事,我没有想到,那些事竟然记得很清楚。而他,却像失去记忆,根本不认识我。我有些不解,但随后就明白了,时间改变了我的容貌,他当然认不出。

几天后,我和家里人谈起这位童年好友,这才知道,他不仅是我的好友,还是我上两辈人的好友,这其中的缘分,要从六十年前说起。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拉尔百废待兴,各种公共建筑纷纷兴建,老电影院就是在那时建成的。在建设期间,电影院地基、台阶等处需大量质地坚硬的石料,这些石料不是从石矿运来的,而是来自一座被拆掉的建筑。这座建筑位于海拉尔西山脚下,是二战时期日本人修建的,用于存放阵亡士兵的骨灰。日本战败投降后,士兵的骨灰就被遗弃在这里,无人过问。后来常有顽童到此玩耍,他们抓起盛放骨灰的白色瓷瓶当作手榴弹从高处摔下去,一摔冒一股白烟,烟尘随风飘散,弥漫在这片侵略者妄想霸占的土地上。那些拆下来的石料再无昔日的荣耀,地基埋在深处,承受着整座建筑的重量;台阶匍匐在电影院门前,每天被千百人踩过。这也许是故意为之,也许只是偶然。我宁愿相信是前者,因为日本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太多的沉重与苦难。

从建筑风格来看,老电影院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吸收了很多经典建筑的设计元素。同当时海拉尔中央街上的中国银行等老建筑一样,它看起来沉稳厚重,高大挺拔,凛然之气让人肃然起敬。这座城市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影院,从此它默默地站在闹市之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

我姥爷当时在百货公司工作,他的职业是赶马车,俗称“车老板子”。他是山东人,少年时随哥哥闯关东,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海拉尔。他赶马车的经历可以追溯到日本占领时期,曾被日本人抓去运送粮食。解放后他成为一名百货公司的工人,工作仍然是赶马车。电影院建成后不久,百货公司给员工发了电影票,我姥爷第一次看上了电影。他觉得电影就像是变戏法,什么都能变出来,比他从前看过的“拉洋片儿”要好看一百倍。那天他看得如痴如醉,乐得合不拢嘴。看完电影他和几个车老板子一起下饭馆,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白酒。

那天下午,我姥姥早早地蒸好了一锅山东大馒头等我姥爷回来吃饭,可左等不回来,右等不回来,心里正着急。天擦黑时,她透过窗户看见马车慢悠悠地进了院子。朝车上一看,奇怪啊,怎么没人赶车呢?再仔细一瞅,我姥爷怀里抱着他的长杆马鞭子躺在车上睡着了。原来,那天我姥爷吃完饭后就赶车回家,他酒量并不大,喝的白酒挺有后劲,人一见风后醉得更快,后来他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我姥爷又看电影又喝酒,光顾自己高兴了,却忘记马拉了一天车,早就饿坏了。老马识途,那匹马不用他赶,平平安安地自己拉车回了家,一进院子就直奔料槽吃起了草料。

我姥姥连忙把我姥爷叫醒,扶着他进了屋。那时已经入冬,早晚很冷,我姥爷多亏穿了件长皮袄,这才没有冻着。第二天早上,我姥爷酒醒了,他问我姥姥自己是怎么回来的。我姥姥说,是咱家的马自己回来的,要不是它认路,还不把你给冻成个龇牙鬼。我姥姥说的并不是笑话,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真有人喝醉后倒在雪地上再也没醒过来。

我母亲当时还很小,等她会看电影时,姥爷会赶着车拉着她去电影院。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姥爷工作越来越忙,家里还有一大群孩子要照顾,家里生活很拮据,再也没钱看电影。

我母亲上小学后功课很好,但对她而言最难的是写作文,因为当时的作文题目常常是电影观后感。她根本没钱买电影票,不看电影怎么写观后感呢?我母亲只好自己想办法。当时电影院外面有几个大喇叭,里面放电影时,大喇叭里就放电影的声音。电影是收费的,大喇叭传出来的声音却是免费的。于是,我母亲约上几个同样囊中羞涩的同学,一起坐在电影院的台阶上认真地听,一边听一边推测里面在演什么,回家后就根据听到的情节写观后感。事实上她写的不是观后感,而是“听后感”。

写“听后感”的唯一麻烦是受季节限制,在寒冷的冬季,室外的温度会降到零下二三十度,站几分钟人就会冻透。为了多听一会儿,我母亲要穿上最厚的衣服,用头巾把脑袋捂得严严的。站着不动太冷,她就在老电影院门口一边溜达一边听,实在冻得不行了,就跑到旁边的商店里暖和一会儿。电影结束后已是晚上八九点钟,冬天雪大,月光映在雪地上银亮亮的,没有路灯也看得清路。我母亲一路跑回家,趁自己记忆还清晰,赶快写作文。在那个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像我母亲一样写“听后感”的人很多,清贫只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是妨碍他们完成作业的理由。

我母亲写“听后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在那时,我父亲常常在老电影院一带转悠,因为我爷爷家就住在老电影院附近。与我母亲相比,我父亲家境要好些,能有一点零花钱,穿戴也还算体面,甚至脚上还蹬着一双让他的伙伴们眼红的皮靴。新电影一上映,我父亲就会买张儿童票进去看。如果没有钱,他会想办法逃票混进去,由于没有座位,他就和伙伴们在二楼的栏杆后面站着看。当时的电影大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每当银幕上出现不断放光的红五星,耳边响起那段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音乐,我父亲就会和他的伙伴们合着音乐的节奏跺起脚来。我父亲穿的那双厚底皮靴发出的声音往往是最大的,这让他十分得意。这些淘小子一时间跺得尘土飞扬,呛得最前排的人纷纷捂起鼻子。好在这段音乐并不长,电影一开始,他们就会安静下来,站着看完整部电影。

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看场好电影就像是过节,电影票很难买。 “文体不分家”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在当时,看电影是文化活动,买电影票则是体育活动。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是买电影票的主力军,他们都有着橄榄球运动员的体魄,其中的佼佼者有着让人惊叹的技巧。只见他们向左挤去两个,向右扛去三个,使劲往里一拱,就到了窗口前。这种挤法着实要命,三九天也能挤出一身透汗来。买到票后的满足感是难以形容的,其心理状态与如今中了彩票十分类似。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的,当时他们住在我爷爷家。那时放映的电影不再全是国产片,进口电影开始公映。我父亲晚上下班后,常常是半路先到电影院买票,回家吃完饭后,他和我母亲溜达着去电影院看电影。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后来,我出生了,这无疑破坏了他们的浪漫,带给他们的是忙碌、疲劳,当然,还有快乐。我父亲依然爱看电影,常常抱着我去老电影院,在那个黑黑的屋子里,我常常在他怀里睡着,偶尔还会尿湿他的裤子。

猜你喜欢

海拉尔电影票观后感
种“梦”——“天宫课堂”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买电影票,别再抢最后一排了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海拉尔油田低产低效区块引效压裂治理技术
买电影票
“海拉尔杯”草原星第五届内蒙古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完美落幕
“海拉尔杯”草原星第五届内蒙古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撕电影票